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角色
今天开始复习学生辅导课程,画了第一幅图,努力把老师零碎的知识点转化为树状图。一个人分为十三个面向,八个自我,五个角色。我们当下呈现的是哪一个呢?与我们沟通的对象呈现的又是哪个十三分之一?
课堂上每个学生呈现的面向可能是不同的,有的呈现的是自我,有的是角色!她当前是学生角色吗?还是其他角色呢?前两天听朋友说:她儿子假期写作业不认真,好气人。假期里,孩子在家可能呈现的是自我,也可能是家庭角色,人家都没有戴上学生的角色帽,而你却戴上了老师的角色帽子,冲突就来了!一个老师面对一个儿子在对话,肯定乱套了。你眼中的学生,未必是学生,可能是儿子或者女儿,或者是欲望和嫌恶!
角色先于自我诞生,人一生下来就有了家庭角色,随着成长,自我慢慢强大了!角色与相对角色同时存在,老师对学生,妈妈对孩子等。我们在沟通的时候,要觉察对方以什么角色在与我对话,我要以什么角色回应这个对话,就和演对手戏一样!如果没有这份觉察那么就是鸡同鸭讲,沟而不通!
我们对每个角色都有要求和期待,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了解角色要求,比如监考老师这个临时角色的要求是什么?咨询师这个临时角色的要求又是什么?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期待是什么?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和期待是什么?当我们戴上某个角色帽时,就要努力做好这个角色需要完成的任务。
有些人呈现的初级自我比较多,有些人呈现的高级自我比较多。初级自我是本能反应,我喜欢……,我想要更多……,高级自我追求意义、价值和情感比较多!高级自我是呈现人性的一面。
有个这个模型,在沟通时就会更加清晰彼此的各自面向是什么!人生如戏,就看你能否快速入戏。知识先于经验,提升认知才能超越经验!提升认知的方法就是坚持不懈的学习!

认知与行为
今晚有个案督导课,今天辅导老师是主任,好久不见了,又可以听主任的课,开心!今天主任辅导的个案有强迫症,她给我们讲了两个半小时的强迫症知识,我听的都很累,她真的太能讲了!今天又做了很多笔记,反复听主任讲认知行为疗法,还是有点感觉的!
其他老师估计都潜水摸鱼了,只有我和今天汇报案例的老师一直在开视频听课,主任今天讲的认知行为疗法中的技术非常实用!最后下课,主任还把微信给了我,让我有问题发微信给她,好开心啊!一个认真的老师,和一个好学的学生终于加上微信了。我要好好学习认知行为疗法,有不会的就可以问老师了,以后也可以去四院看她。认知行为疗法短平快,确实需要好好学习,勤加应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