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在喜马拉雅APP上听罗博士讲《道德经》,虽然从初中开始就读过几遍了,但是直到最近接触了罗博士的讲解,才对《道德经》有一个全新和更深的认识。最早的时候,听书名,很容易误解为这是一本关于道德修养的专著,类似于思想道德的书籍,却不想这本书在罗博士那里阐述为领导者个人修养指导手册。后来从中学课本上了解到的《道德经》介绍,这是一本早期的辩证法思想的著作,虽然其间不少论述透露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是这却不仅仅是一本专门讨论哲学思想的书,而是关于个人修养、领导者法则、效法自然之道来指导自身思维和领导思维的书籍。
类似的误解恐怕散布在传统的国学著作里。
对于传统儒家学说,最早从《论语》开始说吧。很多人对于这些书,因为被太多的冠以封建思想,因而,连其精华都被打倒而成为糟粕,定义为这是封建统治者统治普通老百姓的书,甚至于整个儒家体系都透露着这种阶级的味道。早期的儒家思想却不能这么一概而论,那时候不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相反,孔子说道的是,用舍行藏---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儒家有自己得坚持,但不是唯命是从,盲目的愚忠。
早期的儒家思想,充满了人情味和对于世俗的关怀,直到世代更替,封建统治到了宋代以后,似乎慢慢的越来越被统治者挑选和延伸为一门控制学了,儒家思想经过统治者的代言人不断诠释,渐渐背离了早期的儒家思想,沦为统治者的工具。所以读书要读经典,更要知道自己去选择,而不是盲信。这也是经典著作为什么每过几百年,都需要由后辈追根溯源,找到写作者的初心的原因,所以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一个方面就是“为往圣继绝学”。固然每本书的思想都有取有舍,但不能以后代人的民主自由思想就断然否定几百甚至几千年前人的思想,那样来说是不公平的,历史学家也从来赞成这种平行式的对比。
再聊聊王阳明的“心学”。心学是儒家学说发展到明朝时候,由王阳明在通读了儒释道三家著作后,又在自己经历了种种人生挫折后生发的全新的思想。心学讲的心即是理,存天理灭人欲。我记得以前的课本里说他是唯心主义。跟唯物主义的思想就仿佛格格不入。但是就是这个所谓的唯心主义,在近代传到日本以后,引导了日本的明治维新,进而影响到日本的近代化甚至到今天的日本整个民族的思想都在其影响之下,甚至于要一生拜读王阳明。后来包括创立两个世界五百强企业的稻盛和夫的思想也处处透露着儒家的个人修行和老子的利他思想。王阳明对我们最大的影响就是它的心即是理和知行合一思想,这两大根本思想,说起来就这么几个字,却蕴含了无限的自我修行精进之路,能做到这两点,能基本处理好生活中九成以上的问题,不管是读书治学还是为人处世。很多人动不动就说大清都完了,还来读这些干什么。这是个非常错误的认识。因为任何人要真正了解中国、中国社会、中国的文化脉络,甚至真正建立起对中国乃至中国文化的自信,就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精神源头在哪,我们是不是该全盘否定祖先前辈的精神。
要真正的理解并认同国学的思想,对于原著的对的阐述的大家,就显得很有必要。同样的一本书,不同的人来读,不同的人来解,就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思想。我们要读书,要读好书,更要知道怎么读。所以选择跟对老师就显得很重要,现在的网络时代,各种论述和讲解纷至沓来,令人不辨真伪,无所适从。想要去精进自己是开始,带着疑问不断去追索是过程,在现实中不断去反思是鉴别,在时间和人事的历练中最后淬炼出自己的智慧是最终的归宿。到最后通透明白,应对豁然可能是一种至高的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