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圆》是一个热烈的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张爱玲这样说她最爱也是最不舍的《小团圆》。《小团圆》是我读完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或许不能算是读完,毕竟,这是一部没有结局的书,也是爱玲的遗憾。
第一次知道了爱玲,是在其他作家笔下。当时的那一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让我记住了这个内心凉薄却惊艳了整个民国文坛的女子。读过了《小团圆》也算是对爱玲有一定的了解。文中的盛九莉是她的原型,二婶蕊秋便是她的母亲。从小成长于不幸福的家庭。而对于母女间的感情,女儿对于母亲的厌恶嫉妒与憎恨绝情,在现代文学作品的人物长廊中,张爱玲小说中的母女关系简直是举世无两。她会将自己的稿费偿还给母亲,在她的眼中,或许那些母亲曾经资助过她的学费重于血缘亲情,有一个常年游学在国外的母亲,和西方式的生活方式,小说里有着西方小说的心里探讨和道德关怀。九莉生病的时候榻边有一个呕吐用的小脸盆,蕊秋见了盛气地走过来说:“反正你活着就是害人!像你这样只能让你自生自灭。”快人快语的西方语言,当然一点也不幽默,而“九莉听着像诅咒”。蕊秋难得单独带九莉上街,过路口时方才抓住她的手,一到人行道上立刻放了手。这“唯一的一次形体上的接触”,让她“也有点恶心”。这是怎样的一个古怪女孩,这是怎样的一对母女! 读来真是令人身心俱凉,她母亲去世以后留给她的一副翡翠耳环,她也终于决定拿去卖掉了。其实那时候她并不等钱用。这样的描写正如她自己所说是“虚伪中有真实,浮华中有素朴”。这真是一种别样的阴冷!
对于爱情,曾经卑微的盛开抵不住最后倔强孤傲的凋零。书中的邵之雍就是胡兰成,九莉遇到了邵之雍,小说里面很有张爱玲与胡兰成相恋的影子,但这是继胡兰成《今生今世》之后张爱玲的另外一种解读。她本是一个追求平静的女子,直至遇见了胡兰成,她纵然想放开地去爱,又怎么学得会放开呢?所以她收藏自己爱的感觉,很久之后才表达出来,她亦收藏妒忌的感觉,在胡兰成告知与其他女人的故事时,她还要在心里替他辩解,认为他们身体上还是清白的。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张爱玲渐渐知道不是的,或者,只有当时当景是的。所以后来也逐渐鄙夷“完全不管我的死活,就知道保存他所有的”胡兰成,即使后来有暂时相聚的男人,也没有真正去爱,因此所有人的离开,她都脱胎换骨似地看得很淡。爱玲就是这样一个石楠花般的女子,孤傲是她一直有的心态,对待曾经自己的最爱,那句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留住了她对爱情所有的回忆。
张爱玲,一个清醒,凉薄的悲观主义者。她的作品,对情爱,对人性都看得太透,所以清醒。因为清醒,所以凉薄。学界一直有评论,说 爱玲“其人可鉴,其文不可学”我却偏偏喜欢爱玲身上这种带入到作品中的凉薄与压抑,语文老师也曾说,爱玲的作品太灰色,不适合我,但就是这种 独特的灰色,一直牵引着我对她的执着。她之于作品中的人物而言,就像造物主,对万物看得过于透彻。所以写出的文字才直抵人心,打动他人。
笔下有那么广袤的字可供选,偏偏生前未出版片刻团圆。笔下有那么多文字,她偏选了小团圆这三个字,可惜生前未出版,多年后才将这尘封已久的故事出版。只是斯人已逝,光阴不返。也许张胡的倾城之恋没有了生离死别,也不能被称作倾城之恋了吧。
当爱玲最后的结局是安详的躺在大厅中精美的地毯上,身着赭红色的旗袍,地上有几张散落的稿纸,桌面上还有一部永远不能完成的手稿《小团圆》,留下的是一个永不完结的故事,无情的岁月毁灭了一个旷世才女,却造就了一个看透苍凉的传奇。
作者:翁睿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