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谁还没有个理想?有多少人梦想当作家,我也是一样,哪怕只是一段时间。
看了大泽在昌的《畅销作家写作全技巧》后突然明白,哪里有所谓的一小段时间的作家,一旦自己做上了作家,一定会想方设法成为畅销作家,直到老,直到退休。
不谙世事的初中年代,我以为小说是最随心所欲的文体。
初一时期,班里流行起来写小说,还给小说里的人物配上演员表,变身非常规的小剧本。
有同学写恋爱小说,有人写武侠小说,还有人写魔幻小说。我也跟风写了一些小说,现在看来篇幅很小,只数千字,可都是无疾而终。
后来大学期间开始写短篇小说,基本都没有什么特色,更谈不上发表了。
我以为,小说主要依靠灵感支撑,就像散文,诗歌,一旦灵感来袭,就会如李白酒后挥笔似的一气呵成。
散文是随心所欲的,把此时此刻所想所感抒发出来就好。如果是计划好的评论,只要按照固定的格式写也基本没什么问题。可是小说呢?
可能很多人想写小说,是因为某种情绪来了,或是一个突如其来的故事想分享,刚开始下笔的时候很舒服,总觉得自己胸有成竹,可越写越力不从心。有点像长跑,起步时矫健,呼吸平稳,但随着路程的推进,我们的腿开始酸痛,呼吸急促,满头大汗,疲惫不堪,眼看靠近终点反而觉得越来越远。
对于初中开始萌发的创作小说的念头一直耿耿于怀,心中一直有个跨不去一个坎:怎样才避免小说有头无尾的尴尬结局呢?
2
是我误解了小说,其实小说犹如精心设置的数学题,每一步都有它的意义所在,简直是最不随心所欲的文体了。
大泽在昌给新人作家上了一堂非常生动的一课,怎么写小说,怎么当作家。
烂小说总是会步入误区,让我们与真正的作家拉开了距离。
先说说怎么写小说。
大泽在昌是日本有名的推理小说大师,所以对于小说布局可谓游刃有余了。
a:第一人称不是上帝视角
很多人喜欢用第一人称写小说,我也一样,但是写着写着第一人称的主人公成为了“上帝”,对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了如指掌。大泽在昌不建议小说用上帝视角,因为“在上帝视角下,无论结局还是谜底,统统一清二楚,所以读者无法对登场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也不要通过叙事描写性格,诸如“××是一个没有骨气的人”,这也是上帝视角,误区在于他是如何让主人公表现的没有骨气的呢?如果能对他的行动进行描写,还能推动情节发展,让小说“活着”走。
b:绝不要一成不变
首先,小说的主人公不能没有变化,小说里的人物也不能都是好人。
畅销或者优秀的小说常常能给读者带来意外,比如有些人物似坏实好,有些是似好实坏。“即便是心怀善意的人,也会彼此产生误会,也会心生恨意和悲伤,甚至动手互殴,如此才能造成出人意料的戏剧效果。”
而一成不变的主人公也无法打动人。主人会随着情节发展而有所改变,故事情节也会促使其他人物发生变化,这样才能让读者投入感情。作者甚至要对主人公穷追猛打,变成“施虐狂”。大泽在昌说“读者是受虐者,作者是受虐者”,不管读者如何可怜主角,如何声讨作者对主人公的心狠手辣,但几乎虐心的情节更令人深刻,也最令读者追随。
其次,小说要有制作更多支路,支路越多,越偏离正轨,小说起伏越大,也就更有趣。
当然,小说要有转折,预示着变化,既不能尽快进入高潮,又不能吊读者胃口。大泽在昌建议,在整体的三分之一,也就是第二件事前后开始转折。 同时,作者应该提前铺设好偏移的幅度,而且要在第三件事前后再转折一次,使情节进一步偏移,完成多次“跳跃”之后,达到了迅速充实情节的效果了。
c:巧用对话
看似渺小的对话却有着大我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对话介绍人物,推动情节,还可以表现出角色对比。
如果小说能在对话中完成情节的反转,能给读者留下更鲜明的印象,反之,如果在叙事部分就完成反转,读者可能会觉得故事的发展完全是按照作者的设计进行。
特别是隐藏对话,比如沉默、岔开话题、语言圈套等,这种精心的构思,故事会随着对话变得错综复杂,从而推动情节发展。
d:小说需要“刺”
“刺”是能在读者心里激起涟漪的东西,也是个性,大概是把小说一分为经典和平庸的关键吧。
它高于“形式完整”的小说,能够让读者对作品产生兴趣,也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东野圭吾的《白夜行》,最令人难忘的是主人公那暗无天日的内心深处,和华丽虚伪的现实,令人唏嘘,甚至感受到了深深的绝望。
3
再说说怎么做一个作家。
a:持续写作
《畅销作家写作全技巧》没有编织作家美好的生活和未来,而是从开头就直击作家面对的残酷现实,因为完成一部畅销小说的前提是,你得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写小说,为什么要成为作家。
所谓作家,就要持续写作。能否以作家的身份生存下去,关键并不在于自己的作品能否得到编辑的喜爱,而在于能否得到成千上万陌生读者的喜爱,也不要以为写出一部杰作就能高枕无忧。在大泽在昌看来,出道以后要成为文学奖候选者,要获奖,还要写出畅销书,就是要不断努力向上。
b:不过度依赖编辑
关键在于,即使受到编辑的重视,也要尊重对方,既不献媚邀宠,也不狂妄自大,形成互相尊重的合作关系。
c:找到自己的竞争对手
将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出道时间相近的、或者是作品风格类似的作家作为对手,可以激励自己奋力赶超。历史上很多伟大的作家都是这么做的,确实能够起到打鸡血的作用。其实,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一直作为竞争对手的作家,往往会成为自己最好的朋友,真是志同道合。
d:保持神秘感
我觉得大泽在昌的这个想法十分有趣,他认为作家应该保持某种神秘性,如果作家出现在电视上,会让读者对作家的幻想崩塌,会对“文如其人”产生怀疑。他指的应该是职业作家,而不是兼职作家,因为社会上,电视人、明星、艺术家写书的也比比皆是,但作为职业作家特别是小说家,保持神秘感会让读者群更加稳定。
作者分享的经验还有很多,都非常实用,但是他也坦承,写小说不仅仅需要努力,更要才华。创意属于才能,把创意用最佳的形式写成小说则是“技巧”,如果没有创意,等同于没有成为作家的才能。想想虽然有些无奈,但是文学创作就是这样,不是谁都能成为畅销作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