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洋务运动”,熟悉近代史的人应该都不陌生,它是清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借西方的技术以实现自强的目的而发起的一项运动,当时有一批机械厂随之建立了,比如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械制造厂
等。
而洋务运动中却有一项改革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那就是“留学计划”。
在那个年代,离开家乡远赴重洋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却有一个人率先走出了这一步,并立志要让所有中
国青年都能享受到同等的教育。
他就是“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因为他的突出贡献,
美国耶鲁大学更是将他的画像与美国前总统布什和克
林顿,以及众多诺贝尔奖得主们的画像挂在一起。
他究竟是如何取得这些成就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
起走进容闳的传奇人生故事。
1828年,容闳出生于广东省香山的一户贫困农家,距离澳门只有一水之隔。当时广东常有洋人进行贸易往来,父母认为学了英语好谋生,而且外国学校可以免费就读。
于是1835年,七岁的容被父亲送到澳门一所由伦敦妇女协会创办的教会学校。但随着鸦片战争的
学校被迫停办,容不得不回到了老家。
鸦片战争结束后,教会学校迁往香港,由于容之前
校开设了中西课程,实行中英文双语教育。这些课程大大开阔了容的视野,改变了他对世界的认知。但之后的一天,学校校长、毕业于耶鲁大学的布朗牧师却突然告诉同学们,因为身体缘故,他马上要回国了,同时他希望带几个同学跟他到美国继续求学。虽然条件很诱人,可在那个年代,离开家乡、远渡重洋去陌生的地方上学,这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的事情,因此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在一片沉寂中,容第一个站了起来,紧接着其他两个同学也站了起来。
1847年4月12号,容一行人到了美国纽约,为了帮助容三人适应当地的生活和学习,布朗夫妇让他们住在自己家里,并悉心教导。
在这里,容闳遇到了一位让他确立了自己人生目标的人,那就是孟松中学的校长查理.罕蒙。在对方的影响下,容立志也要像他一样,进入全美最好的耶鲁大学。
没过多久,同行的两位同学,一位因病回国了,另一位前往英国学医了,只剩下容一人独自留在美国。与此同时,布朗夫妇为他申请的资助经费只够他读完中学,没钱读大学了。容因想通过兼职的方式攒钱,但学业压力很大,他没多少时间,而且赚来的钱也根
本不够学费。
布朗夫妇和查理.罕蒙建议他去申请助学金,
却有一个条件,即回国后要做一名传教士。
容果断谢绝了,他在回忆录《西学东渐记》中说,
自己一定要行动自由,这样才能为中国谋福利;况且布道不是唯一造福国家的职业;而且传教士的性质也无法让他利用中国的条件为之效力。
最后在布朗先生的努力下,有几位妇女协会的会员非常欣赏容闼的志向,决定无条件资助他的学费。就这样容因如愿以偿地进入了耶鲁大学,他也成了第一位留学耶鲁的中国人。
大学期间,容闳以出色的表现,很快扬名耶鲁,获得
了许多条件和机会,衣食无忧了。但当时中国的可悲
境况,令他倍感沉重。为此他又给自己定了一个人生信仰,那就是回国后要努力使中国的青少年也可以到
美国来求学,进而将优秀的知识带祖并报效
家,使中国成为一个文明强盛的国度。
1854年,26岁的容闳以优异的成绩从耶鲁毕业,回到了阔别七年的祖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