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Kitty老师说
Kitty老师:未来教育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Kitty老师:未来教育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作者: kitty老师少儿英语 | 来源:发表于2018-08-09 15:59 被阅读0次

    这几天一直在北京,想先吐个槽,北京的天儿实在太晒太热了,差点儿被晒成烤鸭。在海滨城市待久了,真的很久没有经历这样的酷暑了。顶着烈日来京,一是因为报名参加了一个有关儿童能力测评的培训师认证,除此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之前做过的儿童设计思维工作坊的案例-《人走灯灭》,被首师大的专家组老师选编入教材案例,此次来北京主要是做合作面谈以及相关的专业经验交流。

    还有就是,斯坦福EPIC创新教育社群的小伙伴们在研究设计思维在中美教育场景中的运用,希望我们能提供案例分享。恰逢他们在北京举办第一次线下交流活动,邀请了斯坦福专门做《Designing Your Life》“人生设计”的课程研发导师前来做工作坊,这是一次很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所有事情赶在了一起,犹豫挣扎了一下,最终决定跑一趟。

    几件不同的事情叠加在一起,这几天的信息量非常巨大,每件事情背后都是对当下教育不同角度的解读,让我感觉自己好像乘坐了一台时空机,在穿越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之所以会报名参加一个儿童能力测评的培训师认证,是因为我一直想找到一种更科学的理论依据,好为我们接下来的教学课程设计提供参考标准。遵循“知识-能力-思维”的课程设计思路,如何一步步落到实处?如何让孩子们真正地拾阶而上,而不是“空中楼阁”?这次的学习让我感觉离目标越来越近了。

    我最早接触到的儿童能力测评,是90年代开始流行于台湾儿童教育领域的“皮纹测试”。以八大多元智能为测评基础,通过对孩子的双手掌纹和十指指纹采样分析后,检测出手主人先天遗传的各种差异和特质,并由此来反映被检测者大脑发育、皮质层状态和灰层的分布情况,进而判断得出被检测者的“最优发展方向”。

    当然,这种测评方式被越来越多地认为是伪科学和骗局,毕竟通过皮肤纹路就能知道孩子的天赋喜好,让人感觉和街头算命先生干的活是一样的性质。 目前这种测评方式应该还是存在的,但已经逐步被边缘化了。

    但8大多元智能理论对于教育工作者或者家长而言,其实是很有帮助的。通过这个理论,我们能很清楚的知道,每个孩子的智能类型和能力是不一样的,很多应试标准体系下的所谓“笨孩子”,其实是单一评价标准导致的。应试测评标准下,“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突出的孩子是最有优势的,“身体动觉智能突出”的孩子多半会被认定为淘气大王了。

    这次参加的儿童能力测评培训,理论基础和八大多元智能有很多类似和共通的地方,不过角度不同罢了。它是通过一系列小问题和任务的完成,给孩子一个评分,由此来大概判定孩子的能力情况,属于过程性测评了,比“皮纹测试”听起来能更科学靠谱一些。

    但比较有意思的是,其实我最早接触“皮纹测试”的时候,有大批量家长是非常认可的,而且认为测试结果很准,很符合孩子的日常生活表现。这是否属于心理投射?还是真的有价值?我不属于研究这个领域的专家,只能做个分享了,欢迎有懂行的朋友来跟我科普一下。

    为什么经历了这样一个能力测评培训内容,再去接触设计思维领域的讨论时,会让我产生坐时空机的穿越感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两者的底层思考逻辑和教育目标是完全不一样的,某个瞬间,我都感觉自己被撕裂了一下,陷入选择的困境。

    能力测评的设计都是围绕目前教育体制下的学习标准去设计的,简单直接点讲,就是中高考究竟要考什么科目内容,掌握好这些内容需要孩子们具备怎样的学习能力,整个测评就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例如:通过测试,我们发现孩子的空间能力不足,这就有可能导致孩子在日后学习立体几何等知识内容时,会碰到一些困难和障碍。发现之后,会给孩子一些相应的能力提升训练方案,帮助孩子补一下短板。

    而设计思维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最大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带给教育领域最大的思考和启发是,我们需要洞察孩子的需求和优势,以学生为中心,把每个孩子当成独特的个体,不要去预设和塑造所谓“完美的孩子”,反对把孩子归为某某类型。帮助孩子发挥优势,勇敢地做自己,这是我们需要努力的目标。

    一个“补短”,一个“扬长”;前者追随者云集,知名高校资深老教授带队研发,整个会场都快挤爆了;后者也有不少关注者,90后大学生群体居多,但目前而言依旧算是小众。

    那么刚刚好处于当下的父母,我们究竟如何选择?我们到底何去何从?

    前段时间和一位业内朋友探讨思维教育的时候,她跟我分享了一些他们的案例和所了解到的信息。

    他们项目小组有一个思维的老师在北师大的思维中心,她举了很多北京市中高考的例子。比如以“石墨烯”为主题,以你的想法,开展联想和想象力去写一篇文章。在语文教学领域,从阅读和作文开始,都已经转型开始强调想象力和思辨力。

    还有他们合作的一个北外负责高考出题的老师,也在分享说英语的学习方向其实也会逐步变革,因为他们在战略层面,已经开始着手从高考的导向上去做一些调整,也开始去融合和强调批判性思维等思辨能力的考察。

    其实最前沿的东西已经在变了,但作为整个大的教育生态系统而言,教育模式的彻底变革实在太难了,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和路程去走。

    这些沟通,我最大的感触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的教育分层将会越来越严重了。因为这代孩子最大的尴尬极有可能是学习的过程还停留在固有应试体制中,但等到他们接受选拔和考核的时候,选拔标准有可能已经更新完毕了。这就意味着,如果家长的教育理念没有及时更新,依旧停留在知识层面的浅层次上去要求引导孩子,当他们开始步入社会,应对竞争和选拔时,玩法已经和今天彻底不一样了。

    在参与斯坦福EPIC交流活动的时候,主持人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嘉宾思考和分享:

    1、现在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2、未来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

    3、应该做些什么,让现在的教育过度到未来教育?

    分享嘉宾北京日日新学堂创始人冬青老师做出了这样的回答,让我印象极其深刻,并且感同身受。

    她说,现在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太功利了,未来的教育应该是多元化的、以人为本的,允许多种形式的存在,可以在家上学、可以学徒制等等,现在的教育模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都是不对的,不应该修修补补了,应该另起炉灶,彻底变革。

    我内心深处非常敬佩这样的教育革新和实践者,但以我们目前的实力和能力,还不足以具备这样的变革勇气。做一所全日制的创新型学校,对于我们而言,的确条件还是很不成熟的。而且这样的受益人群也是极其有限的,准入门槛极其高。

    通过跟斯坦福导师的交流,我们也了解到,即使在美国,项目制以及设计思维为主的创新教育模式也只存在于收费高昂的私立学校。美国教育分层、贫富差距极其大,大批量公办学校经费不足,校舍建设都不足以保证,创新型教育更无从谈起,大批量孩子还是仅仅限于课本知识的学习。

    这些信息交流,都让我越来越确信,我们真的做了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

    作为关注教育创新的普通人,我们究竟可以做些什么?这是我一直思考和想去努力的方向。

    将思维教学先与英文学科做结合落地,通过城市合伙人的模式,将我们的实践传递给更多志同道合的教育同行,是我们目前能力范围内可以做的事情。接下来通过”童创侠“赛事,将设计思维传递给更多孩子,让他们有机会低成本接触到最前沿的思维模式和项目制教学,也是我们很快就会大力推进的事情。

    希望我们小团队的这些努力,能为未来教育做一点贡献吧!也希望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和我们一起共同推进教育创新,有意向成为合作伙伴的朋友们,欢迎大家添加我个人微信号(ID:ttabc111)先来和我聊一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Kitty老师:未来教育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tkc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