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午休了,五个孩子在搭乐高积木不想午休,姬老师说可以,只是我们要有一个约定“安静、轻声说话,不打搅别人休息,如果做不到,回去休息”。孩子们都异口同声说可以做到。让我在观察孩子的行为是否能够做到约定,观察搭积木是否有创意。
孩子们开始投入的进行到工作去,我开始看论语注解,后来周杰过来,之前我们约好聊聊幼儿园的事情,正好有时间我们就开聊呗。这期间曾提醒妞妞和林儿轻声说话。后来五个孩子中三个在继续搭积木,妞妞不知去哪里,小雨到楼上玩钓鱼。
![](https://img.haomeiwen.com/i8130856/872e5bb15e054a6d.jpg)
小雨在制作鱼竿过程中,绳子有些短,我鼓励他想办法把绳子接长,这时候几个孩子都开始对钓鱼感兴趣,客厅开始热闹起来,我们为小雨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鼓掌叫好。这时姬老师过来,严厉的说:你们在干什么?芳芳你在干什么?观察。观察什么?我们刚才是如何约定的?孩子们一个个说了刚才的约定。那既然没有做到,现在都回去午休。
回观我当时的心情,紧张,但并没有认识到自己错在哪里。后来才意识到开始的约定其实在自己的心里根本就没有当成回事,常态的想法是:孩子不愿午休,看着他们玩就可以,他们愿意玩什么就玩什么,只要不影响别人,外在是内在的呈现,思想决定行为,所以才有了为孩子鼓掌喝彩,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我们有约定要遵守约定,要通过事情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说到做到的品质。
林儿在回去午休时,不知想干什么,在和妈妈躺下后又起来回到我们房间。开始和林儿约定规则:我们从姬老师家回来就是因为影响到别人休息了,现在外面的已经睡下,不能再来回走动影响别人,现在你可以选择睡下铺也可以选择睡上铺。林儿不愿意想去找妈妈。我把选择原因重新说一遍,让五岁的林儿思考选择,最后林儿选择睡上铺。
下午老师讲完课在让读书时说:读三遍坚持不动,看看你的身体会是什么反应和感受。在读这三遍的过程中,大家反应各异:有坚持不动的,有没有听见老师说随笔动的,有坚持不住动的,有一不舒服就开始动的。总的来说,这反应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个模式。这次我听进去了三遍不动,感受身体的反应和感受,那种感受非常的神奇美妙……
沟通这几件事情让我看到我的模式和五岁的林儿的行为模式规律是一样的,(其实两岁孩子身上已经是这样了,只是我联系看到)不同的只是事情。也和很多人的模式是一样的。麻木、没有倾听能力,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说到做不到,为自己找理由借口,只想听我想听的,想做的,想要的,而关注不到其他的人和事。而别人也是这样的状态,所以问题频频发生。呵呵,这就是之前的我的模式与人生。
改变是痛苦的,获得新生是快乐的,祝贺自己能有如此的看见了解自己,感谢老师适时的教导与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