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交往上,我已经不知道吃过多少由于失去分寸感的亏了,怎么说也得写下来作为以后的借鉴。来看看常见误区:
好为人师,过度同情,妄加控制,亲密无度。
好为人师
心理学的核心意旨是助人自助,但是这个助有时候并不是对方想要的。
一方面,人与人价值观不同,解决问题的思路迥异。当我试图用解决问题的思路去帮助一个需要情感宣泄的人,无疑是本末倒置。在这种情景下,对方可能礼貌性的终结话题,也可能对话直接戛然而止。
另一方面,当我们试图帮助别人时,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我们在这个方向上是高人一等的。有人信赖我们,所以欣于向我们提问,让我们为他答疑解难;但也有的时候,嫉妒、愤怒、难堪,如影随形,你的援助之手被视为高高在上的上帝视角,当别人问,xx怎么办时,你的回答可能是对方早就知道的,人家出于礼貌点头嗯嗯;可能对方不认同,但不指出,只觉得你的想法可笑;有的时候对方承认你很厉害,但是这反衬他们的弱小;也可能有由于困境被人知晓后的彷徨难堪。
帮助,尤其是涉及精神层面的帮助,往往不能够达到想要的效果,就像托尼老师剪出来的发型总是与你的理想发型南辕北辙。
过度同情
过度同情与好为人师类似,也给人高人一等的感觉,只不过更多地指向情感。
月亮与六便士中写道“馈赠同情是一种令人愉快的本领,但经常遭到那些知道自己拥有这种本领的人滥用。”同情本身体现的是对人类的普遍关怀,但是一旦操之过度,就像用笔僵硬的书法作品,难登大雅之堂。
且不谈刻意显露同情以获得优越感的行径,仅仅是无意识的寄予过多的同情,就足够堪忧。
因为一旦陷入同情的漩涡,你就不能做到共情,永远只能隔岸观火,自以为是“旁观者清”,实际上却连火源为何,火势如何,困在其中的人怎样,采取了何种措施等等一无所知。这种同情,看似是与别人联系的更加紧密,实际上却切断了和别人真正连接的可能。
妄加控制
妄加控制多见于父母对子女,情侣配偶之间。
父母常常认为自己吃过的盐比子女吃过的饭还多,于是就可以以自己的三观指导孩子的每一个行动,稍有违背就加以斥责,同时不准许孩子有别的观点——常常以“不要找借口”打压。
情侣想要对方只有自己一个人,就算不能做到,也总是想做到。希望控制对方的情感,乃至对方的生活。我身边有情侣和我说,她总是和我吵架,她想让我变成她想象中的人。洗洗睡吧,认为一个人有持续的成长空间固然是好的,但是试图让对方按照你的想象中的模子生长只会造成一方的叛逃或者关系的僵化。
事实上,不仅仅是关系中,人天生有追求控制感的需要,台风眼效应中越是距离事情真相远的地方,猜忌越多,恐慌越大。人终身追求控制感,这无可厚非,但是在一段关系中,一方面,对方是活生生的人,你很难控制;另一方面,你控制的越多,对方失去控制的部分就越大,只是占有控制而没有尊重在里面的关系是畸形的。
尊重而不控制,是成全他人,也成全自己。
亲密无度
依恋关系中有“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安全型是最佳的依恋关系,焦虑性和回避型前者过分依赖他人,后者过分躲避他人。这是可以在后天的关系中得到改善的,我想说的是另一个分寸感的东西。
一方面,循序渐进暴露自己。一下子暴露自己可能踩到对方的雷区,也不是传统中国人普遍能够接受的。我曾试图对我想要拉近关系的人一下子自我暴露非常多的细节,结果对方就像含羞草一样缩了回去;也有人对我做过类似的事,结果恰巧踩到我的雷区。更何况,(异口同声),我们有熟到谈论这些吗?(黑人问号脸)
另一方面,给对方充足的空间自我暴露。当对方自黑时,别点头黑对方,对方可能想听的是你的反驳,结果你这么一来,给对方不良的情绪体验;当对方告诉你自己的生活情感时,不要不耐烦,也不要很多评价,只说你看到想到的就行,因为这些记忆经历不论好坏都是对方独一无二永恒的体验,是他们的佳肴,不是你可以随口评价的菜。
“不要考验人性”,同时“不要揭露人性”。
一个人的人品小事中足见端倪,不需要非得搞什么大事件;朋友之间该算的帐算清,金钱情感,不要亏欠,多少抱怨愤怒从中开始;总是抨击人性,仗着亲密关系,以加深关系为缘由,来展示自己的人性中的小恶,时间长了只会令人生厌。
结语
我们常常说礼和仁,礼为表,任为核心。凡事都有表里之分,人际关系中的分寸感在于表里都是尊重,了解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人生,并在行动上刻意练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