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天的湾湾,120天的台南,53天的跑步,30天的便当、面包、八宝冰、仙草,最后15天的黑白颠倒没怎么好好睡觉,考试前平均3个小时的迷之自信的抱佛脚、40分钟脚踏车游历台南大街小巷的经历;
喜欢这里和家乡一样的慢节奏,所以一学期下来都没有想过家;喜欢以一个旁观者的眼光去看待各种人;有爱过这个城市,可是有一段时间忘了为什么又很讨厌这个城市;
交流的目的好像也达到了,其他的不必在乎,因为这份不在乎好像又更直面自己想要或是不想要的东西,怎么办越来越傲娇了,可是还是需要很多东西来支撑这份傲娇,以后依旧有压力山大。
最大的收获是跑步,没有之一
跑步时间从晚上10点开始后来拖到12点再后来通宵了就早上5点去跑步;边吃蛋饼边和朱铭的雕塑思考人生=-=;有的时候也会一边跑步一边背单词(快考试的时候每天刷700的单词量想想都快吐了)
这也是个很意外的收获,每天路过宿舍门口看到标注着PM2.5不是1就是2没超过3的空气,不跑步实在是很对不起自己。跑步起源于室友,春节刚长三斤肉,立马过来再长三斤,偶然的一天跟着室友出去跑步200米下来就选择走路了(要被室友无情的嫌弃了)。之后因为想着可以一边练听力一边走路一举两得,不知怎么的就开始做了下去。从一开始只快走,到跑一公里走四公里,不断累积到最后坚持跑三公里,不过最后一个月因为考完英语,又到期末,跑到3.75公里之后放下了。很少做这种小事的累积,而且每天跑步也平衡了一下每天都吃过量,耳机里即使放着听力,脑子也可以飘到很远的地方。后来跑步一度成为比睡觉还让自己感到愉悦的事情。跑步时间刚开始从10.30开始,后来延到00.00出门跑步,再到后来1.00出去跑步也挺舒服的,那个时候应该是一天最凉快风最舒服的时候,而且随着跑步时间延迟,人越来越少,自己倒也因为人少坚持跑步的可能性也加大。
与动物的亲密接触
后来在图书馆门口遇到的狗狗,有好几天在图书馆门口都有人看着你吃饭突然觉得好幸福(什么鬼)
无意中发现与流浪动物(仅限于狗)的志工社团,好奇妙的就加入了进去,又很奇妙的选到了“中途之家”的排班,中途的流浪动物一般都是要训练或是受伤的狗狗。永远忘不了第一次去中途的时候四五只狗狗扑上来的恐惧感,也忘不了与狗狗交流的各种手势,握拳靠近狗狗的鼻子,先抚摸下巴才可以摸头,握着宠物的爪子可以抱抱。最疯狂的事情莫过于有一个下午给有心理阴暗的阿贵剃毛;最有意思的事情莫过于给蝙蝠妹喂食满手被舔的都是口水;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在其它地方碰到狗狗之后就很大胆的上去逗它。不过初级志工也只能做做打扫喂食遛狗的工作啦,偶尔性的帮忙擦药,对于凶猛的狗狗还是HOLD不住。听老志工们聊天,发现他们的聊天内容很多都是关于动物的心理种种,比如很多情况下,他们希望让狗狗自然而然的去习惯某件事情,而非总是强制它让产生惧怕感。在这种情境下真是觉得自己好惭愧,只是想着把照顾一下他们的物质生活就可以。
好想把认识的狗狗们一一列出,虎皮斑纹的太郎最温柔、黑白爪很有表情包潜力的黑girl、年纪很大的阿龙、阿贵、老皮、三傻、蝙蝠妹、白脸以及最后认识的Pickles。
我也不知道我是去进阶学习还是又去把专业基础课打扎实了些
应该是两者互相促进了吧,作为一个修一门工业设计大课不够还跟着大二再修一门产品设计课的奇葩,应该也算前无古人了。即使最后联展要准备两份也还是坚持了下来,大三的工业设计最后的产出特别完整,人因方面很多问题虽然考虑了但是没有实际的去解决,量产上第二次的草模也没有完全实现,不过还是第三个打分老师的话比较激励人——你们做的这么完整毕设做什么。对于自己的突破在于从前期调研或是用户分析,到产品之间的过渡好像很神奇的就那样被解决了,上学期的大课做的产品感觉一直卡在这里成了死循环。而且解决问题的方式其实也不是很复杂,但是因为最后做精模里面又有很多制作问题要解决,一下子需要解决的问题累积的就很多了。而且特别开心队长时间控制的很好,对于团队合作也有了新的认识或是处理方法,以前会觉得一起做做着做着就扯到其他方面玩去了,不如任务分配各做各的,但是这次发现一起做的效率很高。而且每个星期都留出了固定的时间去做,需要完成什么各种的都很清楚,而且不能坑队友所以还是不要有拖延症了哈哈。这门课的额外收获就在于边做边聊聊其它课的上课内容,一下get到了总共3.5门课的内容,前期的设计方法,以及后来做汇报把其他组用的设计方法再记记他们的设计方法的课我就get的差不多了,剩下就看我自己能从网上扒到多少资料去拓宽或者加深思考了,后来突然发现chrome强大的图片检索功能也是可以用来搜集网站的(机智的我)。这学期认识很多新的材料,应该是和地域产业有关,比如矽胶,还有各种做精模的技能被get了下,文具店和百货店集合了万能某宝的功能,逛一逛同一件事情就可以有很多种解决办法。
因为大三的工设课产出的产品是以量产为目的的,并且联展需要有精模产出,要做模型的时候对于精模有点懵逼,被队友嫌弃了一下,好在刚开始组队的时候带了电脑给他们看了作品集和自己擅长的地方让他们了解了下我的能力,刚开始讨论的时候有好的想法然而他们没有想出有一个同学稍稍气愤了下(我也不造为什么因为这件事我开心了一个晚上,现在想想怎么这么蠢)。不过对比上个学期来交流和他们有过合作的同学,我好像还算说的过去,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在他们的眼里,上学期交流的有个妹子被说了只会建模,后来发现首先如果没有做精模的能力,你就会有被这样说的可能性,其次,说真的,动点脑子,别坑队友就好。本来两个人的工设目的是参加国际比赛,结果我一加入硬生生被掰成了这么完整的作品怎么能不放作品集。不过跟着他们两个人真的是学到了好多,一个专业能力很强,另一个是大四光电系的即将读工设的研究所所以先来下修一些课,真是一个超级有执行力的队长,就是和他get的有关合作和时间安排什么的想法的改变。(依旧一个吐槽,下次如果你就只有一个多小时时间的话就别约出来讨论做模型了,因为并不觉得一个多小时可以做多少还要收拾来收拾去的)。可是联展没有拿到奖我还是很忧桑,虽然只能说是评分的点 强调的不同,一个获奖因为一个机构去申请了专利,一个获奖因为设计了小家庭装的调味瓶很符合人因。可是我还是觉得我们组的做的最好(又迷之自信了)。
两个小伙伴和最后的产出(啊买了明信片忘了寄了)大二的产设课有很多企业和学长的分享,就为了这个这门课也不能退。分享内容从互联网设计到用户体验、从护腰材料到湾湾医院里面的用设计思维的问题解决。因为前面上课发现大家教的作业怎么做成这样,只有个别的人做的很认真,于是时间赶不及的时候也是草草了事,不过期末作业熬了很久做完倒是把同学惊了一下哈哈~这门课老师负责最后要展出的护腰的设计,助教负责让同学们把造型能力捡捡,用了一个原型分析的方法去研究不同人群对于不同脚踏车造型的对应。又请了一个跨领域来的学长来负责做一份IF比赛,最后学长有关跨领域的话印象很深,跨领域的重点不在于学了多少,还是在于解决问题。以前杂七杂八学的东西只是凭着兴趣,有的因为巧合后来用过,看来以后再凭兴趣尝试新的东西的时候可以多一层思考看看可以怎么应用了。
这边统计学是和微积分大物一样的公共课觉得很神奇,于是就去补修了一门统计,学完之后唯一的感受就是我可以开始相信问卷了,不然我怎么知道30个人以上就是大样本了。统计推论各种检定我好像还似懂非懂,等我要用的时候再会就好哈哈(明明过两天截至的用户研究报告就要用,书还被我扔了),然而到期末考的时候我很怀疑我选的真的是通识课不是必修课,果然一学回需要计算的学科平时就会偷懒不求理解只求会算,然而好久不算了带着计算器还可以一半错在计算失误我又要被自己蠢哭了。
之后就是那门有着各种小考报告期中考期末考的人因,不过上完感觉也只是大致了解,考试的时候太迷之自信,提前看了两个小时就迷之自信的上考场了,还有迷之神奇的加分,汇报的几天因为很多人汇报完就走了,所以最后留下的人加次分;除了看ppt,如果有看那本厚厚的书的加次分;按时去上课的再加一次分……(能加分加的靠谱一点嘛)不过这门课倒是保留了成大工设系重研究的特色,读paper做课题的时候都是满满的做研究的感觉。
不论在哪里,从设计角度去看某些事物总觉得都是积极正面的,并且正面到让我畏惧,还好修经济学让我能稍微平衡一下这种感觉,谁说了解湾湾一定要去修政治系的课,其实修经济也可以的呀~加上和室友每晚的夜聊就可以有很多和自己感受不一样的反馈。可能因为成大的特色本来就是规设、工科、医学很好,学数学的室友总是对于自己的科系有点失望(欸,可是她的博弈论修的系统系的那是工科学院的呀),比如数学专业课的证明题大陆的老师上就是,不要求你们会我还是写一下你们感受一下它的美就好,那边是,凭感觉……
剩下的课只是为了修学分=-=学分凑不够又要回去补课,不过即使这样还是任性修了通识课,脱离了山大特色通识课修也会有不一样的感觉,比如因为产权什么脱离大陆地区的地方是不是都很在意(好吧我造大陆也正在完善啦~),所以很多设计系的学生选通识课会跑去选法律系的这一类课程,每一门必修课也会看到其他专业的同学,印象最深刻的是人因坐旁边的土木系的第一堂课说的一句话“因为房子是为人盖的”。也迷之神奇不同科系的某一堂课可以合作完成,比如另一个班的产设要做一个用户体验的产品,和资讯系的某一堂课的一个班合作小组完成(突然想到了学软件的高中同学写android的时候和我要各种设计资源,一个课程的合作倒是学设计的和写代码的两方需求都可以解决了);一门忘了什么名字的课,和机械系的一个班合作用单片机。
可是这也不能否认这边的小团体有多么的让人无奈,小小的地方也可以分成北部南部中部从而有小团体。有小组合作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和外系的人合作(不过也因此了解了很多迷之神奇的事情,比如马来西亚的华侨和我们一样学汉语拼音,来湾湾的时候我还以为他们学的注音,发现有一起在这边不会用键盘的了,我好开心),或是有一个合作是因为那个妹子好像习惯于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太和系里一起,我第一天恰巧认识她,所以合作了。因为设计专业并在一个学院里了,并且都十分排外,然而建筑的和都计的一起玩,工设的有被放在一边自己玩自己的了。都计系的交流的研究生学姐也反映到了排外这一点,所以修研究生课的时候最后就只能和两个修研究生课程的本科生一起。可是对比大陆的学生对待交换生或是外籍生,这差距也太大了吧。
交流期间迷之自信的成绩一点都不在乎,只要有些事情可以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就好,也可能是受整体氛围的影响,当80%的人都只秉着不要被挂的心态,明明期中考如果挂了期末考要考满分的情况下才可以不被挂,人因期中考的均分依旧才61。系里必修课的要求通常是77分的平均分,默默的算下平时报告会占多少比例。可就是因为这样的环境室友会觉得很不公平,好像因为某种计算方式,最后不怎么学的人和认真学的人拿到了差不多的分数。不过后来想想统计学老师说的挺有道理的,很多事情本来就是在正态分布下,正态分布左边的成绩最后肯定要想办法加分满足,但是正太分布的极右边却不容易达到。此时为什么突然觉得又受了正太分布的影响,因此只要求到中上游就好,而且大家都不怎么爱学习一下就迷之自信了(话外A:别给偷懒找借口;话外B:我本来就是个很容易受环境影响(而偷懒)的人;还没精分到话外C)
出去之后才会发现熟悉的地方真好
出去买皮好不容易才找到要找的皮具店,谷歌地图并没有告诉我它在巷子里。不过因此绕了很多巷子发现好多惊喜
应该是说有万能某宝和只带手机就可以出门的感觉真好,虽然跑材料的时候直接去百货店买会不容易浪费而且有更多可能性,但是每天带着零钱包出门就是觉得口袋没有地方塞。
后来在票圈大家回去的一篇感悟里找到一句话“环境的确不能改变人”。和上面自己容易受环境影响的性格感觉有些矛盾,又没什么矛盾,或者我受到的是人而非环境的影响吧。因为室友交流不可以转学分,就少修一点课把托福和GRE一起考了,又因为室友的运动很厉害,所以和室友一起坚持背单词练听力,考过了雅思;也因为室友坚持跑了两个多月的步。不受环境影响,因为我还是那个容易闭塞不太擅长交流的我;依旧比别人慢知道很多消息;依旧是去熟悉的地方很久只会才会尝试新的地方(感觉如此少吃了很多好吃的╮(╯-╰)╭);依旧不是太爱结交朋友但是很喜欢听各种故事的那个我(听到不同的经历什么的顺便刺激一下自己咯)
也算是给自己一个提前了解西式教育的机会。如果毕业了真的又跑出去(浪)了,让自己再去接触时可以有一些心理准备。在台南一点都没有想家,可是却又是时时刻刻都会觉得大陆真好,还是要回去的想法。文化差异这种东西可以接受一点,但是如果完全的接受融入真是觉得好困难。
不知道整个湾湾怎么样,但是了解了台南这边真的是很崇洋媚外,奇美博物馆里的欧洲中世纪的展品,商场里印着卷草自然花纹的古典下午茶杯具可以在20-30岁的人群里卖的很好(之前退的文创课的市调的店,我本来以为这种花纹应该也就40-50岁左右的买?听到是20-30岁我整个人都不好了,说好的现代简约时尚大气的审美呢)。
以上迷之神奇的内容只是因为和我以前经历的不一样,如果你看完之后觉得很普通,那你说什么就什么呗。
一些很值得怀念的瞬间
毕业演唱会,即使后来没有去看林宥嘉的演唱会也无所谓了
曾文水库,第一次出台南之行,玩的最开心的一次 走之前的一个晚上,十几个交换生请教会大叔吃胜利早点全餐;一个神奇的教会大叔,交换生的床垫被子什么都是教会大叔那里的爱心物资 系馆外边的榕园 和室友两个人最后一次约拍,大榕树必拍
彩蛋
不论是日出还是日落,美cry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