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根据中国古代见之于史册的神话故事和流传于民间的少量传说证实,它的出现晚于大部分神兽、凶兽乃至瑞兽,最早只是一种似犬的野兽,直到明清时期才成型的怪物。 [1]
历史传说
犼是古书上说的一种似狗而吃人的北方野兽,最早记载于《尔雅》,在清代笔记小说《续子不语》中被记载为僵尸的顶点,由“旱魃”进化而来。 [2]
天安门城楼前的华表上的两只面南而坐的石犼,叫做“望帝归”。据说它们专门注视皇帝的外巡,如果皇帝久游不归,它们就呼唤皇帝速回,料理政事。城楼后的两只石犼,则面北而坐,叫做“望帝出”,它们的分工就不同了,是监视皇帝在宫中的行为,皇帝如果深居宫闱,不理朝政,它们便会催请皇帝出宫,明察下情。 [3]
据说犼是一种极有灵性的动物,它每天蹲在华表上密切关注皇帝的行踪。两只面南而座的犼是专门守候皇帝出巡的,每当皇帝久出不归,荒淫作乐时,它们就会呼唤皇帝:“国君快回来料理国事吧,我们盼望你回来,眼睛都快望穿了。”于是人们称这两只犼为“望君归”。位于城楼后华表上的的两只面北而座的犼则是监视皇帝在宫中的举动的,如果皇帝久居宫中,不理政事,它们便会催促皇帝:“国君快出宫体察民情吧,不要总呆在宫中享乐,我们盼望你出来,眼睛都快望穿了。”于是人们称这两只犼为“望君出”。
介绍
犼,俗称为望天吼、朝天吼、蹬龙。
一说其是龙族的克星,好食龙脑,民间有流传“一犼可斗三龙二蛟”,将其立于华表之上是为了监督皇帝。
还有人说其是龙王的儿子,有守望习惯。华表柱顶之蹬龙对天咆哮,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
一说《集韵》解释:“犼,兽名,似犬,食人。”
另有,东海有兽名犼,形如兔,两耳尖长,仅长尺余。狮畏之,盖吼溺着体即腐。《偃曝馀谈》有载。体型虽小,亦能搏龙,胜后以其食之。 [1]
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犼和麒麟很像,是麒麟的祖先。但其实麒麟的祖先是应龙,麒麟是非常的爱护生命,"以其不履生虫,不折生草也。"其中水麒麟更是性情温和,是人类的守护者,出没处,必有祥瑞。而犼却十分的贪玩,性暴躁。麒麟和犼的性格截然不同。
外观形态
望天吼的相貌独特的十似之处:1、角似鹿;2、头似驼;3、耳似猫;4、眼似虾;5、嘴似驴;6、发似狮;7、颈似蛇;8、腹似蜃;9、鳞似鲤;10、前爪似鹰后爪似虎。
神兽寓意
封神演义 | 第八十四回 子牙兵取临潼关:文殊广法天尊骑狮子,普贤真人骑白象,慈航道人骑金毛犼 [4]
菩萨道:“他是我跨的个金毛犼。因牧童盹睡,失于防守,这孽畜咬断铁索走来,却与朱紫国王消灾也。”
西游真诠第七十一回言行者假名降怪犼 观音现像伏妖王。 [3]
道书十二种曰:“犼项金铃何人解?解铃人还问系铃人。” [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