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历史因果录》
萧伟,南朝梁王室,南平元襄王。
萧伟是梁武帝萧衍的弟弟,自幼性格清净,悟性超群。
梁武帝率军东下时,因费用不够,萧伟便将襄阳一座寺院中的铜佛像,销毁用来铸造铜钱;而当时一些藏着钱串的富有僧人,也大多被毒杀。
从此,萧伟患上恶疾。
公元514年,萧伟升为左光禄大夫,每年万斛米,以及价值240万的药品等,因为病痛严重,萧伟无法离开宅邸,只是增加了俸禄。
公元516年,萧伟的生母陈太妃去世,他哀伤过度,超越一般丧礼,好几天连水都不喝一口。但这样一来,一直难治的病,也加剧了。
萧伟性情端庄清雅,秉持规范法度,器重士子,拜会贤能,当时的知名人士都纷纷归附于他。
只是遗憾的是,自从病痛失明后,萧伟也就不再外出了。梁武帝萧衍,还将齐代的青溪宫赐给萧伟做宅院,他极尽奢华装饰,几乎可与天地造化比肩,以至于整个梁代的藩王宅邸,都无人可以超过他。
但萧伟也很喜欢施恩于人。
萧伟非常怜悯穷人,常常派人去民间帮助那些没有能力办喜事丧事的人。
曾经有个叫王曼颖的去世了,家中贫困无法安葬,王曼颖的朋友说:“建安王萧伟,必定知道此事,肯定会资助你们的!”
话没说完,萧伟派的人就到了。而且每到严寒积雪时,萧伟就会派人载运一些柴米,随机救济穷人。
晚年,萧伟崇信佛理,也精通玄学。他时常匡正朝廷政事得失,也时时训导奸邪子侄,但因为一生有恶病,他始终无法直接帮助皇帝振兴国家,教化人民,直到梁朝政事逐渐荒废。
56岁时,一生病重的萧伟,抱憾而终。他有匡扶社稷之心,有治国安邦之才,甚至深得梁武帝的器重,却始终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命运。
顺便说一句。
为什么萧伟至情至孝,一生行善,晚年崇信佛理,却依然不遂人愿,郁郁而终?如果像萧伟这样的人,都是如此的命运,那一般常人还有什么希望?
末学浅陋,不敢妄论。谨以近代民国时期一位大德的书信来解释:“世有愚人,不知夙生善恶,惟观眼前吉凶。见作善而得祸,便谓善不当为。作恶而得福,便谓恶不足戒。
不知善恶之报,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譬如三尺之冰,岂一朝之寒所能结。百川之泮,亦岂一日之暖所能消。切不可怨天而尤人,犹豫而退悔。”
试译如下:“世间有愚笨之人,不知过去生中的善恶,只看眼前的吉凶。看到行善而遭祸,就说不该行善。看到作恶还能得福,就说不用戒恶。却不知道,善恶的报应,并不是一朝一夕的缘故,而是逐渐形成的。
譬如三尺之冰,岂是一时寒冷结成;江河湖海的融化,又岂是一天的温暖就能消解?切不可怨天尤人,犹豫退悔!”
正如萧伟倾其一生来“弥补”当年的那个错误(不管有意还是无意)。可是这个错误的恶果一旦结成,又岂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和消解呢?况且许多人知道,“毁佛杀僧”的恶报,究竟有多严重!
而且还有一点值得所有人深思。
与其看萧伟受困一生的恶报,不如换个角度。毁佛杀僧之后,萧伟只是无法参政,但也衣食无忧地过完了这一生。
疾病虽苦,却也跌跌撞撞地活了56年。你猜,萧伟一生的弥补,究竟起没起到作用呢?你猜,若不是他一生持续行善,等待他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呢?
切不可怨天尤人,犹豫退悔。
这才是最最最最最最重要的!
(史料选自《南史·南平元襄王萧伟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