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安慰剂效应存在,那么一个性质完全相反的效应亦同时存在—反安慰剂效应 :病人不相信治疗有效,可能会令病情恶化。
在20世纪50年代,有一项关于安慰剂效应的案例研究充满了戏剧性。研究中,一名孕妇有恶心和呕吐的症状,于是医生给她开了一种药,并告诉她这种“新型”药物十分“有效”,可以快速缓解症状。不到20分钟,孕妇便不再恶心和呕吐,纵然她刚刚服用的是催吐的吐根。这项研究表明这名妇女对药物的信心强到可以抵消药物的生理作用。
二、
只要改变心理活动(如思想、想象、概念、注意力)并运用生物反馈信号反应生理信息,我们可能会更好地掌控自主神经系统,更好地控制脑波、心跳、血压、血流量、皮肤温度、肌张力以及其它许多生理过程。
玛里琳患有血管收缩引起的雷诺病,常常感到手部发凉、刺痛,尤其在天气寒冷的时候更是如此。生物反馈治疗刚开始时,连接至她手部的生物反馈仪测量了手部温度。
一系列的测量后,玛里琳发现,想到温暖的画面时,她的手就会更加温暖,而越费劲地暖手,手就会越凉。不久,她就掌握了增加手部温度的诀窍,仅短短十分钟,温度就从约21.1摄氏度上升到35摄氏度。反复练习下,最终,她能够仅靠意念来取暖,摆脱了雷诺病的折磨。
三、
那些看重并且期待积极体验的乐观主义者,在面对不确定的情况时,也会往好处想。他们总会看到事物光明的一面,对未来抱持积极的态度,相信好事将临,而且更懂得记住成功,忘却失败。
与悲观主义者相比,他们往往情绪更佳,更加自尊自爱,更加幸福。研究表明,乐观有利于健康,可以降低患病的可能性,甚至可能会延年益寿。有研究发现,性格悲观的人更容易请病假、看医生。
四、
宗教与精神信仰能减少压力、改善健康。许多宗教都会倡导健康的习惯,如限制吸烟、饮酒,这或许就是宗教信仰有利于健康的原因所在。
宗教信仰也能赋予人生活的意义与目标,帮助我们正确看待压力源、平静地应对压力,最终减少压力。调查发现:
接受心脏手术后,有宗教信仰的人比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更有可能活得更久;宗教与精神信仰可以减少焦虑、愤怒、抑郁,提升生活与婚姻满意度、幸福感以及自尊心;有宗教信仰的人较少会有不健康的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