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童年就成了久远的记忆,然而,童年的经历却最是刻骨铭心,对今后的人生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对文字的爱好和执着,正是缘于我小时候的经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经济还不怎么发达,许多东西都买不到。比如每年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贴的对联,尽管是历史悠久的实实在在的“年货”,但所有卖年货的商店都无法买到,所以每到过年就忙坏了教书先生们。但新社会的老师又不像旧时的私塾先生,个个都是书法能手,能写“大字”的先生也算是乡下的凤毛麟角了。
我的父亲恰好是我们村首屈一指的大能人,会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
按照惯例,每年腊月十五以前都已放了寒假,在外教书的父亲也回家了,我家也到了门庭若市的时候了。乡邻们络绎不绝,有时候甚至要排队,他们拎来红纸,买来墨汁,请父亲给他们写春联。每次父亲都是乐呵呵地应承下来,仔细问了他们要写多少副对联,几副大的几副小的,大的是长的还是短的,要不要横批,然后就开始裁剪红纸,润笔沾墨,写成一副副工整漂亮的春联,每次乡亲们都是千恩万谢、欢天喜地而去。
帮人写春联其实是个辛苦的差事,有时候从早到晚都没有空闲,家里是人来人往好不热闹,我就充当了端茶倒水的小厮;有的正巧到了饭点,对联还没写好,或者是墨迹未干带不走,母亲就招呼了他们一块吃饭;也有浑不晓事的粗人就腋下夹了几张红纸来,父亲还要贴上自家的墨汁。有时候实在忙的不可开交时,母亲也会偷偷埋怨父亲:“这叫个什么事?又贴功夫又贴墨汁,还要管人家饭,家里活都做不出来!”而父亲总是说:“都是乡里乡亲的,低头不见抬头见,哪个还能不求点人,能帮就帮吧,过年写对联可是一年一度的大事啊!”
就这样,父亲乐善好施、急人所难的优良品质潜移默化地根植于我幼小的心灵;而在那些被墨香熏染的童年时光里,耳濡目染中,优美喜庆、对仗工整的春联就像一个小小的窗口,由此我童稚的眼似乎窥见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一角,并情不自禁被吸引,从而爱上了它们、爱上了古诗词、爱上了文字。
后来慢慢的能买到春联了,父亲也因为右手患了轻微的帕金森症,也已经多年不写对联了。但童年的墨香却似乎已经融入了我的血脉,以致我一直爱好文学、爱好读书,甚至那些散发着油墨芳香的书籍,我哪怕不看,只静静地坐在书桌旁陪着它们,我也感到无比的幸福和满足。
如今一到腊月,满大街都是大大小小的春联,有黑色墨汁的,有黄色金字的,琳琅满目,对联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任凭人们随心选购。而我却独独喜爱手工书写的对联,总会在摆桌现写现卖的摊边驻足,攀谈几句,买上一两副,并凑近墨池贪婪地吸几口记忆里那久违的墨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