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课
2010到2012年是一个重要的阶段,过了这么多年,往事已成过眼云烟,只记得这1年刷了2遍网易的《幸福课/Positive Phycology》第1遍用了3个月,第2遍用了8个月。之所以用了这么长时间,第一遍是由于经常回看,第二遍因为先记了一遍纸质笔记,又摘成了电子笔记,还做了些分享的内容,比如骚气的这一篇《乐观者服务更出色》(不要拍,单位活动要搭个服务的边)的演讲。当时自己很high和图样图森破,评委说时间到了,我帅气的回答说“谢谢提醒,我知道了”,之后继续拖堂20分钟,最后还得奖,,,评委大度啊。内容主要是关于积极心理学为什么有用和ABC的反馈流程的介绍。当年读书不多,后来才知道积极心理学起源于塞利格曼,最近才补齐了塞的5本书。整体的看来,当时如果再用10分钟增加接纳自己的灌输,开篇及接受度会更好(乐观的我同时估计,被轰下台的几率也成指数增长)。
准许为人是进入积极心理学的优选之一,因为得先空杯,就是说摒弃或者开始怀疑那些(1)强调自我努力的成功学 ;(2)强调环境的行为心理学的理论。我们整天看着一团团,黑压压一片的男神、女神,对自己的内在要求和失望难免像暗流一样娟娟流淌,俗话说人比人得死。在现在打开个输入法都能广告弹窗的环境里,我们很被动的欣然接受各种刺激,从了产生了各种能让你进行比较的咨询。当然,我相信作为眼球经济推手的那一片片的小编们也是无奈无聊无底线的完成这项工作的。
俗话说,认清情况,是成功的一半。对于自己,我们有很多不切实的贬低与自夸。要想改变,先要了解自己,从而接纳自己,再出发对人生进行探索和经营。这也就是今天要介绍的这本《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主旨,作为老塞5本书中的第2本,虽然成书久远,依然在喧嚣的洪流中带来了一片温暖的释怀之感。
附上草稿的脑图:
有志者不一定事竟成
“有志者事竟成”“人定胜天”是我从小受到教育的一部分,这种乐观对于改造自我和表达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成长,也逐渐学习到了另外一面的力量:基因。我们不同的人格,我们的智慧和音乐才能,甚至我们的宗教信仰、我们的良知、我们的政治立场以及我们的精力都与基因有关。越来越多的东西都和基因有关。而这些知识之所以让人信服,是通过严谨的实验得来的(同卵双生子)。作为反驳,“血浓于水”这句话除了表达了亲情的浓郁外,再有就是遗传了。一方面,人们有改变的可能,这也是人性最迷人的地方,我们可以在很宏大的事情上做出选择;另一方面,我们的基因和环境决定了我们人生的起点与特长。
正如老塞总结的:这不仅仅是一个自我提升和心理治疗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生物精神病学的时代。在生物精神病学和自我提升的相互碰撞中,解决的办法浮出了水面。有些事情是我们能够改变的,有些则是不能改变的,也有一些是要历经千难万险才能有一点改变的。
左翼的行为主义者之所以是错误的,因为他们错误的认为没一件事情都是能够改变的。从智力、性取向乃至人格特质,当然这很受一部分疯狂经营“自我提升”理念生意人的追捧;同时右翼的精神病学人员则认为我们人格是天生的,受控于基因和大脑生化物质。而基于人本分析,的积极心理学给出了更令人信服的答案,虽然结果看似是左翼和右翼的折中,实际上也是艰难的发展几十年的成果(在老塞的另一本书《最乐观的自己》里面有比较详细的描述),同时因为是在中间,从而还有一些走钢丝的体验。
无法超越的基因
通过对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的研究(同卵基本完全相同,异卵基因50%相同)后,还是受到了质疑:如果找不到隐藏在人格特质后的那些基因的话,你又怎么知道它是遗传的还是习得的?。为了解决这个疑问,增加了对双胞胎和被领养孩子的研究。
最后研究结果揭晓,人格是能够遗传,但并不是唯一因素。人格特质的可遗传度大致为50%(除了智商是75%)。换句话说,至少有一半的人格是不会遗传的,这时,就该轮到心理治疗和自我提升的领域了。
名为焦虑的卫兵
有三种情绪,我们经常会经历并希望能够尽快摆脱:焦虑、抑郁和愤怒。书中从两方面讨论了这个问题:一是当你烦躁不安时你可以改变什么,不能改变什么,这也正是本书的主题;二是在什么情况下你不要去做无谓的挣扎,也就是说在什么情况下你应该乖乖地对这些消极情绪俯首称臣。尽管它们让你很不舒服,但是有时你应该试图去改变你的外部生活而不是你自己的内心世界。
焦虑情绪像一个心灵的卫兵,让你能从当前的事物中抽身出来,停下来做个全面的检查,他不受你意识的控制也对此乐此不疲,直到找到不对劲的地方,并开始担忧,竭尽全力让你意识到这些你忽略的地方,并不惜干扰你的睡眠和胃口提高对你的影响。但有时候这些焦虑、抑郁和愤怒的表现过于活跃,预知危险的能力太敏感,让人觉得一直处在危险之中。你可以从以下3个指标来检查是否焦虑已经成了你的负担:
(1)你的焦虑是不是不可理喻?(2)焦虑是否已经让你麻痹?(因为害怕失败,所以不再干了)(3)焦虑的强度是否过高。
如果是,可以用以下方法减少焦虑:
第一种方法是每天两次(最少一次)10分钟的渐进式放松训练。通过先肌肉紧绷再放松激活能够和焦虑对抗的反馈系统。第二种方法是冥想,可以使用简化的超觉冥想(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每天2次20分钟可以降低你的焦虑水平,使你不再对坏事情神经过敏,效果好于单独的放松训练。第三种是可以使用少量的镇静剂和酒精,但是往往得不偿失,而且会产生抗药性。不做推荐。在这里做个补充,老塞的整套理论里面,使用药物做为干预手段有效,但是效果不高(一般10%-20%)而且需要忍受副作用和接受停药后极易复发。
镁光灯vs滚雪球
书中指出,童年的事件看似这么的重要,主要是因为我们心中只有一个模式:镁光灯模式。我们一直假设这些鲜明的记忆片段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们是如此生动。但是镁光灯模式完全与事实不符,雪球模式反而更符合事实。当两块石头从雪山顶上滚下来时,一开始的细微差异就会变得越来越大。当雪球滚得越来越快时,山坡的一个小凹坑会使它的轨迹发生很大的改变。早期在方向上的一点小差异,到雪球滚到山底下时会变得很大。举一个例子来看,琼和莎拉是两姐妹,分别是6岁和7岁。她们身上有一半的基因是相同的,两个人看起来也很相似。但她们在运动天赋上有一点点差别,琼比莎拉强一些。一年级参加拔河比赛时,琼总能被选上,而莎拉每次都是伤心地离开体育馆。莎拉在音乐方面比较有天分,所以她努力地在合唱团练歌,琼则常翘音乐课去踢足球。等到她们上高中时,琼是体操国手,很有希望拿到奥林匹克奖牌,而莎拉是当地夏季音乐会的女高音。两个同样的雪球会因乐观上的细小差异、外表上的略微不同、三年级时老师喜欢她们的程度,或是她们跟随爸爸从事园艺的兴趣差别,而造成以后的大差别。虽然她们开始时有着相似的人格,在同样的环境中长大——有着相同的父母、相同的老师、相同的教养、相同的教会、相同的零用钱,但琼和莎拉最后还是变成两个非常不同的成人。
我们成年后,的确可以自由地改变自己。童年的事件不能强迫我们成年后的人格,我们六岁的时候被父母打屁股并不会造成30岁时的罪恶感。我们的基因也不会绑架我们的成年人格,即使我们的亲生父母是酗酒者,我们也不必成为酗酒者。即使有遗传的酗酒倾向,我们还是有办法避免成为酗酒者。世界上不喝酒而有酗酒父母的人远比你想象的多很多。没有强迫,我们有意志的自由、选择的自由,我们有去改变任何我们想要改变的东西的自由。的确,这本书中的主要事实就是告诉抑郁的人,他们可以变得不抑郁;告诉惊恐的人,他们可以变得不害怕;告诉阳痿的人,他们可以变得很棒;告诉拒绝性别角色的人以及酗酒者,他们都可以改变。这些并不表示,父母、治疗师、基因、忠告,甚至消化不良都不会影响我们的所作所为。我们毫不否认,这些因素对我们能改变多少有限制性,但它们并不意味着我们是它们的囚犯。
在书中另外一个怎样才算保护孩子的段落中,塞利格曼讨论了一个男孩子受到性侵犯的例子:我的麦荣故事里有一种意义。我的父母和警察悄悄地把麦荣弄走了,假如他们很生气或很激动,我一定会知道。他们并没有盘问我细节,也没有带我到急诊室让医生检查我的肛门。我没有上法庭,我也没有被送到治疗师那里去“消毒”。许多年以后,我也没有被鼓励去重新挖掘我被“压抑”的记忆,再经历一遍这个创伤以治疗我目前的问题。假如你的孩子被侵犯了,或你自己本身曾被侵犯过,我的建议是“把音量尽量调低”。重复这个不好的经验只会延缓自然痊愈的时间。
愤怒的真相
记得头脑总动员里那个红色强壮坚定的愤怒的情绪么,愤怒在进化中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情绪。他包括3个成分:愤怒的第一个成分是思想,一个明白无误的想法:“我被冒犯了”。愤怒的第二个成分是身体的反应。愤怒的第三个成分是攻击。愤怒帮助我们保家卫国,保护自己,这是一件正义的事情。此外,愤怒更是一件健康的事情,我们普遍认为,压制怒气相当于三种方式的慢性自杀。第一,如果我们压制怒气,我们就会把怒气发泄到自己身上。第二,压制怒气会导致血压升高和一些心脏方面的疾病。第三,压制怒气还可能导致癌症。事实上,大发雷霆而不是压制怒气才对你的健康有害。
当我们受到刺激时,诱发事件和我们的反应之间的时间极其短暂。有一句老话说,想发火的时候在心里默念到十。这是非常好的建议。这种方法会在刺激和反应间争取时间。时间有什么作用呢?数到十的建议假设时间可以抑制冲动。这里面似乎有些道理,但我们可以做的不仅是数数。你告诉自己“我正在阻断我的愤怒”可以在这段缓冲期内直接改变自己的想法。你应该尽量多找点方法,数数再加上20次深呼吸(更好的方法是睡觉)可以让你在这段时间里尝试调整自己,采取克制愤怒的方法。总之,在这个时间里,你要把思想从自我角度转到任务角度上。你要想:我知道这看上去很像是对我的侮辱,但它不是。这是一种挑战。不妨把自己看成是排爆者,你的工作就是冷静细致地拆除炸弹,为化解进攻者的威胁制订计划。有两种方法是屡试不爽的:渐进式放松和冥想。有规律的练习(每天两次)放松和冥想可以帮助你克服愤怒。这些方法对焦虑病人也同样有效。
对于对你发怒的人,老塞给了个相当简练而有力量的技巧:“我的方法非常简单,我只是说‘孩子,你今天过得一定很糟糕’,他们立即冷静下来,意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并道歉。”所以你应该记下好的化解方法,并针对你的配偶、老板,难以交往的同事或是你的孩子来使用。
勇敢的改变,平静的接受,并能分辨二者
书的最后一部分,对于肥胖、酗酒、毒品和各种上瘾有比较详细的描述和改变的建议。总体来讲有些改变可以受你控制,而有些不能。所以你最好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哪些是你能够改变的,以及你该如何实施这种改变。成长和改变是贯穿成年生活的准则,而非例外。当你进入你的第二个时期时,你会有许多困扰——抑郁、焦虑、愤怒或孤独。你也许已经习惯于你的痛苦,但不要让它们成为一种可接受的感情,伴随你余下的一生。而且你也不需要那样。你有许多可供选择的、有效的改变方法。本书详细地叙述了这些方法。
书中还有大量的测试表格,明确和接受自己的状态是改变的开始。希望大家可以从这本书出发,有勇气改变你能改变的,平静地接受你改变不了的,智者能分辨出这两者的区别。生活是一个长期的改变过程。
作者小传
Martin E.P.Seligman:塞利格曼(1942- ),美国心理学家,主要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塞利格曼检验和探讨了缺乏常规的学习理论的解释,并最终提出动物的学习与它们的活动无关,简单地说,动物是失助的。1967年,塞利格曼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执教于科内尔大学。1970年他回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在该校的精神病学系接受了为期一年的临床培训后,于1971年重返心理学系。1976年他晋升为教授,在此期间出版了《消沉、发展和死亡过程中的失助现象》一书。1978年,他与L.艾布拉姆森和J.蒂斯代尔一起,重新系统地阐述了失助型式,提出有机体的品质决定了失助的表达方式。其后他发现:当坏事发生进,那些具有将坏事的起因看作是固有的不变的人往往陷入失助的境地。(摘自百度百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