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oKeeper保证只要大多数服务器可用((N+1)/(2N+1)),整个服务就是可用的
guarantees
- 顺序一致性(Sequential Consistency): 客户端的更新会按照发送顺序进行操作。
- 原子性(Atomicity): 更新操作只会是成功或失败,不存在其他异常结果。
- 单一视图(Single System Image): 客户端无论连接到哪个server,看到的都是相同的视图。
- 可靠性(Reliability): 当更新操作被执行后,它将一直有效,直到下一次更新操作的执行。
- 及时性(Timeliness): client的视图保证在一定时间内能得到更新。
znode
ZNode由两部分组成:协调数据和状态数据
- 协调数据: 业务相关的数据
- 状态结构数据包含: 数据变更的版本号, ACL(Access Control List)变更,时间戳,以用来缓存验证和协调更新。每次Znode数据发生变化,版本号就会自增。
znode type
zookeeper 类似于一个文件系统, 数据以文件路径节点的方式存储, 但是节点有4种类型, 由 1,2,1+3,2+3组合而成
- Ephemeral, ephemeral节点是临时性的, 如果创建该节点的session结束了, 该节点就会被自动删除. ephemeral节点不能拥有子节点
- Persistent, persistent节点不和特定的session绑定, 不会随着创建该节点的session的结束而消失, 而是一直存在, 除非该节点被显式删除.
-
Sequence, sequence并非节点类型中的一种. sequence节点既可以是ephemeral的, 也可以是persistent的. 创建sequence节点时, ZooKeeper server会在指定的节点名称后加上一个数字序列, 该数字序列是递增的. 因此可以多次创建相同的sequence节点, 而得到不同的节点
- 该计数器是由父节点控制, 直接对下级节点生效
- 每个父节点都会负责维护其子节点创建的先后顺序,并且如果创建的是顺序节点(SEQUENTIAL)的话,父节点会自动为这个节点分配一个整形数值,以后缀的形式自动追加到节点名中,作为这个节点最终的节点名。
sessions
client通过TCP连接到单个server,通过该连接发送请求,获取响应,获取监视事件以及发送心跳,当该TCP连接断开后,client会自动连接到其他server
ZK Client通过ZooKeeper提供的client binding 代码(官方提供:C/Java两种Client API)创建一个handle来和ZooKeeper服务建立Session连接。创建一个handle进行连接后,client会处于CONNECTING状态,然后client library会进行尝试对ZK服务集群中的server发起连接,成功后client会置为CONNECTED状态。当发生不可恢复的错误,例如会话过期,鉴权失败,或者client主动进行关闭,handle会切换为CLOSED状态
当client session state从CONNECTED由于disconnected事件变成CONNECTING后,不建议创建新的session对象进行连接,因为ZK client library会自动进行重连,特别ZK client lib中内置了一些启发式方法来处理“羊群效应”之类的事情。在使用过程中,仅需要在收到会话到期通知时进行新会话的创建???(这里要看client的实现)
- 会话的超时管理是由ZK server负责的,不是由client负责。当ZK client 创建一个session时传入了一个合法的timeout,ZK集群就会根据该值对client的session进行过期管理。当集群在设定的timeout时间段内没有收到client的请求(心跳),集群就会认定该session过期了,集群就会将session拥有的ephemeral nodes全部删除,并通知到所有监听被删除nodes的clients(CONNECTED),如果此时该过期session的client仍然是未连接状态,将不会通知到该client,且该client将一直处于disconnected状态直到该TCP连接重连成功,重连成功后其将会收到SESSION_EXPIRED的通
- session的保活是通过client来发送请求来实现,当在一段时间内session处于空闲状态,client会发送PING请求来使session保活,PING请求不仅可以让ZK集群直到client是活的,也能让client知道到ZK集群的连接是否是活的
- 总结就是, keepalive是由client发送的, 至于是否timeout则由服务端来判断
watch
客户端可以在znodes上设置监听,ZooKeeper中所有的read操作:getData(),getChildren()和exists(),都提供了参数来设置watch。关于watch的定义:watch事件是一个一次性的触发器,当watch的Znode发生变更的时候,ZooKeeper会向客户端发送通知
watch三个特性:
-
一次性触发, 当监听的Znode发生变化时,会向client发生一个watch event, 但是客户端注册的watch就失效了, 如果需要继续监听, 需要主动注册监听。例如:client调用getData(“/znode1”, true),之后/znode1发生了变化或者删除,client会收到一个watch event,但当/znode1再次发生变化时,client不会在收到watch event,除非client再次调用read操作来设置监听。
-
watch event发送的顺序性, 发送给client的watch event,在更改操作成功的返回代码到达发起更改的客户端之前,可能无法到达client。监听事件是异步发送给watcher。但ZK提供了顺序性保证:client不会发现其监听的znode发生变化直到它收到watch event。即client会先收到watch event,然后才会看到Znode的数据。Watch events的顺序和ZK集群中的对于更新的顺序是严格一致的。
-
监听的分类, ZooKeeper中存在两种watches:data watches和child watches。getData() and exists() 接口会设置data watches。getChildren() 接口会设置child watches。之所以这么设计是因为,getData() and exists() 接口是用来返回Znode的data,而getChildren() 是返回Znode所有的children列表。setData() 会触发data watch,create() 会触发data watch和父节点的child watch,delete()也同样会触发data watch和父节点的child watch
-
Created event:
exists
-
Deleted event:
exists, getData, and getChildren
-
Changed event:
exists, getData
-
Child event:
getChildren
warning. 由于watch的一次性触发特性,在获取watch event和发送新的请求来再次进行znode的监听之间是有延迟的,所以这中间ZNode可能发生了多次变化,但client不会有watch event的通知.
羊群效应
注册监听, 来做分布式锁. 普通的方法是在 parent znode上注册监听, 当parent znode下的字节点发生变更, 就判断watcher者是否是最小的节点, 以此来做抢锁. 这个方法的问题在, 绝大多数情况下, watch到的事件都是无效的(自己并不是最小的). 这个在集群规模大的时候, 引发羊群效应(Herd Effect). 解决方案是使用exist
, 只注册在比自己小一位的那个节点上, 只有这个节点发生变更才会有watch.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