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之所以旧,是因为三年前写的。有些问题,后来我也有了一些答案。
1
对于一只老虎来说,它吃爱因斯坦还是吃农夫,有区别么?
在庄子看来,人之所以为人,不过是一种偶然罢了,并不值得骄傲。人和蝴蝶、虫子、泥鳅、老鼠之类的生物没有本质的不同。生死存亡也浑然一体。就算身体生了重病,落了残疾,也无所谓。左臂变成了公鸡,就用来报晓,右臂变成了弹弓,就拿来打斑鸠。
2
孔子曾经熟读了许多程序设计方面的典籍,他认为编程应该有一套固定的方法,就像「程序 = 算法 + 数据结构」那样固定,那些古老的编程范式应该总是能重新使用的,否则大家就搞不了大工程。不过,他奔走了 72 家公司,却没有一家愿意聘用他。他很苦恼,就向老子请教。老子说,你看的那些书和代码,不过是先王的脚印罢了,脚印是脚吗?
比老子小了许多辈的维特根斯坦那里也有过类似的说法。你看一本书,在某个地方卡住了。一段时间后,忽然觉得自己又能看下去了。这是一种很特殊的体验,但它并非通常被称为「理解」的那种心灵过程。
当然,后来天下一统,一统又一统,直到现代,各种框架壁垒森严,井然有序之时,孔子的弟子们算是熬出头了。思想不通,没关系,按照各大框架的规则行事即可。不过,总会有人用不同的形式重新发明轮子,而且几乎每一种框架同时存在着一个与之竞争的框架。
3
科学指导下的技术的确可以改变世界,但是这种改变仅仅对于人类自身以及人类的宠物有意义而已。对于其他物种,反而是灾难。作为人类,我固然是没必要去同情那些被人类伤害的物种,但是我看到了,对人类有意义 = 伤害非人类。
有一个地方说自己那里的空气终于好了起来,除非那个空气好起来的地方的人不认为科学家与农夫有什么区别,否则必定是别的地方空气更恶化了。
庄子的想法很可能是这样的,你们喜欢相爱相杀,那就相爱相杀,但是这个整体是静寂的,它就是道。既然这个道看上去存在,所以一切的相爱相杀都得有个不动点。只要人能够立在这个点上,那就是摸到了道。这个不动点是不是真的存在呢?
数学家认为存在。你拿勺子搅拌一杯咖啡,理想的情况下,转动的咖啡里必定有一个点是不动的。即使你努力让那个点也动起来,那么必然在别的地方会出现一个新的不动点。地球上的空气是流动的,但总是存在一个地方,那里没有风。你将一张地图扔到地上,地图上必定有一个点与地面上的一个点相重合。不动点的位置可以不断变化,但是它体现出来的东西是整体的静寂。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那么,应当怎样才能找到这样的不动点呢?
需要自己主动去推翻一个又一个信仰,直到自己不需要信仰。
4
若两个人的确是想讨论一个观点的正确与否,那么就必须承认「时间」的存在,或者承认所处的环境是变化的。
若一个人对我说「上帝是存在的,而且无处不在,只是你没法感觉到他的存在,除非你信仰他的存在。」我要验证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就必须去问他,这位「上帝」有没有形状。若他说「上帝没有形状。若你相信他,他就是一切形状。」那么这样的观点其实谈不上正确与错误。因为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已经将时间剔除了,只剩下了一个永远不变的环境。
永远不变的环境就是所谓的「上帝」或「绝对的真理」。这样的环境是不可言说的,对于它,应该像维特根斯坦那样「凡不能言说的,就应该保持沉默」。
可是,没有哪个宗教会打算保持沉默。
5
迷信数学的人,喜欢说,你怎么证明这个,怎么证明那个。他们却很少去想,在人类诞生之前,这个世界的存在与否并不需要证明。
数学家能证明出来要还原一个 3 阶魔方,只需要旋转 20 次。证明这个有什么用?证明这个的数学家可能旋转 100 次都不见得能够复原一个魔方。玩魔方的人追求的是速度,而不是次数。数学家玩的不是魔方,而是群论,但是群论对于指导如何快速复原魔方,毫无帮助。
给出证明,在我看来,是非常简单的事情。我们做过的每一件事,其实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定理的证明。我敬佩数学家,敬佩的不是他们能去证明什么,而是他们能在一堆在我看来混乱不堪的符号系统中发现一些自以为是之美,就像画家画了一幅画,作家写了一篇文章,作曲家写了一首曲子……
6
在看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时候,若我真正理解了它的内容,那么就意味着它已经将观点说清楚了。
有些书或有些文章,在我已经熟悉了它的背景的前提下,即使在我很用心去看也看不懂,与其说我笨,不如说它就是没说清楚。
哲学家们,可能一直以来都没有说清楚任何东西。他们发明的那套「元」语言可能没有丝毫用处,包括上个世纪罗素他们发明的数理逻辑。这可能就是老子、庄子、墨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些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放到今天依然是顶尖的哲学家的主要原因吧……
不过,没有用处的东西,可以是美的。美跟有用,应该同样重要。
7
我在说「世界是真实的」之时,我真正想表达的是,我「感觉」到了「世界」的存在。若有人对我的这句话表示反对,他可能会说「一切皆是虚幻」。然后我们就争论了起来。
事实上,「一切皆是虚幻」所反映的不过是他对「一切」的体验。无论我们用的词是「真实」还是「虚幻」,是「世界」还是「一切」,它们所描述的都是人的感受。
一名虔诚的基督徒翻开一本物理书,看到的是时间、空间、物质、能量之类与上帝似乎毫无关系的事物,他就会近乎本能地排斥这本书。反过来让一位物理学家去看《圣经》,他可能会嘲笑上帝竟然对自己所创造的世界知之甚少。
若两个人都不用语言去描述这种感受,那么双方的感受或许并没什么两样。至少在吃喝拉撒睡方面的感受,无论是耶稣还是爱因斯坦,和我们并无不同,但说辞却可以大不同。
如果我们在意的是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之内蕴含的「形式」,或许就不会再执着于字句上的争论了,但这种「形式」必须要与我们一致的生活体验相符。
那么,如何建立一致的生活体验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