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我旁听了一节六年级武静老师执教的《百分数》。课堂流程大致如下:武静老师以三个学校——希望、光明、向阳学校进行视力检查为导入,让学生探究三个学校哪个学校的学生视力情况更好,此处不仅以情景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渗透了德育,教育学生要保护视力。
在这里,教师提出,比三个学校哪个学校的视力情况更好,实际上是比什么?学生很快就知道,比的是近视人数所占总人数的比例。接下来,教师就让学生自己在纸上计算各学校近视人数所占总人数的比例,并找学生上台板书。学生板书如下:
(在这里有一点很令我感慨,那就是学生在没有老师提醒的情况下,自己就把几个化简为不同分母的分数都通分成了分母为100的数,这样利于之后去进行三个分母的大小比较,看上去也更为直观,可见平时老师进行了很多训练,学生才能如此反应!)
在学生计算完成后,大家已经发现光明学校的视力情况最好,反之,希望学校的视力情况最差。那么原因是什么呢?有学生说,是因为希望近视的人数多,光明近视的人数少。教师追问,那向阳近视的人数更少,为什么不是向阳学校的视力情况最好呢?学生此时就可以发现,是因为光明学校的近视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最少,因此才说它视力情况最好。同时,是因为希望学校的近视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更大,故而才说希望学校的视力情况更差。
(在这个过程中,武静老师一直非常注重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孩子一开始说这么一句很长的结论是很难一次性说对的,武静老师经过一次次提醒和补充,鼓励学生去完整地表达,这个就师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训练,这不仅说明教师首先使用的就是标准的数学语言,而且也知道该如何指导学生把数学语言表达的更简洁、更精炼。)
这时候,武静老师就引入了“百分数”的概念——像这样这样分母为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写作“25%”,读作“百分之25”。再让学生初步读写之后,再请学生自己把其余两所学校近视人数占总人数比例的分数改写为百分数,并找同学读一读、上黑板写一写。
之后,武静老师设计了一个环节,她找了很多生活中的百分数,并让学生来说一说这个百分数怎么读、它的意思是什么。这个地方把我也给搞糊涂了,我感觉很多孩子也稀里糊涂,原因是这样的:如,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学生读的很顺,但是在老师让他解释的时候,孩子有点懵了,然后说,它的意思就是“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啊!”老师却说,你说的很对!我和那个孩子集体蒙圈了,因为在我看来,这个孩子心里其实是明白的,但是他不知道老师让他解释这个百分数是何用意,因为这个百分数的意思已经如课件那句话所示,完整的展示出来了,那老师到底是想让我回答什么呢?我只是又照着念了一遍,结果还说我答对了?
后来,在另一个环节,我明白了武静老师想让学生发现什么重点。后面的练习中有一个题:
请问下面的分数哪个可以改写成百分数,哪个不能改?
一箱水升,已用去了它的。
在这个练习题中,学生会块就能知道,第一个不能改,第二个能改。原因是什么呢?因为百分数的本质意义,表示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或者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他是有两个进行对比的主体的,必须要把这个两个部分找出来,才能说明白百分数的意义。那么,之前那个中国人口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老是想让学生说出,这个22%是中国人口的数量与全球总人口的数量进行对比后,表示的它们之间的关系,那么,这个数的重点就在于要找准中国人口和世界总人口这两个主体。不过,一开始孩子没有明白老师的意思,所以那个练习效果不是特别的好。因此,在评课时,我提出可不可以把辨析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个知识点放在前面的环节,也就是认识生活中的百分数这里,让学生早一些明白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这样,后续的练习做起来就比较轻松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