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往北云向南
最近写的一篇文章和朋友们做了互评交流。
群内讨论,改了一稿,脑子里跳出一个问题:我应该改稿吗?
文章互评这个问题深究一下:
我应该听取别人的建议来改稿吗?
建群之初,我的想法就是任何读你文章的人都是以一个读者的角度来感受你的文字的,而每一个读者的阅读感受都具有参考价值,不管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恋倾向,因此对自己写的文章是不能自视的。
事实证明的确如此。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很多问题:
1、两个故事揉在一起给人衔接生硬、氛围反差大的感觉。(这一点曾经也有读者跟我提过)
2、故事的重点在哪里,到底想表达什么。
3、题目像是软文、文风或者说体裁像小说和散文混搭。
4、故事节奏/叙事速度的把控不好。
于是,我尝试做了修改,把藏地爱情的故事剔除。在写第一稿的时候,藏地爱情故事完全是心血来潮,半路杀出来的,所以难免突兀,照顾不到氛围。而且这个故事叙述速度太快,一见钟情喝了顿酒,见了几次面,写了一些信,男女主角就相爱了,后来女主让男主离开追寻自由那段没有仔细交代因果联系的过程,这些让读者感觉很突兀、不合理。
改动后,在同一个氛围(酒吧)下,加入了可以揭示主题的另一个小故事——老板和老板娘的故事。
借主角人物之口讲述:
一个男人爱上了一个女人,女人送给男人两个勇闯天涯的瓶盖,男人走了,留给女人一句话‘我在酒海等你’。我的故事讲完了。
实际上这个故事是模仿“国王死了,王后在花园里散步”这个故事,掐掉因果联系,让故事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读者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女人送给男人两个瓶盖,男人留下一句话就走了?即瓶盖和男人离开有什么因果联系。
后来加上酒吧老板和老板娘的故事,就是在揭示因果联系,为了让读者看懂,其实是在影射一种社会现象或矛盾——男人追求自由,社会与家庭定义女人要过安稳生活之间的矛盾。这个故事为男女主角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可能性,让原本深爱彼此但深感无法战胜世俗定义的两人最终走到一起。
故事的氛围和想要表达的主题在第二稿基本解决了。
第二稿的叙事速度和外部情节构成(开篇-复杂化-高潮-反转-结局)也是有提高的。
开篇是比较慢的,介绍酒吧里的酒墙,埋下两个瓶盖的伏笔,酒吧的规矩(不醉不归)与男主只要了两瓶酒之间的矛盾冲突,在老板与男主的斗嘴之间,在其他人的诧异和疑问中不断激化达到高潮。男主讲了一个一句话的故事,陡然把叙事速度加快,然后我故意安排了这一段:
琴声戛然而止,火焰噼里啪啦地响着,空气中弥漫着混合的酒香,众人眼里的火光兀自跳动。史蒂文看着酒墙里的一张照片出神。照片里老板和一个女人站在木酒桶旁,高脚杯碰在一起,老板笑得像个傻子。照片下那个女人又灌了一口,拇指在唇边搽了一下,火光映在女人宛如西伯利亚冻土层的脸上,柔和不再。
听觉、视觉、嗅觉全方位的空白,把速度加到最快,制造紧张感,让读者去想为什么。接着写男主看到酒墙里的照片,开始降速,节奏依然很缓。到酒海里炸开锅,再次提速。老板讲述自己的故事,再次降速。就在这样的叙事速度下反复循环,不至于让故事显得太平。
高潮过后矛盾开始解决,男主与女主的命运开始反转。但是结尾还是感觉出现得有点快。整个故事的篇幅如果再长一点可能更有利于把握节奏。
在改稿包括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又生了新的问题:
1、篇幅太短,叙述速度频繁切换会不会感觉很突兀?
2、结尾似乎还有点快,反转到结尾的部分稍微长点?
3、为什么改完之后觉得文章少了点什么?
4、简书一篇文章的观点:有些诗意的东西是未知的,是无法用语言解读的,是纯粹用来欣赏的美。如果是这样的话,读者看不懂不是很正常吗?主题没有那么明确没有那么强的目的性不是更接近诗意的境界?
再问自己:我应该听取别人的建议来改稿吗?
改稿的过程让我发现了自己的很多问题,尽管这些问题不一定是错误,但至少他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文章,做了一次全新的尝试。
也许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做过一千次尝试,才能越来越接近真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