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Kitty老师说
Kitty老师:经历青岛最牛私立小学“幼升小”考试之后.....

Kitty老师:经历青岛最牛私立小学“幼升小”考试之后.....

作者: kitty老师少儿英语 | 来源:发表于2018-08-09 15:24 被阅读0次

这段时间停更,除了新项目落地,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娃儿今年要升小学了。

因为在创新教育领域的实践,有幸走进过不少岛城的学校。不论公立还是私立,名校还是普校,其实整个教育范式的本质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太多不同。差距往往来自于生源、师资、硬件和课程种类,但这些所谓的差距,从创新教育领域的视角去看,其实依旧不过是在原有的教育思维框架里修修补补而已。但这几年因为在设计思维领域的学习和践行,我一直觉得,面向未来的教育真正需要的是一场彻底的大变革,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原有体系里面继续修修补补。

所以,对于自家孩子幼升小择校,我一直比较“佛系”,我从来没指望也没发现青岛哪所学校可以满足我心目中对“教育大变革”的期望。我脑海里的念头基本也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青岛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海边宜居城市,它的气候很舒适,生活节奏也不是太快,是一个可以让人充分享受生活的地方。我不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当初选择在这里生根发芽,是奔着爱情来的。虽然初衷没能开花结果,但我在这个美丽的城市意外地收获了我的家庭和事业,也收获了很多朋友和人脉,总体而言自己还是非常享受这里的生活的。但岛城的教育资源,相比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确还是匮乏了不少。城市中心并不大,可供的选择也不多。

这种固有的念头让我后知后觉地直到孩子今年马上要升小学了,才知道青岛高新区新落了一所号称“青岛最牛”的超级学校—青岛中学,全面提倡个性化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分公立和私立部分,是国内首所混合制、非营利性的民办学校。据说17年私立小学部分第一年招生的时候,学校宁肯空余大量学位,都不招收不符合条件的孩子。而且学校的入学考试除了严格面试家长,孩子还要经历二轮笔试以及三轮至少小半天的团队活动考察。不论多硬的关系户或者土豪用钱砸,通通不可行。

在青岛现有的私立小学里,这样的学校以及录取方式算是头回见了。虽然早就被魔都的幼升小面试难度提前狠狠“恐吓”过,但身在悠然自得的岛城,作为一个“佛系”妈妈,还是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学校所在地属于青岛新开发的区域,整体是很荒凉的,生活配套设施并不齐全。学校的落地明显是为了带动当地楼市和促进新区发展。这所学校据说是政府支持,联合全国名校北京十一学校共同举办的。为了一探究竟,我申请了学校参观,也通过朋友引荐约谈了学校的内部人士,深度了解了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大概情况。调查一圈下来,的确被这所学校深深吸引了。

可能大部分参观的家长被学校高大上的教学设施和部分来自北京的教学团队圈粉了,让我眼前一亮并动心的其实学校的课程体制设计。小学阶段完全打破学科壁垒,不分科,实行跨学科的主题教学。这就是世界范围内未来教育的改革方向。

不论是我们一直实践的设计思维工作坊以及PBL项目制,或者是很火的“STEAM教学”理念,底层教学逻辑其实都是打破学科壁垒,进行跨学科的项目制教学。

青岛终于有政府背景的学校开始如此大笔投资、并践行创新教育模式, 再次强有力地印证了我们践行的教育方向是正确的,这一点的确让我非常兴奋。

但还有另一种比较复杂的心情,那就是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太薄弱了。长期以来,我们以微弱的个人以及小团队的力量不断践行,大部分家长认知受困于传统应试体制内,虽然很认可我们的内容,但孩子们的时间实在太宝贵了。除了学校学习和作业,还有各种特长班,我们往往会被家长放在最后一个选项上,很多时候都是被首先放弃的那个选项。而且我们利用课外的时间做这些内容实践,对孩子们产生的影响实在是太蜻蜓点水的感觉了,我都严重怀疑我做这些事情究竟有没有意义?甚至一度起心动念,是不是该成立一所全日制学校?

言归正传,先分享一下我家宝贝的面试经历,这是很多关注这个学校的家长们特别关心的话题。

做了调查以后,我迫不及待地帮娃儿报了名,调查了解了一下学校的入学考试情况,抱着“临时抱佛脚”的心态开始带娃儿突击。虽然学校反复强调,面试不需要提前做任何准备,但离入学测试也就1个多月了,心里觉得总要做些什么才对。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第一次有了一丝焦虑的感觉。

我最担心的其实是孩子识字量问题,亲子阅读虽然一直坚持,但我家娃儿属于偏听力型的,喜欢听故事、不喜欢看文字,我不太提倡让孩子提前认字,所以一直没有刻意引导过,也没教过他识字。我学前也不识字,童年印象里同班同学有个远近闻名的小神童,没上学就认识上千字了,但这种优势并没有维持太久,所以我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重视。

但打听了几个成功案例以后,都反映不少孩子因为备考这个学校,竟然提前上了一年多的幼小衔接,至少是具备一定识字量的,据说有面试环节会让孩子挑选一本喜欢的绘本,读给其他小朋友听。

说实话,作为一个妈妈,此时的我还是非常后悔的,孩子学习能力还是比较强,但凡我教他一些内容,他掌握速度还是很快的。但的确因为太忙了,根本没精力顾上他。 学校说不需要提前备考,的确如此。因为面试方式对孩子的考察,说白了是孩子至少6年时间养育结果的一个体现。学龄前的孩子暂时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他的思维方式、知识面以及综合素质的体现,统统都是一个家庭六年投入所产生的结果。

第一轮的面试我们过的异常轻松,听说同去的很多孩子被老师问了特别多的问题,据说还有要求画画和玩魔方的。但我们的面试过程非常短就结束了。我家娃儿很轻松镇定,跟老师说说笑笑的,老师问他平时喜欢看书吗?臭小子竟然干脆利落地大声回答,说自己从不喜欢看书,只喜欢听故事。我一度以为第一轮面试估计就止步于此了,没想到还顺利通过了。

到了第二轮笔试那天,我才知道报名人数竟然如此之多,竞争的确挺激烈的。这一关是我非常担心的,据说会涉及数理推算等内容,从未给娃儿训练过。结果也很遗憾,孩子没能通过二轮测试。后来打听,据说第二轮是808神经测试,是测试孩子神经类型以及智商水平的,会用于选拔天才儿童。测试题会涉及到20以内的加减运算。这点是从来没有刻意教过孩子的,他平时因为买东西找零钱一类的,自己掌握了一些运算规律,但计算速度比较缓慢,不占任何优势。

虽然没进三轮面试,但简单分享一下我所知道的信息。三轮的测试差不多小半天的时间,家长早上送到,下午去接。这段时间里,老师会带着孩子玩不少团队游戏,让孩子们自由阅读并讲故事等等。从专业角度去看,这种测试倾向很明显了,其实就是要观察了解孩子在团队里的沟通协作能力、思维的灵活性以及平日阅读习惯的积累等软实力,虽然我觉得孩子这关还是有优势的,但很遗憾,他没能有机会参与这些内容了。

孩子对落选还是不太有概念的,但作为妈妈,我带着内疚和遗憾难过了几天,最主要的不是因为孩子没通过测试,而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压根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帮助孩子,自己在做教育领域,精力都服务别人去了,却唯独没关注他,我对孩子心怀愧疚。不少妈妈都是提前一年甚至两年就开始帮助孩子备考了。我是心大到让孩子去裸考,有种强烈的坑娃的感觉,这是跟娃多大的仇啊,让他在竞争环境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去裸考,我觉得自己真的没有做好妈妈的角色。

幼升小的测试看似考孩子,实则就是对家长6年养育付出的考察,你偷没偷懒,用没用心,一测试就看出来了。除了极少数天才潜质的娃儿,大部分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表现,就是家庭培育的结果。我属于没对娃儿用心的那种,真的对孩子内疚了挺久。因为带他参观学校的时候,他很喜欢,整天喊着要去上这所好玩的学校。考完试他也自信满满地跟我说,”妈妈,我考过了,我都会!”想必是他的确会,但估计做题以及反应速度太慢了,这么激烈的竞争以及拔尖的选拔机制下,他应该是不属于top的行列。 我在想,但凡我提前帮他训练一下,不见得他就一定能考过,但至少胜算概率是提升的。我也不会对孩子有愧疚感。

他还念叨着要去好玩的学校,我只能跟他说:“不好意思,你没能通过选拔考试,所以没有机会去这所学校学习了。有太多比你优秀的小朋友,你真的很想去的话,还需要继续努力。” 我没想到他竟然回复我:“老师不是说欢迎年年考吗?今年没考过,明年可以再试试啊!”

他能学会接受失败,能有输得起的心态,这一点的确让我非常欣慰,孩子瞬间平复了我的内疚和失落,我很感谢他!

能这么快落地“纽星未来学院”这个项目,有很大的动机是想弥补这份对孩子的遗憾。项目一落地,推出的第一个产品就是暑期日托性质的综合素养训练营,将设计思维融入语数外和科学等全学科的学习和实践,除了针对小学生群体,另外的一个群体就是幼升小的这批孩子。

其实之前我一直不太赞成幼小衔接的项目,我不认可让孩子提前把学校的知识内容学习一遍。这种知识抢跑真的没有太大的意义。但这次孩子面试的经历让我突然意识到,现实中优质的教育资源实在是太稀缺了,僧多粥少的现状注定会让掌握优质教育思想和资源的学校提高选拔门槛。即使有全新思想的优质学校出现,大批量的普通孩子依旧会被拒之门外。如果你没有提前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你肯定就会失去自由选择的权利。

以上分享大部分的角度是站在妈妈的身份上,从这个角度抽离出来,作为一个创新教育领域的从业者,从专业角度,我想对幼升小的现象以及优质学校“拔尖”选拔的现状再分享一下我的一些看法。

1、“幼升小”的抢跑究竟对不对?

从教育的角度,完全没必要!我还是持有反对态度!

从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稀缺的中国教育现状来看,存在即合理!

不管公立还是私立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在中国就是极度稀缺的,即使是民办培训机构,如果你做得足够好,受到家长认可,你依旧也会变成稀缺抢夺资源。作为名校,进行各种测试和拔尖录取,这是符合市场规律以及供求关系的事实,大家无需批判和纠结。

主要问题是你所在地的教育资源分配情况,是否值得你去抢跑?还有就是如何引导孩子正确抢跑的问题?

如果单纯是为了让孩子在学校能有个好成绩,就去焦虑地让孩子把小学课程提前学习一遍,这种行为真是没必要的。入学后最迟到三年级,你就能发现这种所谓的优势很快就消失殆尽了。而且搞不好还有副作用。很多娃会认为自己已经学过了,课堂上不再认真听讲,反而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

如果你周围的确有优质稀缺教育资源需要去争取和抢夺,同志们!千万别犹豫啊!一定要鸡完自己再鸡娃儿啊!有些名校和普校的差距那简直就是天上人间啊!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再“佛系”!秒变虎妈都是值得的!

鸡的方式还是要科学合理,简单粗暴提前学习学校知识肯定是不可取的,从英文启蒙到数学思维训练以及阅读习惯培养,这都是努力的方向。的确需要下精力,好好引导,以游戏互动为主,注重思维训练和能力提升,让娃们玩中学习。而且一定要培养孩子好的生活行为习惯,这是一切的基础。现在孩子其实普遍智商较高,学习接受能力都很强,我们当年认为很难的内容,现在娃们儿的认知和智力水平已经远远超过我们当年同期水平了。所以无需用以前的老眼光评价现在孩子的学习内容。不过很魔幻的是,公立体制内的学习内容的确依旧维持在我们当年的水平,基本没有变化。

2、创新教育是否只有“精英”群体才能享受?名校“拔尖”的选拔机制下,大量落选的普通孩子究竟怎么办?

其实各地名校“拔尖”录取的方式,尤其还处在基础教育阶段,对于整个教育公平和生态而言,不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情。天资聪颖的孩子,不论在什么地方,他们基本都是闪闪发光的金子,不见得是家庭或者是学校培养的结果。名校“拔尖”选拔是很讨巧的做法,其实是聚集了一批本就很优秀的孩子,学校出优秀的教学成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出不了才叫奇怪呢,并不能真正证明学校的教学教育方式有多牛。像《放牛班的春天》改写一批野孩子的命运,这种学校和教学方式才是真的让人尊敬和值得广泛复制的。

创新教育范式很多都是提倡团队协作以及小组学习,对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等各个方面要求比较高,优秀学霸基因的孩子更容易开展。顽皮的学生群体光是课堂纪律就已经让老师精疲力尽了,再奢谈讨论、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确实有种空中楼阁、猴子捞月的感觉。所以学校这样选拔,其实还是情有可原的。

但普通的孩子或者比较差的孩子是不是就不适合培养高阶思维习惯?就不应该去关注创新能力培养了?当然不是的!

社会现实是“马太效应”占主导的,愈强就会愈强!本就不占优势的孩子如果自暴自弃,肯定是“马太效应”的反面,愈弱就会愈弱!当孩子在学校或者社会竞争中遇到挫败的时候,作为家长才是最应该挺身而出的时候,作为孩子强大的支持后盾引导、陪伴并鼓励孩子,让他们变得慢慢强大起来。如果家长也同样放弃孩子,他们才真的无路可退了。

不仅仅是孩子们,家长们的思维里也应该建立“成长型思维”的概念,就是孩子们一时落后,并不代表他们永远落后,学会接纳暂时的失败,引导孩子们通过更多的努力去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不是非要比别人好,是至少要比过去的自己好,每天进步一点点,去勇敢地努力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才是广大普通孩子最应该建立的思维习惯!

所以,我一直认为,思维模式对于孩子们而言真的非常重要!“人尖”的孩子毕竟是少数,可遇不可求,你家恰好有个不费心的牛娃,真的是应该好好感谢孩子投胎到自己家,肯定是几辈人的福报了!如果你的孩子很普通,作为父母,真的需要引导他们首先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人生不易,遇到的挫折会很多,挫折来得早一点不见得是坏事,但如何引导孩子从失败中学习,是我们需要好好研究的课题!

从失败中学习,作为设计思维7大心智模式之一,是我最想先跟大家探讨交流的内容,组了一个设计思维教育方向的交流群,感兴趣的可以添加我的微信(ID:ttabc111)进群和全国各地的爸爸妈妈们一起交流学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Kitty老师:经历青岛最牛私立小学“幼升小”考试之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gfc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