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MongoDB学习报告(二)

MongoDB学习报告(二)

作者: Mr_Lance | 来源:发表于2016-07-24 22:08 被阅读193次

    概述


    MongoDB索引管理
    MongoDB查询优化

    MongoDB索引管理

    • 单键索引中的每一项都应该对应被索引文档里面的一个值
    • 复合索引就是每一项都由多个键组合而成的索引。复合索引里的键的顺序是很重要。
    • 每一个索引都会对维护带来成本,如果一个集合上有10个索引,每次写操作都要更新10个索引,所以要保证没有多余的索引
    • 使用索引起码要保证索引都放到内存中,理想状态是索引和使用中的集合都放到内存里面。
    • <b style=color:red>一个集合可以创建多个索引,但是只会使用最合适的一个,$or例外(待明确)</b>

    索引管理

    <b style=color:#87CEFA>创建索引:</b>索引的创建方法3.0之前使用ensureInde()方法,3.0之后使用的是createIndex(),1为指定按升序创建索引,如果你想按降序来创建索引指定为-1。如果文档中嵌套文档,可以建立子文档的索引。对应大数据集合,构建索引可能会需要几个小时或者几天,background项允许索引创建在后台执行。

    #单键索引,用户表为例。
    db.user.createIndex({name: 1});
    #复合索引
    db.user.createIndex({name: 1,age: -1});
    #输出显示,索引创建成功
    {
        "createdCollectionAutomatically" : false,
        "numIndexesBefore" : 1,
        "numIndexesAfter" : 2,
        "ok" : 1
    }
    #子文档索引,假如用户的地址address是一个文档,可以以address的city值建立索引
    db.user.createIndex({address.city: 1});
    #后台执行索引创建
    db.user.createIndex({name: 1,age: -1},{background: true});
    

    <b style=color:#87CEFA>查询索引:</b>

     db.user.getIndexes();
    #结果
    [
        {
            "v" : 1,
            "key" : {
                "_id" : 1
            },
            "name" : "_id_",
            "ns" : "test.user"
        },
        {
            "v" : 1,
            "unique" : true,
            "key" : {
                "name" : 1
            },
            "name" : "name_1",
            "ns" : "test.user"
        }
    ]
    

    <b style=color:#87CEFA>删除索引:</b>dropIndex()删除指定索引,dropIndexes()删除全部索引,_id除外。

    #删除索引名为name_1的索引
    db.user.dropIndex("name_1");
    #删除所有索引
    db.user.dropIndexes();
    

    <b style=color:#87CEFA>唯一索引:</b>创建方式,设置unique。唯一索引通常插入数据之前创建,提前创建避免数据重复导致唯一索引建立失败,如果数据不重要,可以使用dropDups选项告诉数据库自动删除重复文档。

    #设置name键唯一索引,
    db.user.createIndex({name: 1},{unique: true});
    #设置唯一索引后插入重复数据会有一个错误提示
    WriteResult({
        "nInserted" : 0,
        "writeError" : {
            "code" : 11000,
            "errmsg" : "E11000 duplicate key error collection: test.user index: name_1 dup key: { : \"lance\" }"
        }
    })
    #已有重复数据的集合创建索引
    db.user.createIndex({name: 1},{unique: true,dropDups: true});
    

    <b style=color:#87CEFA>稀疏索引:</b>索引默认都密集型的,就是说一个有索引的集合中,每一个文档都有对应的索引项,如果文档没有索引键,对应的索引也会有个null的值。例如上面的用户表中,有的用户没有age的键,假如创建一个age的索引,* db.user.find({age: null}) *查询也是可以使用到索引定位到对应的用户。但是有些情况下密集型索引并不适合,例如:

    • 商城的产品集合都有个sku的唯一码,如果sku键有唯一索引,现在要插入多个没有sku的产品,那么第一次会成功,之后的都会失败,因为唯一索引里sku已经有了null的项。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稀疏索引。
    db.product.createIndex({sku: 1},{unique: true, sparse: true})
    
    • 评论功能user_id键建立索引,但是允许匿名评论。这种情况下如果使用密集型,因为集合中大量的文档user_id的键不存在,索引就会拥有大量的null的项都会是null,这样会增加了索引的大小,更重要的是user_id为null的文档写操作的时候也会更新索引。极少或者不对匿名用户进行查询的情况下应该使用稀疏索引。
    db.commons.createIndex({user_id}: 1},{sparse: true})
    

    <b style=color:#87CEFA>多键索引:</b>MongoDB允许索引中的多个条目指向同一个文档,多键索引默认处于激活状态,只要被索引键为数组每个数组值都会在索引中有自己的位置。例如文章集合中每篇文章可能有多个标签,用数组tags记录。假如在tags键上建立索引,则tags每个数组值都会在索引中。

    {
        "title":文章列表,
        "tags":["mysql", "nosql", "nginx"]    
    }
    

    MongoDB查询优化

    <b style=color:#87CEFA>慢查询:</b>开启可以有效的识别语句消耗是否超过预期。Mongodb开启慢查询使用的是Profiling工具,该工具在运行的实例上收集有关MongoDB的写操作,游标,数据库命令等,可以在数据库级别开启该工具,也可以在实例级别开启。该工具会把收集到的所有都写入到system.profile<b style=color:red>固定集合</b>,集合大小是固定的,超过最大默认值时新记录覆盖旧记录。

    • 可以修改配置文件默认开启慢查询
    #打开配置文件,添加慢查询配置。profile是开启的级别,0是关闭;1是收集慢查询数据,开启慢查询;2是记录所有的操作。slowms慢查询时间,单位毫秒,默认100ms
    profile=1
    slowms=200
    
    • 直接在对应的数据库执行开启命令
    #开启慢查询,记录执行时间超过200ms的查询语句。如果不填则默认100ms。
    db.setProfilingLeve(1,200);
    #输出效果
    { "was" : 0, "slowms" : 200, "ok" : 1 } 
    #可以查询当前数据开启的profile
    db.getProfilingLeve();
    
    #查询用户表
    db.user.find();
    #查看慢system.profile集合,pretty格式化输出
    db.system.profile.find().pretty()
    {
        "op" : "query", #操作类型,有insert、query、update、remove、getmore、command   
        "ns" : "test.user", #操作的集合
        "query" : {  #查询语句
            "find" : "user",
            "filter" : {
                
            }
        },
        "keysExamined" : 0,#索引扫描条目,对应3.2版本之前的nscanned
        "docsExamined" : 2, #文档扫描条目,对应3.2版本之前的nscannedObjects
        "cursorExhausted" : true,
        "keyUpdates" : 0,#在操作里更新的改变 index 的数量。改变一个索引值会消耗一点性能,因为数据库必须移掉老的值并插入新的值到B-tree索引中。
        "writeConflicts" : 0,
        "numYield" : 0,
        "locks" : {  #锁信息,R:全局读锁;W:全局写锁;r:特定数据库的读锁;w:特定数据库的写锁
            ......
        },
        "nreturned" : 2,  #返回的记录数。如果用limit(n)命令将返回n个文档,ntoreturn值是n
        "responseLength" : 314,  #结果字节长度,一个大的 responseLength会影响性能.
        "protocol" : "op_command",
        "millis" : 106,    #消耗的时间(毫秒)
        "execStats" : {
            ......
        },
        "ts" : ISODate("2016-07-22T07:32:46.289Z"),#语句执行的时间
        "client" : "127.0.0.1",#链接ip或则主机
        "allUsers" : [
            {
                "user" : "lance",
                "db" : "admin"
            }
        ],
        "user" : "lance@admin" #用户
    }
    
    #执行带索引的搜索,"millis" : 13,keysExamined和docsExamined都变成1。
    db.user.find({name:"lance"})
    

    <b style=color:#87CEFA>分析慢查询:</b>
    ** 使用并了解EXPLAIN() **

    • 3.0版本之前,可以直接用explain()函数
    • 3.0版本后explain有所改动,分成三种模式,默认queryPlanner,executionStats,allPlansExecution
      • queryPlanner查询计划的选择器,首先进行查询分析,最终选择一个winningPlan,是explain返回的默认层面。
      • executionStats为执行统计层面,返回winningPlan的统计结果
      • allPlansExecution为返回所有执行计划的统计,包括rejectedPlan
    db.test.find({name:'lance'}).explain()
    #结果
    {
        "queryPlanner" : {
            "plannerVersion" : 1,
            "namespace" : "test.test", #该值返回的是该query所查询的表
            "indexFilterSet" : false, #该query是否有indexfilter
            "parsedQuery" : {
                "name" : {
                    "$eq" : "lance"
                }
            },
            "winningPlan" : {  #查询优化器针对该query所返回的最优执行计划的详细内容
                "stage" : "FETCH",#最优执行计划的stage,这里返回是FETCH,可以理解为通过返回的index位置去检索具体的文档(下面有不同类型的介绍)
                "inputStage" : { #用来描述子stage,并且为其父stage提供文档和索引关键字。
                    "stage" : "IXSCAN", 
                    "keyPattern" : {
                        "name" : 1  #所扫描的index内容
                    },
                    "indexName" : "name_1",
                    "isMultiKey" : false, #是否是Multikey,此处返回是false,如果索引建立在array上,此处将是true
                    ......
                    "direction" : "forward", #此query的查询顺序,此处是forward,如果用了.sort({modify_time:-1})将显示backward
                    "indexBounds" : { #所扫描的索引范围,如果没有制定范围就是[MaxKey, MinKey],这主要是直接定位到mongodb的chunck中去查找数据,加快数据读取。
                        "name" : [
                            "[\"lance\", \"lance\"]"
                        ]
                    }
                }
            },
            "rejectedPlans" : [ ] #其他执行计划(非最优而被查询优化器reject的)的详细返回
        },
        ......
    }
    
    db.test.find({name:'lance'}).explain('executionStats')
    {
        "queryPlanner" : {
            ...... 
        },
        "executionStats" : {
            "executionSuccess" : true, #是否执行成功
            "nReturned" : 1, #满足查询条件的文档个数,即查询的返回条数
            "executionTimeMillis" : 0, #整体执行时间
            "totalKeysExamined" : 1, #索引整体扫描的文档个数
            "totalDocsExamined" : 1,#document扫描个数
            "executionStages" : {
                ......
            }
        },
        ......
    }
    

    ** stage的类型的意义 **

    • COLLSCAN :全表扫描
    • IXSCAN:索引扫描
    • FETCH::根据索引去检索指定document
    • SHARD_MERGE:各个分片返回数据进行merge
    • SORT:表明在内存中进行了排序(与前期版本的scanAndOrder:true一致)
    • SORT_MERGE:表明在内存中进行了排序后再合并
    • LIMIT:使用limit限制返回数
    • SKIP:使用skip进行跳过
    • IDHACK:针对_id进行查询
    • SHARDING_FILTER:通过mongos对分片数据进行查询
    • COUNT:利用db.coll.count()之类进行count运算
    • COUNTSCAN:count不使用用Index进行count时的stage返回
    • COUNT_SCAN:count使用了Index进行count时的stage返回
    • SUBPLA:未使用到索引的$or查询的stage返回
    • TEXT:使用全文索引进行查询时候的stage返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MongoDB学习报告(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givj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