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佛游记》读后感
这样一部作品,大概早已家喻户晓,初读在儿时,只知情节的奇幻生动,却不懂得文章涵盖的深义。如今再读,才了解其深刻的思想感情……
曾以为这是一本充满了想像与夸张的儿童读物,殊不知其以杰出的讽刺垂名世界文学史。
最令人记忆深刻的是利立浦特小人国与布罗卜丁奈格的描绘。作者描写了小人国与大人国中的切身体会,两者间通过对照共同讽刺了作者眼中十八世纪前半期的英国社会。以生动的笔触强烈抨击了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无聊、毒辣、荒诞、贪婪、自大。这样的批判和鞭挞随章节愈发高涨,亦逐渐将矛头直接指向罪孽深重、愚蠢肮脏且毫无理性的部分人类。
利立浦特的故事可以称作迷人的讽刺。将利立浦特宫廷延伸为英国宫廷的缩影,以一种理性和冷静的形式进行讽刺与挖苦。写到利立浦特宫中官与官之间的明争暗斗、互相倾轧。其中的原因则极为荒唐,只因穿的鞋跟的高低不同。想像力丰富至极,令人哑然的不止于此,还有小人国与邻国的战乱的原因。或许仅仅因为在吃鸡蛋时先打破大的一端还是小端而各持己见。格列佛在战争中帮助利立浦特拖走敌国战舰而获得战争胜利,而贪心的君主让格列佛无法接受,后逃离…..这一小人国的描写是极为直接的正面讽刺,格列佛尽情享受着“俯视”的便宜和痛快,让读者意识到,这样一个充斥着内部腐败和战争的小人国,终会自取灭亡。
整本书中无处不充溢着作者心中的不满与慨叹,他将人类归于野胡,强烈地反感着眼中充斥着愚蠢与邪恶的世界。
或许,一本书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其核心的思想感情,而这样一部《格列佛游记》则不留余力的展现出内心强烈且深刻的讽刺。也许,书的魂便在于此……
合上书时,窗外正是晴空万里,温润的空气里弥漫着童趣的清甜。《朝花夕拾》中,当鲁迅讲述他的童年时,仿佛自己儿时的画面也徐徐展开在眼前。
闭上双眼,好像看到百草园里的童趣……各种奇形怪状的植物,令人难忘的传说。稚童时的鲁迅,在园内尽情嬉戏,时而弯下腰,细赏那悄然生长的何首乌。累了,乏了,躺在碧绿菜畦间歇息,听树梢上鸣叫的蝉儿唱着歌,看身旁菜花上肥胖的黄蜂;却不经意间,叫天子忽地从身后的菜田中直冲到云霄。孩子似乎总是充满活力,欢快地起身,在菜园里奔跑跳跃,听油蛉的低唱,赏蟋蟀的琴声,又时而忍不住去拨弄墙角的断砖、翻开,又见到斑蝥,似乎孩子的好奇心在刹那间点燃,竟又伸着手按住它的脊梁,听那啪的一声,似乎拥有满心成就。
而童年何止在百草园的欢愉,在自家院中也不乏趣味与爱恨……
似从儿时起,便仇猫,气它捉到十五定要尽情玩弄,直到生厌才肯放它离去。这样的性情,让鲁迅厌恶与气愤,而厌猫的原因怎止于此?小时养在家中的隐属,日夜与我相伴,却不料一日再不见了踪影,而心中第一个罪人便是家里的花猫,认定了它杀害了“我”的隐鼠。尽管后来才知,是自己误判,但先前的恨依然未消。实际上,那时的鲁迅,仇猫,更是仇和猫一样的令人憎恶的人,用猫吐露内心愤懑情感,实为巧妙……
而他的童年,亦如世间千万常人一样,有笑有泪,有爱有恨。或许,那段最纯真的光阴,是如今任何一段时期,都再难寻觅的。不必担心世俗的纷扰,黯伤人情的复杂,只须一双纯净如初的眼眸,仰望苍穹,看白云流转,阳光纵情,享受每一分的快乐与幸福。
童年,承载了太多美好的回忆,即便岁月夺走了过去,在这样的明媚的午后,看朝花夕拾,童真浅笑如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