【这是薛家易的127篇原创文章】
1
跟朋友一起吃湖南菜,看到农耕记有一个很有趣的营销知识(我就悄悄把它拍下来了):
它写的是:在深圳,湖南人请客吃饭就到农耕记!
它为什么不写:在深圳,中国人请客吃饭就到农耕记!
我就在朋友圈发起了一轮提问:按照一般人理解,不是“中国人”范围比“湖南人”受众更广吗?它为什么限制自己的用户范围呢?来,说说你的看法吧
于是就在圈下面收到了各种回复,其中3条,我觉得很值得拿出来晒一下:
A:“我的理解是精准营销,做自己能做的客户....强化目标客户的同时把营销活动也场景化了”;
B:“营销有个窍门~叫制造“痛点”,因为户籍“歧视”,让很多人不爽,所以不是湖南人更得去,看你怎么办”
C:“来吃饭的吃的是口味,湖南人觉得亲切,不是湖南人觉得新鲜,湖南菜本身就是一个特色。如果换作中国人虽然看起来范围大,其实感觉起来太大或者太普遍,反而没有吸引的点了,湖南人更直接,已经帮你选好了今天吃什么”
首先我不知道会收到这么多回复,而这3条,都用了脑力、带着思考力用自己的理解来看待这个小细节。
我自己也是倾向A的看法,因为精准非常重要。
2
当你做到精准的时候,别人才对你有更深的认知,聚焦打一个点,往往比散打很多点更具备力量。
有的饭店甚至比“农耕记”在营销角度更聚焦,比如“**辣椒炒肉”、比如“**猪肚鸡”,他们就把湘菜或者粤菜一个单品菜拿出来打品牌。
这也是我们在用户运营、用户分析后,做出来的“品牌”定位。
有时候我们会听到公司战略主打某部分用户时,有同事提出为什么要刷掉一些受众,受众不是越多越好吗,其实这就是聚焦的问题了。
人也好,公司也好,精力和资源都是有限的,我们需要把这些有限的精力和资源,放到我们最有可能打破的点上面,然后再以点带面。
3
跳出这个案例,我们讲讲敏感度问题,我自己就时常留意这些商业上的文案、图片,虽然这个时代,很多事物从传统媒介搬到了互联网上,但是商业与营销的底层的逻辑是不变的。
我记得之前一个老师讲商业与营销课程,就收集了很多电梯广告以及传单广告在课上跟我们分析,在那堂课之后,我们才发现平常在眼前一闪而过的商业,我们其实都在视而不见。
而在老师的分析之后,才发现有这么多门道,在这一次之后,我们对周围的商业、营销仿佛有了敏感度,经常拿着别人的商业文案进行分析和学习,然后发现自己的触觉会对商业很敏感。
在我们头部开启一个对于商业、营销敏感的小天线,看到的世界就不一样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