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二十四孝》翻一案

为《二十四孝》翻一案

作者: 初树香 | 来源:发表于2018-05-27 10:01 被阅读0次

    先说《二十四孝》里面的一个小故事。

    这个故事叫“戏彩娱亲”,故事说:东周时期的楚国隐士老莱子,是个最孝顺的人,总是尽己所能采办可口美味的食品供奉双亲。70岁了尚不言老,常像小孩子一样穿着五色斑斓的彩衣,手持拨浪鼓在父母面前戏耍,以博父母开怀。有一次为双亲送水,一不小心摔倒在地,为了让父母开心,他就势躺在地上扮婴儿哭闹,逗得二老开怀大笑。

    有感觉吗?说真话。

    没有,对吧!

    这是真话。

    说说我45岁以前的见解。

     45岁以前,我一向不待见《二十四孝》,在我看来,它只是某些机构需要道貌岸然时往身上披的彩衣。因为它太虚伪、太恶心、太不人性了。中国人尤其是文人,没人敢说自己不孝,但其实孝而有限。为了证明自己孝而无限,就极力搜罗、篡改、制造、举扬一些匪夷所思的孝顺故事,所谓“郭巨埋子”、“卧冰求鲤”、“戏彩娱亲”等等,来怂恿别人做傻叉,证明自己也很孝。因为反正不要自己负责,所以彩衣缝好了,只管披上就是了,大家都是聪明人,大家的面子,没人踢破。就这样一个个迂腐、虚伪的“鬼故事”堂而皇之的刻在我们的典籍上、会议上、旅游景点上。

    如今宣传文化回归,孝道思想是最和谐、最没人敢提出异议、最不需要负责任也最没有风险的文化。你每到一个地方,只要略有生活经历,则必然听到当地的孝道故事、地名、河流名、人名等等。但你从没听过哪个地方的民风因此而改变。按照“越宣传什么,就越是缺少什么”的铁律,证明这个时代是最缺乏孝道精神的时代。

    什么是具备孝道精神的时代,至少这个时代得有人把孝道当成一件真事来说、来研究分析,说出的话至少得让人信,至少还有人不再为这些编造的故事所奴役。比如,王阳明的《传习录》说“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这就是理性智慧的、令人如沐春风的孝道。

    回过头说故事,老莱子怎能如此恶心,极尽美食给爸妈吃也就算了,穿得花枝招展,摇着拨浪鼓,做给谁看?不就是想让人夸你孝顺、铭刻史册吗?你爸妈爱看?那不是在骂你爸妈弱智且自私吗?

    再比如“郭巨埋子”,就像鲁迅所说:“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

    再比如“卧冰求鲤”,破冰需要用身体去融化吗?没有锄头吗?想象王祥赤膊趴在冰上,见人就说:“我在融化冰,抓鲤鱼给我继母吃。”你说正常人会夸他孝顺呢还是骂他愚蠢呢?无疑,夸他孝顺的是虚伪且龌龊的卑鄙小人。

    以上文字看得爽吧,绝对理性,绝对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但是,这却是粗糙的见地,仍不够洞见。

     可能是老了,或者是学佛学”傻”了,看得够多,想得够多,非白即黑非此即彼的判断体系渐渐崩塌。如今的我宁可相信古人是善意的,即使那么多以讹传讹的儒学典籍、佛教故事、禅宗公案,在我看来也都必定有他的道理。

    虽然“卧冰求鲤”还是让人无从接受,

    但“戏彩娱亲”还是有机会弄明白的。

    翻案开始。

    我们知道,故事中老莱子70多岁了,那他的父母应该都90岁左右了。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我们都知道,老人家越老越像小孩,会活转回头。

    年轻的时候,这只是个概念。

    到自己开始老了,自己的父母真正老了,长辈都老了,老得开始艰辛,老得开始哀伤,才惊心动魄,明白无常压迫的无情。老人老到一定的年龄,大脑开始萎缩,开始糊涂,开始不服老。渐渐小到眼里已经不能容纳成人的世界,心里只能感知自我,以及面前一小块单调的色彩和空间。在这个小空间里,只剩下回忆的某部分是唯一的愉悦。美食是令人愉悦的,五彩斑斓的老莱子是令人愉悦的,拨浪鼓是令人愉悦的。

    年纪再老,大脑再小,小到老莱子跌倒在地,哇哇大哭,他们已经不能思维老莱子的年龄是否相符,只能感觉到婴孩般的开心。他们笑了,那么短暂,那么辛酸!

    老莱子何许人也?查查资料,他居然是中国道教的创始人之一,和老子同时代并且齐名,曾劝过孔老夫子和他一样做个隐士。

    有一点可以肯定,他的“道”名足以流传千古,不需要做伪“孝”留名。也就是说,这故事是真的。那他干嘛要做这些容易授人以柄的事呢?

    如果你是个修道人,你应该了解道人之心是何等敏锐而直接。老莱子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知道父母这个年纪在想什么,他们的心理感受是怎样的。所以,在我们看来恶心的、不人性的举动,在他看来就是那么自然的要去做。这里容不下其他的干扰,只要能有效减少父母年老的悲戚,只要能有效增加父母一点点的快乐,就去做。

    这也是王阳明说的“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

    好吧,以上是我猜想的,谁让古人没有解释清楚呢?大家都是有医学常识的人,我说的大致还不离谱吧。

    再比如“郭巨埋子”,如果他穷的只能二选一,并且没地方送,在古时把子女视为私有财产的价值体系之中,抛弃不是没有可能的。记得人类历史上大规模灾难时易子而食的故事吗?你说那背离人性吗?在死神面前,人性甚至可以卑微成一串数字,那些不知饥寒困苦为何物的人性论算个球。

    很快我们都会老,我们只有更用心的体会老人,才能理解他们,最终理解自己。年轻人,你可以走得很快,你可以爬得很高,你可以很理性,但你要知道理性的局限,太多需要潜心感觉的真相是靠非此即彼的理性探索不到的。

    在生存的欲望受到威胁时,生命的尊严不一定重要过生活的压力。

    当生存的感觉一天天逝去,甚至这个命题都不复存在。

    当此之时,我们除了孝顺父母的欲望,还应该为他们和自己做些什么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二十四孝》翻一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gqb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