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过年了,最近朋友圈里又刷了一波关于年味的话题,大家共同的感觉就是年味变淡了,具体的原因无非是肉味淡了、菜不香了、没激情了等等陈词滥调,仿佛物质成了扼杀年味的罪恶杀手。
每个年代对于物质的追求层次是不一样的,比如八十年代以前鸡鸭鱼肉是主要物质追求;现在房、车、票是主要物质追求,过年确实能满足我们的一部分平常得不到的需求,但是不能说是年味变淡的主要原因。
年味变淡了,科学化的解释,终其原因,是世界和我们都在变,世界变的是模式,而我们变的是思想。我们在《乡土中国》第十二章《血缘和地缘》悟出其中的道理。
为什么用七十年前的《乡土中国》来解释?先用数据说话,1949年中国的农业人口在百分之八十以上,1980年中国的农业人口仍维持到百分之七十六,而到了2006年中国的农业人口已不足百分之五十,据专家预估,现在的农业人口数据应该在百分之四十上下。
一份网络数据告诉我们,对年味变淡持赞同观点的年龄大部分在30岁以上,年龄越小,对年味变淡的敏感度越低。30岁以上的人群青少年的时间段在八九十年代以前,而这部分人群有百分之八十左右为农村人口。
所以说,我们以较大多数的人口层次来分析年味变淡是有原因的,这部分人群的社群关系发生在乡土,所以用《乡土中国》的理论来分析也是可行的。
乡土社会是一个缺乏变动的社会,是一个人与人相互熟悉的社会,血缘关系是乡土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关系。在农村我们讲究辈分,因为往上追溯,大家几乎都有着共同的血缘。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人类活动,最主要的是冲突和竞争。如果有冲突和竞争的特殊存在,乡土社会会用长幼之序的规则来解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亲密的共同生活让乡土社会的人们互相依赖,他们利用相互之间的人情来维持着彼此的团结性。
过去的年代,我们对于年味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最主要的还是人情。比如过年年幼的要去年长的家里去磕头,年长的会送礼品、发红包,邻里之间会互相串门、馈赠礼品,老老少少按照各自的身份,在农历新年中发挥各自的作用,他们这样做,无非是人情的往来,和物质的关系是淡薄的,那时的年处处充满了仪式感,所以我们对年的感觉是特别的、重要的,无可厚非,这才是我们对于过去年味的最大感受。
和血缘关系共存的是地缘关系。这里所讲的地缘,是人们在一个地方生活所产生的关系,他和血缘无关,是共同所处的位置让他们发生了某种关系。在乡土社会,地缘关系只是血缘关系的投影,是不重要的。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八十年代之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目前的乡土社会已经分崩离析,城乡之间的高度融合,造就了现在的“离土社会”,大家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一个地方,形成了所谓的地缘关系,而地缘的基础是契约,大家按照契约处理着各自的关系,而乡土社会是按照个人的信用来处理关系,某种方面来说,地缘关系是理性的,而乡土社会是感性的。
当由血缘关系为主导的社会向以地缘关系为主导的社会转变,我们逐渐的由感性走向理性,理性多了,人情的因素也就少了,大家可以想一想,过年时,我们除了象征性的去亲戚家里做一做,还有没有其他?这个也许有,但是已经很少了,人情少了,年味也就淡了。
在《血缘与地缘》中,无数次的提到血缘和地缘的区别,同时在文末中指出,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我们现在就出在转变的漩涡之中,等秩序重建完整,我们会以其他的方式来定义年味,也许那一天,年味就浓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