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电脑上搜索前半年给雨桐做的微视频《我的红色家书》,发现了我五年前写的一篇文章《有时候不是不爱,请给孩子适宜的爱》。我细细温习了一遍,五年过去了,桐桐四岁时活泼可爱又有点调皮,体贴懂事又有点任性的样子似乎现在依然没有改变,优点还是那些,缺点也没有减少,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自己的思想似乎更胜一筹。
扪心自问,反思我们是否给她温暖而理性的爱?我也感到很遗憾,我们夫妻偶尔的唇舌交锋一定影响到她的心理,她从以前的极力劝解到现在的保持中立已经显出了端倪。是否给她有质量的陪伴?平时不是忙单位琐事就是疲于奔波,在有限的时间尽量给她质感的陪伴,也是我们的追求。是否给她创造了自由发展的空间?童年不可逆转,指导她交什么样的朋友,督促她养成什么样的学习习惯,是近十年必修的课程。
我不禁感慨,做妈妈真是一场漫长而又艰辛的修行,一直在心里暗示告诉自己,不能急躁,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急于求成,可是自己总是做的不好,往住是温柔的开始,又粗暴的结束。关于她的种种见到了就会喋不休,听到了就会耐不住,想到了就会等不得。如何做到亲切随和又态度坚定,爱得有广度又有深度,外表冷静又内心温暖,耐心等待花开有序,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目送》人生课我需要好好修行。
《有时候不是不爱,请给孩子适宜的爱》原文如下:
题记:孩子是上天赐给父母最宝贵的礼物,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如何把握爱的尺度,如何爱得科学,是我们做父母应该理性考虑的问题----得不到爱的孩子是可怜的,得到过多爱的孩子是可悲的,请给孩子适宜的爱!
我家桐桐是在家人漫长等待、热切期盼中降临到人世间的,当她从产房中被抱出来安放在病房的小床上时,粉嘟嘟的小脸吸引着双方的亲戚们围着小床目不转睛上下打量,喋喋不休赞叹着生命的奇迹。
自那一刻起,桐桐便成了我们全家人的宝,家人所有的爱齐集于她:“冬天怕冻着,夏天怕热着,吃少了怕饿着,吃多了怕撑着,生病了日夜呵护,寂寞了陪伴左右”这样形容一点都不为之过。就在家人们无微不至的呵护中,也在我们一再审视爱的方式中,她一天一天地长大了,回想这一路走来的历程,有太多的艰辛,太多的欢笑,也有数不清的苦恼。
现在,桐桐已经四岁了,活泼可爱又有点调皮,体贴懂事又有点任性。她自编自演歌伴舞是我们做观众必看的节目,爸爸枕边讲西游记故事是伴她入眠必修的课程;打扮芭比娃娃、捏泥、图画是她爱不释手必玩的游戏。她还有点小脾气,听得了赞美,听不得批评;她还有点小淘气,玩具有兴致把玩,却无耐心收拾;她还有点小性格,不顺心总喜欢拿自己出气。
我们知道,桐桐身上显现的不论是闪光点还是缺点,这都与我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是我们言传身教的结果,她的优点是我们的坚持,她的缺点是我们的不足,我们还得在养育女儿的路上继续前行并不断努力着。
我们想给桐桐的爱,不是浓烈的化不开的爱,也不是淡漠的无从触摸的爱,而是适宜的爱----温暖而理性。
适宜的爱就是给她一个健全和谐的家庭,父母的爱如空气般萦绕。父爱如山,爸爸就是生命守护的使者,是信念的旗帜,母爱如水,妈妈就是生命诞生的摇篮,是栖息的港湾。有山的守护,有水的滋润,孩子才能如爸爸一样挺拔坚强,和妈妈一样隽秀温雅。
适宜的爱就是给她一个有品质的陪伴,让家庭归属感在她心里生根。我们会设定一段时间,关掉电视,把手机放下,温馨地在一起,享受彼此拥有的时间:专心地陪孩子读本书,看她搭积木,欣赏她画的画,听她唱首歌,和她一起玩游戏;全家一起出去踏春、爬山、看晚会、听戏曲……,通过陪孩子做这些“家”活动,让孩子深深体验到“家”的感受,体验到与父母的亲密关系、爱与被爱,让她在感受爱中学会爱自己,学会爱他人。
适宜的爱就是给他一个有限度、有条件、有前提的宠爱,而不是没有限度、没有条件、没有前提的溺爱。我们不会充当一辈子她的保姆而让她丧失生活的能力,我们不会不顾经济条件一味地有求必应而让她任性妄为,我们不会将她作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而让她负重累累。当孩子犯错了,我们会有原则的管教;当孩子生病了,我们会有责任的看护;当孩子迷路了,我们会有正确的引导。我们会让她在充满力量与爱的环境养成良好习惯,形成健康的人格。
适宜的爱就是给他一个美好的童年。一个人只能活一次,谁都希望去细心体验生命的每个阶段,我们会顺应孩童的天性,不强加意志,不掠夺兴趣,创造条件努力给孩子营造一个美丽的童年,给孩子留下人生最珍贵的回忆,给孩子播下身心健康的种子,给孩子创造空间自由发展。
说了这么多,适宜的爱就是一种理性的爱,它是一种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爱,不过度保护,不过度关注,而是讲求理性逻辑。不要以为理性这种东西有些冷冰冰,其实如沐春风舒心而温暖,适宜的爱,有它固有的深度和热度。
高尔基曾说过:“母鸡也会爱孩子!”爱护幼崽是动物的天性,人之所以高于动物,就在于他会理性的去爱。那么,就让我们成为智慧的父母,一起尊重孩子,理性的爱孩子,给孩子适宜的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