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于拒绝别人的求助是一种性格缺陷,本质还是不够自信,怕别人对自己有负向评价,缺乏自信的人维持一个好人标签的意愿比有自信的人要强得多。
不要盲目做好人--是多数成年人都懂的道理,但在中国人的文化里,“碍于情面”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真要做到完全按个人意愿拒绝或答应别人的求助,其实需要一个慢慢学习的过程。在工作中,如果不是分内事,该推就推,不要违心的去做雷锋,除非做老好人能让你在职场获得更多筹码,不过说实话,在职场中做老好人基本不会得到预期的认可,有所帮有所不帮,有选择的付出,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不管职场还是情场,老好人都是绝佳的备胎。
我爸算是一个老好人,我倾向于把他的处事原则当做负面教材,记得还在农村老家的时候,堂屋(皖北对主屋的称谓)砖墙上写了他为人处世的原则:“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小时候只觉得这话很酷,现在想想,这个原则有点过了,人敬我一尺,我回敬一尺就够了,反敬一丈,双方应该都挺累的。因为怕村里人说闲话,虽然已离开村里十多年,但凡逢年过节或者谁家有红白喜事,还是坚持回去把面上的事按农村的老规矩给办了,农村的邻里关系错综复杂,维系这种低质量的关系其实挺烦神,做一个让自己不心累的好人,才算得上是合格的好人,我爸做好人起码算不上合格。绝大部分人做好事时,在潜意识里都有渴望得到别人正向反馈的目的,只要有这种念头,就不要去做所谓的好人了,过程注定不会太轻松。
今天又有一个朋友借钱,问了用途和额度,有悖我给自己定下的出借原则,回绝了,挂了电话,莫名的喜悦感从脚底板蔓延到大脑皮层,这是拒绝的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