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里的博士,放弃了在安逸北方的演奏以及高额的回报,毅然决然的决定要走向南部去进行一场又一场的表演;
为了这场奋不顾身的决定,博士雇了一个善于处理各种麻烦的司机,甚至还提前和他的夫人打了招呼才得以安心;
博士心里也明白,这场历时两个月的旅程势必会很艰辛。欺凌,歧视,意外等等都会接踵而至。然而博士依然表现异于常人的冷静,在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时不仅自己很冷静,还很耐心的劝说司机要冷静,直到最后;
故事最后当然是很好的结局,博士发泄了自己的不满,在完成了几乎所有的演出时,在最后一场为了自己的尊严拒绝了演出,同时放松了自己,在一个不知名的地方尽情的演奏了自己喜欢的曲子,可能是肖邦可能是贝多芬,最后还收获了友情,不再是一个人独自过新年;
当然故事如果没有如愿发生,那么可能会是在某一场演出后坐车出事故便没有下文,或是平静度过每一场演出最后博士还是博士一个人,司机还是司机,那样可能就没有这样深刻的电影了;
电影中最后博士将演出的权利交给了司机,一向冷静的博士也开始感性起来,然后才会有后来的疯狂。这像极了一种执着,一种把事情做到百分之九十九,剩下的百分之一即使可以做到但也不会去做而是选择放弃而自己给自己最后那百分之一的尊严;
这样的结局给了自己些许的安慰。然而生活中大多的奋不顾身可能换来的并不是那样好的结局,更多的是无奈和不安。
尽管在做出决定或者说出决定前预设了最坏的结果,但是当最坏的结果来临时还是会感到失落,感到焦虑,感到彷徨。
在看了韩寒的<1988>的时候,男主人公奋不顾身的开着名字叫1988的车去找一个朋友,最后得到却是一个骨灰盒,在途中遇到的率性的女孩子也在几年后离开了而托付给他了自己的小孩;
我们可能都不是乐观的人,都是在预设着最坏的打算过活着自己不安的生活。就像在看了韩寒的一个采访中他自己说:我知道有一天自己会跌下神坛,我不在乎这一天哪天到来,我在乎的是我会因为什么事才会导致这一天的发生。
在自己奋不顾身的想着要回去能见面时自己也设想了会因为什么事会不行,然而最终也确实是因为一些事抽不开身,也不方便一起过去,便没能回去。
在知道结果后自己还是会失落,然后开始说服自己。因为会尴尬会显得很不好意思,因为重识时间太短这样显得不够理智,因为因为......
一直标榜着自己是一个追求乐观的悲观主义者,乐观在我愿意在每一件事时都能够奋不顾身,这样自己才不会有遗憾,即使结局不是自己想要的;悲观在在每一个决定前自己都会预设了种种丧气的结果;然而即使这样,我也乐此不疲吧,至少现在是这样。
就像<活着>里写的那样,即使身边的人不管是长辈,还是平辈甚至是后辈一个一个的离开人世之后,在收拾好自己的内心之后还是坚强的活着。
也当然可以借鉴韩寒后来的经历,在失落之后选择赛车,选择电影,选择继续写小说等等来重拾自己。
当然这些可能都是自己敏感脆弱的不懂事的心的胡思乱想,在大风夜晚的北京农大的操场跑步时会想着,在躺在床上看着电子书时会想,在熄灯之后听着周杰伦的歌时还是在想着。
尽管如此,如果有下次,我想自己还是会奋不顾身的吧。
青海湖的日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