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把卡片笔记写作法运用于职场写作。
1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因为我发现在业余时间学习各类的知识,很少能够辅助提升工作能力,很多时候工作与业余时间的爱好会有冲突,毕竟时间少和精力都有限,会纠结,比如我昨天想在工作中把一篇稿子写好一点,但是我想到晚上还要日更写作,不能够在工作当中耽误太多时间,日更写作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事,是我终生要做的事情。
可回头想,工作是我生活的保障,我之所以有时间、有余力发展自己的爱好,是有工作的报酬在支撑,所以,我应该至少以工作为主,兴趣爱好为辅。
两种观点在内心拉扯,不断内耗。
后来我想到了一个折中的方法,我要把我在业余时间学到的方法运用于我的职场当中,我想到的一个点就是把卡片笔记写作法运用于我的职场写作中。
2
今天小试了一下,分享一些我的经验和做法。
我平时在单位会写一些领导的讲话稿,还有上报一些材料,方方面面的都有,运用卡片写作法是非常好的试验场。
我在工作中,最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平时看了的很多的制度、通知、规划、论文、报道等,经常是看一遍之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下次需要的时候又得重新翻找,虽然我有比较高效率的搜索工具,但是也依然费时费力,主要原因是多数时候不知道想要的内容在哪个文件里。只有一个文件名,即便是知道内容在里面,也要重新看一遍,效率太低。
今天,我给自己设计了一个工作流,在讲之前,先理清一些概念。
项目:手头需要尽快解决的一件事,它需要多个动作才能完成,下文通常指的是一次职场写作,如讲话稿、计划总结、经验分享等
文献:泛指书籍、制度、规定、通知、论文、新闻报道等材料
文献索引卡片:卡片的正面写上书目信息,如“图书的书名,论文的标题,杂志的名称、卷号,作者等”,背面写简单的笔记,如“第10页:卢曼记笔记文献的方法”和“第102页:回顾笔记的好办法”。
永久卡片:这种笔记以一种永久可以理解的方式包含了必要的信息,并且永远不会被扔掉。是以另一种方式写出来的,让你即使已经忘记了当时所取材的上下文,仍然可以理解它们。
工作流及卡片标签的流转如下:
情况1:没有项目需要完成的
卡片记录过程
无项目阅读文献→建立「文献索引卡片」→有时间则记录「永久卡片」;没时间则略过,等过后再根据「文献索引卡」里的概要补完卡片→雪藏→等待项目,再启用。
标签流转
「永久卡片」打上领域、资源、inbox标签→雪藏→有项目时启用,打上该项目的标签→项目结束后删掉项目标签→继续雪藏→下次有项目再用
情况2:有项目需要完成的
卡片记录过程
目的性比较强的阅读文献→一边完成项目,一边建立「文献索引卡片」,一边写「永久卡片」
标签流转
先给已经在用的「永久卡片」打上项目标签→项目结束后,删掉项目标签的同时再审视一遍,要么删掉,要么增加其他领域标签→雪藏→下次有项目再用。
以上这套工作流走下来工作量挺大的,但很值得,一定要把个人笔记库变成一种随着时间推移而滚雪球般积累壮大的知识资产。
3
今天专门新开通了一个flomo账号,专门用于职场的信息管理,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专注,信息之间不会相互干扰。
changelog:
日更第39/100篇
20231207,70mi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