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儿子的语文老师在班级群里转发了一则中学生作文征文启示。总主题是:站在时间的河边。时间,对每个人老说,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站在时间的河边,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站在时间的河边,张若虚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站在时间的河边,有人欣喜,有人怅惘,有人享受当下,有人希望穿越。如何与时间相处,是个难题。我一想,不如借此机会让我的这帮孩子们也与时间来一次亲密接触!
于是,我把征文启示里初中组的大赛题目要求打印出来贴在了班上。如果参加征文,字数要求是800-2000字,不参加的话,也算是一次写作练习,可以按照平时要求,600字左右即可。班上几个喜欢写作的孩子对这次征文很感兴趣,一下课就围着我“叽叽喳喳”地发表自己对这次作文的写作构思。我发现,她们最热衷的题材还是小说。
自从讲了《孤独之旅》,班上就兴起了一股“小说风”,孩子们开始热衷于写小说,他们也不嫌字数多,动不动两千字左右的文章就摆到我的面前。尤其是上周我给他们来了个“故事接龙”,这几个孩子写小说的热情更加高涨。这让我忽然担心起来,花大量的时间在构思小说上,会不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毕竟他们是九年级,面前还有中考这座大山。
这次的征文比赛,我的意图是让孩子们写记叙文、散文或议论文,与中考作文接轨。谁知艳艳、治雪、默然她们又打起了小说的主意,她们感觉自己的人生经历太过平淡,没什么值得写的,她们喜欢杜撰和想象,她们更热衷于写“别人”的人生。每年的中考作文都是二选一:记叙文和议论文,她们这样沉浸在小说的世界中无法自拔是不是偏离了方向?我有些担心!
虽然班主任王老师说,我成功调动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但他们的积极性貌似也只存在于对写小说的热情上。背个课文磨磨唧唧,写个基训拖拖拉拉,上课思考问题一个个似木雕泥塑,期中考试成绩也是一盆冷水……我不禁反思自己:是不是我的教学方法需要改变,是不是应该紧扣考题来教学?阅读和写作的引领是不是没有把握住正确的方向?
今天王老师告诉我,另一个实验班的孩子天天都在背语文,突然有种压迫感,是不是自己太松了?我既不想让孩子们整天死记硬背,又担心这样松散会不会耽误了他们?既想让他们充满想象力和联想力,又怕他们的想太多不切实际的东西误了眼下最重要的事。真是头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