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产品入门之道04 机会判断

产品入门之道04 机会判断

作者: 张志中 | 来源:发表于2019-04-11 13:44 被阅读0次

    点线面体

    一个非常简洁的思考结构,叫 点线面体。

    点线面体是曾鸣教授的理论,他在得到App的课程《智能商业20讲》中做了阐述。

    举个例子,有一对双胞胎,在2010年一起大学毕业,一个加入腾讯,一个进入报社。
    7年之后,去腾讯的那位已经是年薪百万,而且满街都是挖他的猎头。投资人也在挖他,只要出来创业就给钱。去报社的那位,因为报社沉沦了,他曾经寄托理想的整个产业都没有了,一切都需要重来。
    核心问题是这两个单位所附着的经济体,一个在快速崛起,一个在快速崩溃。
    这就是我们要谈的点线面体。

    其实我们都有体会,努力工作的工资收益,远远不如2013年以前买了腾讯的股票,或者2010年以前买了北上广的房子。
    为什么?因为你再努力工作,你还是一个点。一个月或一年的工资,只是一个点的努力成果。
    但是腾讯股票与北上广房子的收益,是因为这个点附着于一个快速崛起的经济体,这是一个线性周期的结果。

    对于做投资来说,你需要首先选择某个正在崛起的大型经济体,接着去找一个领域,投它的成长周期。
    所以你会发现很多投资人,会投资一个赛道上所有的产业。为什么呢?因为他不赌单点,而是整个周期的收益。
    比如金砖四国的概念,是高盛公司包装出来的投资概念。他们要寻觅大型经济体的崛起,再从这种大型经济体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普通人和富人的区别是什么?

    普通人勤恳努力、斤斤计较,他在意的是每一个当下的点,而任何一个点都不会产生过多的收益。
    如果要成为中产,至少要获得一次线性周期的收益。 比如持有腾讯股票10年,什么都不用干,10万变1000万。
    那么成为富人呢?就要借助面和体的崛起。

    当你选择要做一个产品的时候,你不但要投入自己的时间和资源,还要“忽悠”更多人,把他们的时间和资源一起投入进来,这也是说你要为更多的人负责。
    你在做选择的时候,要看到你切入的点是在一条什么样的线上,这条线在一个什么样的面上,以及这个面又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体上。
    你面对的是什么竞争,是来自对手的竞争?还是来自趋势的竞争?
    所以,点线面体的战略选择非常重要。你再怎么优化产品、提升效率,一旦点线面体选错了,都是白搭。

    安全市场的两次颠覆

    1998年,瑞星通过低价OEM切入PC大厂的用户网络,快速超越当时市场覆盖率80%的江民,夺回安全软件市场占有率第一。
    10年之后,2008年,周鸿祎发动新一轮进攻的前两个动作,与当年王莘曾用过的招数如出一辙。
    王莘低价,周鸿祎免费。王莘借助PC大厂的用户,完成用户积累。 周鸿祎则选择了一个更为广大的用户渠道,就是已经拥有3亿网民的互联网,背后是PC互联网崛起的这个面。
    为什么这场战役里,有7亿现金的瑞星会输? 其实瑞星是输在产品的战略结构上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点线面体。
    瑞星赢了江民,它是用一个点赢了另外一个点,但之后的十年时间,它依然只是一个点,没有发生变化。
    而360通过免费策略,快速获得用户,短时间内超越瑞星成为用户量第一的网络安全服务商,就好像当年瑞星超过江民一样。

    360如何由点到面

    360在第一个点砸实之后,迅速扩张成了一个面。
    2008年3月,360启用360.cn的域名,将360安全产品,升级为安全平台。同时,推出360安全浏览器,向使用360免费杀毒的用户推广。
    这时候,浏览器就可以通过工具栏广告、内置广告、搜索分成等方式获得商业收入。浏览器之后,360又展开了网站导航、软件下载、手机App分发等众多服务。
    360从一个免费安全的点入手,快速变成了一个安全平台,接着变成流量分发平台。这就是360的三级火箭策略。

    所以,我能理解为什么2010年,估值4亿美元的360,会挥刀冲向估值400亿美元的腾讯,打了一场互联网历史上最有名的3Q大战。因为当时腾讯是互联网的“恐怖大魔王”,几乎是腾讯之下寸草不生。
    你想想,老周干了11年,才拿下一块对他来讲算是真正战略根据地的江山。消停了才1年,腾讯就大兵压境,搁谁也得拼命。
    当然,3Q大战同时成就了360和腾讯。
    一仗之后,腾讯推出了开放平台,并改变了公司的生态策略。到了2010年,腾讯市值400亿美元,今天已经是3000亿美元了。
    360用户与收入都大增,并且第二年在美国纽交所上市。

    移动互联网的趋势

    所有熟悉老周的人,都知道老周是有搜索情结的。所以,2011年360上市成功,有钱了,周鸿祎亲自带队憋大招——再做搜索。
    2010年 3Q 大战时,马化腾曾接受采访称:“周鸿祎要我们投资他,就像微软投资Facebook一样。周鸿祎还说要联合我们打百度,把搜索流量卖给我们。他会出一个拦截百度的东西,先攻击百度的医疗广告。”
    马化腾讲话的真假暂且不论,这里其实透露出的重要信息是:360一直在观察百度的弱点,以及一直在寻找向百度发起进攻的时机。
    要知道,老周那个时候就知道,百度的医疗广告是百度的命门。那个时间点,比魏则西事件爆出来,至少早了6年。
    当面要打架的时候,点就有机会。面一定会给点让度最大的利益。
    老周挂帅做搜索的时候,一个百度员工告诉腾讯科技,当时为了应对360的挖角,他所在部门的几位核心员工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涨薪。
    更让他震惊的是,有几个特别聪明的人,在百度、搜狗和360这三家搜索公司之间来回跳槽,一年的时间,让工资收入翻了四倍以上。
    这也是面在竞争时,资源一定会溢出,让点有红利的一个小例子。
    就像淘宝早期要发展,一定要让几个商家占便宜,道理是一样的。
    2012年8月16日,在360搜索正式上线的同一天,还有一个产品发布,就是小米2手机。
    360对百度的战争,他们遇到的真正敌人,是“趋势”。
    2012年,堪称中国移动互联网爆发之年。PC互联网的整体流量开始大幅下滑,用户集体向移动互联网迁移。
    360推搜索的同一天,雷军推小米2手机,这是一个很有象征性的场景。
    周鸿祎是著名的产品经理,但是他在做360搜索的产品决策时,漏掉了移动互联网这个巨大的经济体。
    所以,今天360公司的公司估值,不如今日头条。要知道,在360发布搜索产品的那一年,今日头条公司才刚刚注册成立。

    势能趋势

    女生相亲的三点建议

    在课程最开始,我讲了一个结婚教练的故事。不少人感兴趣,我就再多说一点技术性细节。
    结婚教练给女孩第一次相亲提了三点建议:
    打扮要女性化。
    不要努力表现自己, 不要谈自己最擅长的东西,不要努力营造氛围,平淡如水即可。
    适当的时候,主动结束约会。如果对方不再约你了,就放弃这个人。
    第一点很容易理解。如果教练要求女孩打扮得漂亮一点,其实每个女孩对打扮得漂亮的理解都不一样,要化个浓妆吗?要穿晚礼服吗?
    但如果要求是女性化,那么至少一些非常男性化和中性化的打扮方式就可以被过滤掉。在女性化的范畴里,你按照自己能做到的,自己舒服就行了。
    因为你是去相亲,就跟打开一个网页一样。你要在对方看到你的0.1秒内,让对方意识到,他是在和一个女性约会,这是第一场景。
    第二点的目的是什么呢?很多女孩在希望引起一个男生注意的时候,会表现得非常用力。她会努力拿出自己最好的一面,给对方留个好印象。
    比如,一个女孩是个计算机高手。她可能会在和男生第一次相亲的时候,把话题引到自己最擅长的领域,然后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里充分展示自己,希望给对方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这样做对吗?第一次见面,到底是应该照着平淡如水来,还是去玩命地表现自己?
    如果是追求短线关系和片面接触,当然应该玩命闪耀。比如表演,比如做销售。
    但如果是长期关系,两个人认识相处的目的是缔结婚姻,成为长期合作、伴侣关系,那么就应该平淡处理。
    为什么? 因为每个人现在呈现的样子,其实都是自己过往所有经历的累加。
    有句话说:“你的样子里,有你爱过的人,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读过的书。”
    相亲时,对方看你一眼,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你也许会想会不会是因为他没有看到你最闪耀的点,所以没有喜欢上你,这样是不是太亏了?
    如果你追求的是长期关系,就不能基于自己最闪耀的点去缔结关系。因为你所有闪耀的点,都有它没用的时候。
    做生意有亏钱的时候;你擅长计算机,但是技术也在不断更新迭代;你是名记者,但是媒体行业也在不断变革,也不是所有人脉永远买你的账。
    如果对方是因为你闪耀的这些点才喜欢你,那你是不是为了保持对方对你的兴趣,要不停地闪耀呢?
    长期关系里,没有人做得到。 你平平常常拿出来的样子,就是你真实的样子。这才是你可以稳定提供的样子,才是可预期的样子。
    从这个稳定的点开始,作为一段长期关系的发端,有可能才是靠谱的。

    从你做得到的“点”出发

    做产品也是如此,世上的机会千千万,应该从哪个“点”开始呢?
    和相亲一样,从你能做到的、能稳定提供的那个“点”开始。
    不要憋大招,自古长考出臭棋。
    如果是需要卯足了劲跳起来才能够得到的一个“点”,其实很难持久。
    我见过无数创业者,真的非常痛苦。为什么?
    因为当下能做得到的事,他觉得不甘心,甚至自己都无法直视自己的真实能力、真实水平。他更不愿意客观面对,这就是自己实际能够达到的“点”,这就是自己当下配得上的人。而他自己想要的,够起来太费劲。

    因为不论是相亲还是其它的事,看得上我的人我看不上,我看得上的人看不上我。或者我想要的离我太远;我能做到的我看不上。这是无数人的痛苦。
    我认为,这是同一个问题,就是过于关注“点”。这个人只对“点”有感觉,对“线”、“面”、“体”的力量,完全无视,甚至完全没概念。
    任何一个点都有它的来路,都有使它成为“今天”这个点的线、面、体。如果你对线、面、体完全无感,只想拥有一个点的当下,那基本上是守株待兔。

    你要看到这条“线”,而不要纠结于当下的“点”。
    在一个“点”上反复纠结,其实得不出本质的结论。 不如花时间,从这个“点”上跳出来,研究一下这个“点”下面的大框架——“线”、“面”、“体”。

    易到的选择

    比如,易到用车是2011年开始的,算得上是全球第一家互联网约车公司,比Uber都早。用创始人周航自己的话说:“干了一年,完全没有对手,心里都发毛了。”
    第二年,也就是2012年,是移动互联网的元年,一个新经济体诞生了,并且快速膨胀。一瞬间,基于这个新经济体的各种应用全都涌出来了。这一年,Uber、滴滴、快的及100多家各种各样的网约车公司同时出现。
    风口周边,必然VC成群,这是个铁律。所以,当时江湖上所有的投资公司,以及有投资业务的大佬,全都找过周航,包括腾讯、阿里等等。
    最后,周航选择了携程。为什么呢?周航觉得业务相关。
    接着,就是2014年著名的打车补贴大战。为什么会补贴打车应用?其实不是滴滴和快的要打,而是腾讯和阿里在打。这两个“面”为了争夺移动支付市场,需要争夺打车软件这个移动支付场景。
    所以滴滴和快的的大战,背后是腾讯与阿里这两个“面”对它们的赋能。
    这和上节课我讲360和百度打仗时,几个“点”上的员工涨了工资一样。当“面”打仗的时候,“面”上的“点”是有红利的。
    2016年,易到卖给了乐视。但实际上,它的败局在2014年拿携程投资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我读《孙子兵法》,最大的收获是两句话, 一句是“胜与不胜在于彼,败与不败在于己”。
    这句不是《孙子兵法》的原话,是我自己总结的。
    《孙子兵法》的全篇核心就是这个概念,意思就是说:我能不能赢了你,其实我做不了主,这是你的问题;但是我会不会输,会不会打光所有的牌,会不会下桌走人,那是我自己的问题。
    另外一句是《孙子兵法》的原话:“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势篇》,相关原文如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
    雷军曾经告诉傅盛:“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情,其实本质上不是在于你多强,而是你要顺势而为,于万仞之上推千钧之石。”
    基于“点”的评估,其实每块石头都是一样的。但是 位置不同,势能不同。
    所以,当你观察一个人或产品机会时,就像你手里拿着一块石头。你是要拿着这块石头站在原地,还是爬上山顶把它推下山去成为千钧之势?
    我们再来说一下后半句,“不责于人”。
    刚才我们说了石头都一样,人都一样。它们之间的区别取决于它们搭载在哪个“面”上,“面”在哪个“体”上。
    如果你和敌人,在平原地带拼刺刀,确实只能依赖一个又一个士兵的单兵战斗力。
    第一模块我们谈了生物性情绪,面对危险和压力,恐惧与焦虑是人类的正常反应。
    有经验的将军其实能够通过训练与管理,让一个集体的集体人格短时间压倒个体的脆弱。老大一声喊,大家就冲上去了,但是这是不得已才会发生的情况。
    “制高点”这个词,就是从战争中来的。一个将军,不能担心自己的士兵怕死。为什么?人怕死、人不够勇敢,这是人的常态,这是人性。
    士兵怕死和销售怕产品难卖一样,是必然的。对于必然的事情,你有什么可担心、可抱怨的呢?
    如果你选择做一个将军,那你就要找到战略制高点,带大家爬上一座山,从山上推石头下来砸敌人。
    这时你会发现,每个士兵的勇气与战斗力都提升了3倍,因为地理优势为团队的每个人都赋了能。
    但是作为将军或管理者,不能抱怨士兵或员工不够勇敢,这叫“责于人”。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是要自己去找有势能的“面”,而不能寄希望于员工的“点”。
    如果想一切靠员工的“点”的努力来得到,所有的士兵其实都贪生怕死,所有的员工都害怕努力而没有收获。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这才是CEO该干的事。 找到外部势能,为你的整个组织赋能。
    比如,优酷被爱奇艺超过。优酷的对外解释是,上市到了一个周期需要给投资人回报,所以减少了版权购买的支出。结果,爱奇艺抓住机会加大版权购买,只用了一年时间就超过了优酷。
    其实背后还有一个逻辑是,百度对爱奇艺的赋能。因为版权购买就是花钱,谁都能做。而百度用高效流量的和机房IDC(数据托管服务)能力,极大地为爱奇艺赋能了。
    所以,后来优酷也抱了大腿,加入了阿里巴巴。但对于视频网站来说,阿里巴巴所擅长的能力不如百度的能力有效。纵使阿里今天的市值是百度的很多倍,就这一“点”的赋能能力,还是百度强。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这才是通往幸福的道路。

    作为一个CEO,你不应该天天对自己的团队和员工不满意。你应该去找外部势能,为你的组织赋能。
    今天能跟着你干活的,都是你能得到的最好的员工。
    每一个人,就只是一个当下的“点”,资源都很有限。一个“点”,你再抱怨,再压榨,也就只是一个“点”的资源而已。
    反过来你要想,大家把自己最好的“点”都给了你。在一个时间周期之后,你会回报给大家什么样的线性收益呢?

    痛点痒点爽点

    不管你是做一个产品,接触一个产品,还是接触一个人,总得从一个点开始。
    今天我们就来讲点。

    痛点是恐惧

    我们做产品不可避免地就要谈一个词叫痛点。

    什么叫痛点?
    痛点是恐惧。
    接下来,我要讲一篇文章叫《如何抓住用户痛点做产品》。这篇文章的说法是错的,所以我当作错误示范来讲。

    张太太是个全职太太,全职在家带两个孩子。她每天早上起床后,要先给两个宝宝做早饭,老大吃完后就要去幼儿园。张太太要推着婴儿车让老二坐在里面,再牵着老大的手把孩子送到幼儿园。
    之后,她要赶紧回家,哄老二吃饭,并陪他玩耍。到幼儿园放学时,张太太又要带着老二去接老大。到家后先生也要下班了,她又要开始准备晚饭。张太太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想法和梦想,但实际上家务活已经占去了她所有时间。

    接着这篇文章对张太太做痛点分析。

    张太太没有自已的时间,时间全部被孩子占据了,能不能有一款产品解决张太太的问题?这不是她一个人的痛,这是一群忙于家庭生活的、大多数女性的痛。
    这是痛点吗?当然不是,因为这中间没有恐惧。

    爽点是即时满足

    痛点,是做产品的抓手。另外一个做产品的抓手,是爽点。

    什么叫爽点?
    人在满足时的状态叫愉悦,人不被满足就会难受,就会开始寻求。 如果这个人在寻求中,能立刻得到即时满足,这种感觉就是爽。

    当年俞军在百度招聘产品经理时,招聘题目是百度如果要做音乐该怎么做?很多人都写了洋洋洒洒的规划书给他,有一个人只写了六个字: “搜得到,能下载” 。俞军就挑了这个人,他就是后来当上百度副总裁的李明远。
    当年互联网资源非常少,人们上百度找音乐找自己想听的歌,一搜就搜得到,还能下载,这就是爽。
    今天的外卖,你在家用手机下单,吃的就送到你家来了。你在河狸家上下单,美甲师就上门给你做美甲了。 有需求,还能被即时满足,这就是爽。

    回到刚才的场景,我们知道张太太自我实现的想法没有被满足,这当然是不爽的状态。但是,你的服务可以让她即时满足吗?你能做个产品,能即时满足这类女性实现自我的需求吗?
    这是个复杂问题,是不可能做到即时满足的。这不像是在游戏里顶个蘑菇加10分那么简单。
    你看到了张太太不爽的状态,但是如果你没找到让她即时满足的方法,那么你依然没有找到这个产品的切入点。
    为什么?因为自我实现其实是一条漫长而痛苦的路,人的本性是懒惰的。你看到一个人展现出了勤奋、规整、自律,其实这是被一系列的恐惧、集体人格、潜意识压迫,才会呈现出那个样子。
    所以,如果没有恐惧这条疯狗追着,没有爽点这种满足感来持续喂养,只靠一个App帮助女性实现自我,那可以不客气地说,这就是个不痛不痒的产品。

    痒点是满足虚拟自我

    痛点和爽点,我们说完了。刚才说到不痛不痒,我们再说说痒点。
    那什么叫痒点呢?这其实是我自己挖的坑,我以前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写过一篇文章,叫做《痛点痒点》。
    痛点已经成了今天互联网的万金油概念了。但今天满街都是创业者和投资人,只靠抓一个痛点做产品,其实不容易。
    这时咱们发现近两年有一个现象,各种网红产品层出不穷。比如网红奶茶、网红酸奶、网红曲奇、网红洗发水,它们的爆红是靠抓住痛点吗?
    显然不是,网红产品们靠的是痒点。 什么是痒点?
    咱们说一部大家都知道的韩剧《来自星星的你》。这是好几年前的剧了,我当时热追来着。我为什么会追这样一部剧?因为它的痒点非常打动我。
    它讲的是一个女明星和外星人的爱情故事。听上去,这个故事创意也没什么新意,为什么当时那么火呢?
    “痛点控”们总结说:这部戏抓住了女性对英雄和美少年合体的想象,满足了这个痛点。
    如果这个痛点是对的,那么单靠一个痛点,怎么可能拍出20集九百多分钟的内容呢?怎么会让我们不停地看,还愿意不停地讨论,甚至做一些周边产品呢?
    你可以翻一翻百度贴吧“来自星星的你吧”,看一下大家都在聊什么。我当时去看的时候,有600多万个帖子在讨论这部剧。
    大家都在谈的是,教授(男主角都敏俊)的微表情、教授的眼神、论教授对二千(女主角千颂伊)态度的转变、二千的衣服、二千的妆容与唇膏、二千的配饰……
    这些其实都是痒点。

    痒点是什么?这也是我自己定义的,痒点满足的是人的虚拟自我。
    什么是虚拟自我?就是想象中那个理想的自己。

    比如,我们看偶像剧,追星,看网文,看英雄故事,看网上的名人八卦,看名人的创业故事、成功神话。
    你是在热追他们吗?不是,你情不自禁投入到关注的内容,是你的虚拟自我,是你自我想象的一个投射。
    这时咱们再来说说这一波网红电商。
    其实网红为你营造了虚拟自我的生活,是大家理想生活的投射。我们购买网红的东西,就部分地实现了自己的虚拟自我。

    比如,淘宝第一网红雪梨,在谈她的运营经验的时候说,为了营造更好的形象,每次为新款的衣服拍照,只有45公斤的雪梨要提前一周节食。你在微博上看到的那种非常“随意”的街拍照片,是她用10天时间拍摄,然后挑选和修图运营出来的产品。
    在微博上发照片,就是她与粉丝最重要的互动。她要用她的照片,为粉丝营造出一种生活场景,她说: “你卖的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要满足女孩心中美美的幻想。”
    雪梨的粉丝成套地买雪梨的穿搭,她们买的不是衣服,不是基于功能性的需求,不是天冷了需要一件衣服保暖。而是我要穿雪梨在巴黎穿过的那件衣服,穿上雪梨的衣服,她们就会觉得自己部分地过上了雪梨所营造的生活。
    这就是一种虚拟自我的实现。

    两套用户画像

    第一套用户画像:羊群与草地

    比如,YY的创始人和董事长李学凌给我讲了一组用户画像,我早期做产品就是用他的这组用户画像来做的。他教我说:
    如果我有一片草地,我就在我的草地上养羊,所以我先要有第一只羊
    如果这一只羊能够在我的草地上活下来,玩得很好,那么我的草地就是没问题的,我就可以引入更多的羊。

    羊多了,你就会发现头羊才是关键的,为什么呢?因为一只头羊可以管一大堆羊,你就不用管了,那些小羊就不用管了,头羊都会管。只要有头羊,羊群就可以聚集。

    羊多了就会有狼,狼多了,我就把羊圈起来,然后向狼收费。

    你可以为了留住这只羊,动用很多外部资源,比如我从外面买草买料,可以暂时把这只羊留下来。但这其实是靠额外付出,才能撑住场面。
    并不是说你的产品、你的草地已经具备了生生不息的自然状态。所以如果你要有羊,还是需要回来继续解决你自己的草的问题。

    日本的剑圣宫本武藏,有一本书叫《五轮书》。他说: “即使面对千军万马,你要斩杀的其实只有你对面的一人。”

    所以测试你的产品,其实你不需要其他的条件。

    • 首先要有第一只羊
      这只羊在这里过得很好、玩得很开心,它得到了即时满足;
      这时可以引入更多羊,也就是产品可以推广了。
      做产品需要磨炼自己的心力,让你的心非常硬,不能自欺欺人,不要骗自己感觉良好。不要觉得万一去推广时会有其他的羊喜欢。不能这样,你要从找到第一只羊开始。
      第一只羊是最关键的角色。
      你找到了这个用户,他可以在你这里得到即时满足,玩得很开心,那么针对这只羊,针对这个用户的同类用户去做推广,你的产品就可以被快速地推开。
      头羊与网络效应
    • 第二个关键角色是什么呢?是头羊。
      李学凌说整个生态发展到最后,最核心的就是头羊。 整个企业的资源核心就是要去维护头羊,只要有头羊就会有羊群。有时候小羊叫一叫表示不满,我们根本不用管,因为企业资源有限。
      什么叫头羊?比如说论坛的版主、YY公会的老大、微博的大V、重度用户、淘宝的店主,这些都是头羊。

    当你要评估一个产品或者一家公司的网络效应有多大时,一个非常简单的评估方式就是数一数它有多少头羊。
    比如说一个很火的摄影网站叫蜂鸟BBS,它大概有50个版主,所以它有50个头羊;那另外一个更火的BBS——天涯,最少有5000个版主,所以它至少有5000个头羊。这样一对比,你就大概知道,天涯的网络效应肯定是远远大于蜂鸟的。
    百度贴吧有多少版主,就至少有多少头羊;淘宝上有多少卖家,就有多少头羊。那按照这个标准来看,百度贴吧和淘宝,它们的网络效应其实是巨无霸级的。
    草地、第一只羊、头羊和狼就是一组经典的用户画像。 狼是什么我们放到最后说。
    其实,基本上所有玩互联网网络效应的、玩社区的,都用这一组用户画像去开启他的生态体系。

    第二套用户画像——大明

    另外一套经典的用户画像是我做的,有三个核心角色,叫大明、笨笨和小闲。
    在这一套用户画像里,第一个用户叫大明。
    大明有什么特点?大明对自己的需求非常了解、非常清晰。
    比如说男人买衬衫就是大明,或者男人买一个手机或3C产品,他就是大明。因为他对他要的东西是非常清晰的,所以他要寻找的核心是价格或者硬货。
    这个时候,网站的页面做得再漂亮、格调再高雅,如果产品价格不好,大明一样不买账。 所以互联网产品中,大明最依赖的工具是搜索,因为他对自己主动要找的东西是非常清晰的。
    最早的互联网电商都是依靠大明用户开始的。
    因为大明用户极其简单,他要干的事情就是两件:一、搜索自己要的;二、比价格。
    京东的体量优势越来越大,对供应链的挤压能力越来越强,所以它服务大明用户的能力就越来越强。
    现在一些B2C品类暂时还有机会,其实是京东的火力还没有扩展到那里。标准品的电商,只要是京东来做,根本不需要精细化的运营就能够压倒其他的商家,为什么?因为大明用户要的就是价格和效率。
    当然了,大明用户还有一个特点,他没有忠诚度。 比如一个男士,他买衬衫,买了就走,不会再多看一眼其他的东西。
    易到用车的创始人周航有一个朋友跟他说:“我对你的忠诚度就是10块钱。用易到和用其他的打车软件,如果差价是10块以内,那我就选易到。但如果说差价超过10块,不好意思,谁便宜我选谁。”这就是大明用户。

    第二套用户画像——笨笨

    笨笨的特征是什么?就是我有大概的需求,但是还没有那么明确。
    如果说男人买衬衫是大明,那女人买裙子就是笨笨。
    你问女生她想要一条什么样的裙子,她真的不知道,我得看、挑选、比较,最后从各种信息中做一个决定。
    所以如果男人要出门买衬衫,基本上一定会买一件衬衫回来;但如果女人要出门买裙子,她可能会逛十家店看了200条裙子,最后买了一顶帽子。
    如果京东是服务大明的,那么现在有一个给女生用的App叫小红书,它就是一个经典的服务笨笨的应用。
    我们来比较这两个的区别是什么。
    京东有一个很强的产品目录检索,小红书没有这个功能。而且小红书搜索任何一个结果都会出一大堆产品,你想要用关键词过滤掉?做不到。为什么?故意的。
    因为女孩儿的目的不是要有效率地、快速地找到自己要的东西,而是想东看看、西看看,看看有什么她不知道的,有什么她没见过的,看得多了就会忍不住买一样。
    最后买的东西和她最初想要的东西相不相关,这不重要,这就是笨笨用户。
    淘宝,尤其是智能化升级之后的淘宝,更是服务笨笨用户的。
    马云说淘宝是一个娱乐公司,为什么?因为每天晚上都有2000万的女生在淘宝上逛,什么也不买,就是逛。
    但是,如果笨笨决定了要买什么产品,那么下一秒有70%-80%的概率,笨笨就会变成大明,然后开始去追求价格。
    一个经典场景是我在豆瓣东西上找买东西的灵感,接着到淘宝上去找最便宜的一件购买。

    第三套用户画像——小闲

    第三个用户就是小闲。 小闲的特征是什么?就是我没有消费需求,我就是来打发时间的。
    如果说百度、京东服务大明,淘宝服务笨笨,那么腾讯其实就是服务小闲的。
    QQ聊天是因为闲,微信刷朋友圈还是因为闲,你玩游戏依然是因为闲。所以你在任何一个闲的时候,打开腾讯的产品一定可以帮你杀时间。
    所以腾讯的用户往游戏和视频去转化,转化率就会非常高,为什么呢?因为用户玩游戏也好,看视频也罢,其实他都是因为闲,是沿着小闲既定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路径发展下去,继续打发时间。
    但是如果你要让腾讯的小闲流量转化为购物的电商,效果就很差,为什么?因为场景不对。 场景是个大词,我之后会专门讲。
    总之,一个人到这来是来打发时间的,如果你突然让他买东西,他会觉得他心理建设没做好,他没有这个预期。
    其实不单是腾讯,其他服务小闲的社区,比如说天涯、豆瓣、蚂蜂窝,用它们的社区用户去做产品的交易导流,效果都挺一般的。

    刚才说完了羊,这个角色里其实还有一个狼,那么狼是谁呢?
    对于B2C的企业来讲,如果你是向B端收费,那其实狼就是B端。比如说像京东、淘宝,其实它们都是向上游挣钱的,所以商家是狼。
    那对于腾讯呢?其实腾讯的主要收入来源不是在B端,而是在C端,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腾讯也会把少量的羊卖给狼,但是它主要是靠剪羊毛成为一家巨大的公司的。

    场景

    上节课提到了场景,所以这节课就把场景这件事细说一说。
    用好场景,让美女脱颖而出
    场景在几年前还是个新概念,现在满大街都能听到这个词。
    为什么经常提到场景呢?因为场景本来就是产品的一部分。

    你脱离了场景谈产品,就好比你给了一个女孩一件很漂亮的晚礼服,东西很美,女生也很喜欢,但是无处安放。那这东西有什么用呢?

    什么叫场景?
    咱们都知道杰奎琳是美国历史上最优雅的总统夫人,她有一句名言:“我知道我不管做什么事,都不如我把衣服穿得好更重要。”
    杰奎琳穿衣服有多讲究呢?她陪肯尼迪出国访问的时候,她会提前要对方接机仪仗队的着装方案以及接机的场景,为的是当她走下飞机的那一刻,她的着装在整个场景中既无比和谐,又能非常好地突出自己。
    有一篇文章讲到了电影《绣春刀2》里的杨幂,用了一个词,我觉得特别有趣,说杨幂在这部电影里的作用叫“女性景观”。
    “女性景观”这个词很有意思。如果我们按照一个女生有多美来作一个比喻,有的女生就像路边的野草,完全不会留下任何印象。也会有一些美女是家庭盆景级,挺漂亮的,会有个印象。
    但是有的美女,比如说像张艾嘉,茶道的张南揽,已经把自己修炼成了行走的艺术品。而杰奎琳真的是把自己做成了女性景观。

    什么叫女性景观?
    就是你会专门花钱买一本她的画册,就好像你会专门花钱买某个著名风景的明信片那样。有人会把她的海报印出来,有人把她的头像设置成壁纸,就像对待美丽的风景那样。她的美已经是一种景观级别。
    那么,这种景观级别的美是天生的还是刻意为之的?就杰奎琳来讲,她是把她自己作为一个产品运营,也就是她对自己公众形象的运营。
    杰奎琳为什么有这么多好照片?对于普通人来讲,高兴就拍张照。但是对于杰奎琳来讲,她的照片不是个人记忆,而是公众视觉,是公众记忆的一部分,是她自己的重要产品。
    你看到杰奎琳那些很棒的照片,是她精细化运营的结果,而照片中的场景就是产品的一部分,甚至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你想一想,如果脱离了出国访问的仪仗队背景,或者脱离了白宫中某一个特色角落的背景,只是一个美女,摆个姿势照个相,会有多少传播度呢?杰奎琳的做法是重视场景,有效地使用场景,然后在场景中成就自己的形象。

    什么是场景
    我们刚才一直在谈场景这个词,那场景到底是怎么定义?
    要把场景拆开,场和景。

    “场”是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一个场就是时间加空间。用户可以在这个空间里停留和消费,如果一个人不能在某个空间去停留、消费,这个场就是不存在的。

    景就是情景和互动

    当用户停留在这个空间的时间里,要有情景和互动让用户的情绪触发,并且裹挟用户的意见,这就是场景。
    很多时候,你以为你是在消费产品,其实你是在消费场景。举一个高发的消费行为——吃饭。吃饭有多少场景?我们简单说一下。
    比如说,早餐怎么吃?是自己对付一下,还是摆好盘、拍照晒朋友圈?这就是不同的场景。
    中午饭怎么吃?你自己带便当,一边看网剧一边吃,这是一个场景;几个同事一起叫便当,在会议室里边吃边聊,这是一个场景;几个同事一起出去吃,然后AA制结账,这是一个场景;中午请客户吃饭,这是一个场景;中午情侣约会也是一个场景。
    所以脑补一下,你会发现在不同的场景下,发生的消费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
    接着再说晚餐。回家吃是一个场景,在单位加班叫外卖是一个场景,朋友聚会是一个场景,恋人约会是一个场景,请客户吃饭是一个场景,求人办事要摆排场是另外一个场景。
    其实我刚才说的场景拆得极其粗,往细里还有无数的细分场景。
    所以开一家餐厅绝不是说你要输出的产品就是菜,或者加上菜的摆盘。开一家餐厅就是要运营一个场景。
    一个朋友跟我说,他打算做一个便当品牌,决定打败黄太吉。他的方法是只做一种便当——寿司,因为寿司既健康又美味,而且时尚。
    我就问他,你的便当的消费场景是什么呢?它的消费场景是一个人自己吃,还是几个同事一起吃? 如果你没有把它的消费场景考虑进去,这个产品就是不合格的。
    咱们之前讲过点线面体,新场景的出现其实也是一个“体”,比如碎片时间就是一个新场景。

    场景要能触发情绪

    在移动互联网不成熟之前,我们要乘地铁,会堵车,也要等人。
    碎片时间本来就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但是因为移动互联网的成熟,使你有机会把这些碎片时间利用起来。比如“得到”,其实就是抓住了碎片时间和认知焦虑的两大红利,然后成长起来的一只独角兽。
    其实罗辑思维有一个例子,就很好地体现了场景的力量。
    不知道你是否记得2015年罗辑思维卖书的事?罗辑思维打包卖书的套装,一套六本,你不知道都会有哪些书,一共8000套。
    一个淘宝店店主当时就觉得这个套装肯定有价值,因为只有8000套。所以他在开卖的第一时间就抢了10套,8000套书在一个小时之内就卖光了。
    这个时候罗辑思维的群里还有人问,怎么没有了?到哪里买?于是这个淘宝店店主赶紧把他买到的这10套书上架销售。他想现在的状况是大家想买而买不着,那怎么也得加点价吧。
    所以他标价450元,结果放了两天也没人来问。然后他就降到了原价400元,还是没有人问。打折以后依然无人问津,最后这套书在淘宝是零交易。
    为什么同一套书,在罗辑思维的这个场景里,8000套书在一小时之内被一抢而空?而在淘宝店店主自己的小店里,打了对折,放了10天还是卖不出去?
    原因就是罗辑思维搭建了“场”加“景”,在这个时间和空间里,大家一起疯抢,对彼此进行了意见挟裹和挤压。如果你架构的场景不能影响别人的情绪,不能形成对别人情绪的触发,它就不是一个场景。
    所以淘宝店店主把书放在货架上,冷冷清清往地一摆,这个是没有任何情绪触发的,只是一个“场”,不存在“景”,它不是一个场景。

    场景的核心是在空间加时间的点上触发别人的情绪。

    在第一模块已经说了,其实人所有的理智和意识都是把人往回拉的,而所有的情绪是在推动人的行动。所以人会去做一个动作,会往前走,是被情绪推动的。
    比如电影《罗马假日》里,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一个桥段。公主和记者一起大闹派对,被警察追,然后他们跑赢了警察,气喘吁吁地并肩在一个街边坐下。当时真的是很美,岁月静好,月落无声。
    看这一幕的时候,我就在想,此情此景他怎能不吻她呢?果然下一个镜头派克就吻了赫本,这叫什么?这就叫场景和情绪触发。
    只有能触发用户情绪的场景才是真正的流量入口。 互联网商业其实就是三个核心词:产品、流量、转化率,也就是产品的比拼、流量的争夺、转化率的优化,这就是互联网商业竞争的全部。
    在万物互联的未来,到处都是屏幕,到处都是网络连接的入口。入口不是场景,它就像是淘宝店家有一个店面,那是一个时间加空间,但不是场景。想要成为场景,它还要能够触发情绪。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产品入门之道04 机会判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hbh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