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故
摘入:
一、学龄前的孩子需要学会3件事,这3件事比孩子学到多少知识更重要
1.,学会准备好(Be Ready)
每天要在小桌子上进行一段时间的游戏,每次小D坐在小桌子前,我们就会提醒她:“脚在哪里?放地上了吗?手在哪里?放桌上了吗?身体在哪里?坐笔直了吗?好,小D准备好了,我们要开始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小D的坐姿明显好了起来。随着坐姿变好,她的专注力也提高了,真的可以坐定专心玩一些玩具了。
我的身体坐直了
我的眼睛在看了(My eyes are looking);我的耳朵在听了(My ears are listening);我的嘴巴不说话(My mouth is closed);我的脑袋在思考(My head is thinking)。
2、 学会负责
比如:孩子玩过玩具后扔得到处都是,家长应该告诉他,这是你的玩具以教为主”会抑制孩子今后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会到自己是玩具的主人,才能对玩具负责。
3.学会尊重
他需要明白: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玩具需要轮流玩,上洗手间需要排队等待,要学会说“你好”“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这些看似简单的社交礼仪,却是孩子融入社会的基础。
二、以教为主”会抑制孩子今后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玩为主”的幼儿园反而能学到更多
三.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偏好,有的爱画画、有的爱搭积木。我们可以鼓励孩子的偏好,但也需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多样性”地玩耍。
1.第一基本点:温柔对待(Be Ready)
2.数学启蒙:‘启蒙中,归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早期数学启蒙能力。多鼓励孩子对生活中遇到的东西进行比较、分类,让孩子掌握一些简单的抽象概念,比如大小、长短、形状、颜色等,这些都可以很好地刺激孩子的脑部发展。
2.多和人交流,少和机器交流
3.:吃得好:有意识地给孩子的饮食中增加一些补脑的食物,比如蛋黄、深海鱼、牛油果、蓝莓、坚果等(但要注意,不能给3岁以下的孩子吃整颗坚果,可以做成酱再吃)。
4多锻炼
有两类运动对学龄前儿童尤其有益。一类是锻炼平衡能力的运动,锻炼平衡能力时,会刺激大脑形成新的通路,从而进一步开发大脑的未知潜力。另一类是全身运动,比如足球、游泳、跳舞等,也非常有助于激发大脑的潜力。
三.学习美国人,从小培养孩子像科学家那样思考
观察和描述玩感官游戏能够有效地帮助孩子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但玩感官游戏时有一个关键点必须掌握,那就是需要用语言帮助孩子表达他在玩游戏时的感受,不然就是白玩。在平时,家长要多引导孩子进行观察,当孩子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时,要鼓励孩子把观察到的东西描述出来。在一开始,可以用提问句来引导孩子使用自己的感官(包括触觉、听觉、嗅觉、视觉、味觉)去进行观察和表达。比如,孩子摸到一些特殊材质的玩具时,可以问他:“这个摸起来怎么样?”也可以拿两个材质差异比较大的玩具让孩子进行对比;在公园里见到一朵花,就停下来看一看、闻一闻,可以问孩子:“这朵花闻起来是什么样的?”小D一开始并不懂“闻”这个词的意思,我就夸张地深吸一口气,然后做出闻的动作,这其实就是在教她“如何观察
除了鼓励孩子外,还可以引导孩子进测。比如,小D在幼儿园玩“浮起来、沉下去”的游戏时,老师会问:“我把木块放进水里,会怎么样?”据老师反映,大部分2岁多的孩子都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大人要有培养这项能力的意识。也许最终还是由大人告诉孩子答案,但多做这一步,就能够引发孩子进行思考,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灌输知识。放那里。”——归类。给孩子吃小饼干时,可以拿出一块大的和一块小的,然后问孩子:“你要大的饼干还是小的饼干?”——比较。这样的思维训练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
比较和归类比较大小、轻重、多少,把相同和不同的物品进行区分、归类,这是最基础的早期科学思维能力。这项能力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提问来培养。例如:整理玩具时,可以跟孩子说:“我们把所有的积木放这里,把所有的汽车提问和预测
小D玩小汽车时,我问她:“怎么才能让小汽车开得更快啊?”她真的会去思考,然后用更大的力气去推汽车。在这之后,我和她做了一个关于“重力”的科学小实验,让汽车从高处滑下,
在引导孩子进行预测时,父母需要有意识地使用一些猜测的词汇,比如“我认为”“我猜测”“可能”“也许”等。这不仅能帮助孩子扩大词汇量,也能帮助他今后成为一个思路清晰、表达流畅的人。
向孩子展示家长的思考过程(Be Ready)孩子通过模仿家长来进
小D有一本绘本叫Opposites(相反》),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反义词。我不满足于只给她读绘本,还带着她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反义词。比如,在公园里,我让她摸摸树干,再摸摸草,告诉她这是“硬”和“软”的区别。此外,我还启发式地问她:“我们今天还看到什么东西是硬的,什么东西是软的?”因为年龄太小,很多时候都需要经过我的提醒她才能说得出来。这样做的目的是启发她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这样等上学后再遇到难题时,她就会自发地去调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难题,也就是所谓的“融会贯通”。
四、学会问启发式问题
等孩子再大一些,语言发展更加成熟,可以和大人进行交流后,家长可以通过提问来让他们有意识地察觉自己的思考过程。比如,当孩子表述一个观点后,家长不要急于评判对错,而是问他:“你为什么这么说呢?”给孩子读完绘本后,也可以问一些假设性的问题:“如果你是小红帽,你会怎么做呢?”当孩子向大人求助时,家长可以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你觉得你了解的知识有哪些?哪些方面是你不了解的?我们可以从哪里入手呢?”
五、孩子学习新技能的4个阶段(Be Ready)
第一阶段:我做你看,第二阶段:我做你帮助在这个阶段,家长会邀请孩子参与阅读的过程,比如让孩子帮忙翻页。遇到绘本中一些重复的单词或句子,家长会要求孩子说出来,这就是孩子在“帮助”我们一起读绘本。第三阶段:你做我帮助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尝试自主阅读,他们尝试翻着书,甚至把绘本里的语言说出来。这是自主阅读最早期的阶段,有时还需要在父母的提醒和帮助下才能完成阅读。第四阶段:你做我看在这个阶段,孩子变成了主导地位,他们完全可以自主阅读,基本上不需要家长做任何事情了。
当小D开始自己尝试时,自然就过渡到第三个阶段——“你做我帮助”。学龄前孩子的短期记忆力还是比较差的,即使不久前大人才给他演示过做法,当他自己实践时,可能又忘了怎么做。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遇到挫折很容易沮丧,所以很容易放弃。因此,当孩子实践大人演示过的技能时,家长要在一旁适当地给予提示,这个过程就是在帮孩子“搭脚手架”。还是以小D搭积木为例。她对我搭出的桥特别感兴趣,想自己尝试一下。她已经有了一座高塔,一开始她似乎只记得我的最后一段话“当中放一根长积木,就变成了桥”,于是她拿了一根长积木放在高
学会提问,启发孩子进行反思关于家长如何通过提问来启发孩子动脑,在我的上一本书《跟美国儿科医生学育儿》中,专门有一篇文章《家长会不会提问,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讨论这个问题。
学会表扬孩子做事的过程和努力
让孩子从小体验失败(Be Ready)
妈妈替你做”和“妈妈陪你一起做”,看起来差别细微,结果却有着天壤之别! 有意识地打造具
让语言表达更具条理性的窍门,就是使用条理性词汇。例如:表达自己观点的——“我认为”“我觉得”“这是我的想法”;
表达是否同意他人观点的——“我不同意”“我觉得这不对”;
说服他人的——“因为……所以……”“如果……那么……”“举个例子”
;表达先后顺序的——“首先,其次”“第一,第二”。
不妨试试这样说:“妈妈的想法是……你觉得呢?
在忙碌的早晨,与其不停地催孩子:“快点儿起床!怎么还没吃完早饭?”不如换成这样:“我们需要做3件事。首先,起床、穿衣服;其次,一起吃早饭;最后,我们一起下楼坐校车去学校。”
,也是演说者自信的表现。家长在演绎绘本时,也要注意跟孩子有眼神的接触。
我每次帮助小D回顾时,都会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这一步通常包含3个部分:第一,发生了什么;第二,你怎么了,情绪是如何的;第三,后来你是如何平静下来的。这样的回顾能够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情绪是什么样的,也知道这些情绪都是正常的,同时还学会了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该怎么办。
全部扒拉到地上,这时,我通常会说:“如果你把所有书都拿下来,就需要把它们全部放回去。”而不是说:“我和你说过多少遍了,不要乱扔书,你怎么又乱扔了!”类似的语言:玩具玩好后,需要放回篮子里。(而不是:你怎么又把玩具弄得到处都是?)如果你弄坏了这个玩具,就不能玩了,好可惜啊!(而不是: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得爱惜玩具呢?以后再也不给你买了!)
这是你的事情,你需要自己做完。你选择自己做,还是让妈妈和你一起做?(而不是:我数到“3”,你再不做,我就……)
多说肯定词语,少说“不”(Be Ready)小D有段时间吃饭时经常要求吃饼干,这时我会说:“好的,我们吃完饭、睡好午觉就能吃了。”而不是说:“不可以吃,吃饭时怎么可以吃饼干呢?”类似的语言:我们在走道里要慢慢走路。(而不是:不许在走道里奔跑。)在公共场所,我们要轻轻地说话。(而不是:吵死了,不要大叫!)妈妈听到了,你等我做完饭就过来帮你。(而不是:不要再哭了,妈妈在忙,你没看到吗?)使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把所有不希望孩子做的事情,重新“包装”成用正面词语描述的期许。当孩子遵守了这个期许后,一定需要兑现诺言或者正面强化,可以跟孩子说:“谢谢你的等待,妈妈已经忙完了,我需要怎么帮助你?”最后,还有一个“无敌大绝招”,即告诉孩子:“妈妈还是爱你的,但是妈妈不喜欢你这样的行为。”这种方式非常直接,而且常常比较管用。父母需要明白,当孩子感觉很糟糕时,我们是无法教会他们如何守规矩的。只有当孩子感觉更好的时候,他们才会表现更好。
方式三:使用共情——建议使用(Be Ready)举例:“哦,你特别想要这辆车模。这辆车好酷啊,宝宝好喜欢。可是它不在我们今天的购物计划中,我们把这个愿望记下来吧,等到宝宝生日时再来买。嗯,宝宝的生日是在几月啊?11月,现在是8月,还有1、2、3,3个月。哇,宝宝很快就能得到这个玩具了!
规则
当你为是否要给孩子设立界限、是否给孩子足够的“爱和自由”犹豫时,请记得问问自己:我现在设定的这些界限是否是社会的规则?如果是,就请温柔并坚定地执行下去,因为你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今后能够成为一个成熟、有安全感和同理心、有很好的抗压和耐挫能力的人。规则和爱是平行的,界限和自由是共存的;有规则的爱和有界限的自由,才是父母应该给予孩子一生的财富。
如何实施Time-in(积极的暂停)(Be Ready)其实,有很多方法可以替代Time-out,下面来介绍一种叫作Time-in的方法。第一步:父母的陪伴,可以让孩子冷静下来当小D犯错或大发脾气时,我会将她带离事发现场,但不会让她一个人待着,相反我会陪在她旁边,不做任何事。有时,小D发泄完就好了。有时,她哭闹持续的时间过长,我会清楚而平静地对她说:“我知道你很难过,你想出去玩,但现在天黑了,我们不可以出去了。”第二步:孩子冷静后,要拥抱孩子当小D平静后,我会把她抱起来亲亲她,让她知道妈妈还是爱她的。同时,也让她知道,好的行为是值得鼓励的,这其中包括她能够让自己的情绪平复下来。 第三步:和孩子谈论之前发生的行为(Be Ready)事后,父母一定要用简单的语言复述一下孩子之前的行为,例如:“我知道你刚才很生气,因为你想玩Emma的玩具。”(帮助孩子用语言定义自己的情绪)“不好意思,我刚才无法理解你,因为你一直哭,我不知道你想要什么。”(让孩子明白,语言表达比哭更加直接和有效 “以后如果你想玩其他人的玩具可以和他们说‘让我玩一下可以吗’,但不可以打人。”(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使用Time-in时,父母会说:“我会陪在你旁边,直到你冷静下来。而使用Time-in时,如果孩子持续不断地大哭大闹,大人会说:“我知道你很愤怒,非常愤怒,但是我们现在不能出门。”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等孩子再大一些,语言表达更加成熟时,他就会学习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从而就会逐渐减少大哭大闹的情况。
管教,打骂
小D的认知老师曾给我一个建议:为人父母的第一堂课,应该是父母按照双方都认可的价值观排序,列出最重视的孩子的好行为,以这些作为建立规则的基础,抓大放小,温柔并坚定地执行规则,在规则之内给予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
小D曾经也出现过反复咬人的情况,当我意识到她不是不懂得如何表达,而是有意为之时,我对她说:“咬人是不对的,如果你再咬人,我们就立刻回家,今天再也不能出来玩了。”不出意料,听我说完后,她又咬了我一口。这时,我立刻抱起她往家走,她在我怀里大叫、乱踢。回到家后,我对她说:“因为你咬人,所以我们就不能继续玩了。以后如果你继续咬人,我还会这么做。”
游戏力
当孩子太兴奋时(Be Ready)小D有时会因为太兴奋而大声尖叫,时不时还会拍桌子、敲打玩具,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小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比较弱,无法做到收放自如,兴奋起来就变成了脱缰的野马,而兴奋情绪需要宣泄,最直接的就是用行动表达。大部分情况下,大人看到孩子这样的行为就会进行制止:“不要叫,不要疯,不许敲玩具。”结果常常并没有效果,有时还会起反作用,最终以孩子大哭、大人生气而收场。每当看到小D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就知道这是小D体内的“洪荒之力”需要发泄。除了把她带到户外玩耍之外,我还会在家和她玩枕头大战,直到她边笑边累得躺下,我就抱着她说:“玩得好开心,但有时我们太兴奋了,就需要让身体平静下来。现在你和妈妈一起深呼吸,放松,吸气——呼气——慢慢地,我们的身体就平静下来了。”
这样做的好处是,我不但给了小D一个安全的途径来宣泄她的精力,而且还教会她如何让身体平静下来,而这正是情绪管理的方法之一。 当孩子一直在捣蛋时(Be Ready)有一次,我在厨房做饭,小D在游戏垫上玩。不一会儿她开始扔玩具,我在厨房探头和她说:“不可以,玩具不能扔。”结果她扔得更加起劲儿了,不仅把正在玩的玩具扔掉,还从玩具箱里翻出很多玩具,扔得地上到处都是。我刚准备发飙时,突然想到孩子捣蛋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可能是我今天尝试做新菜,在厨房花的时间比较久,让她感觉自己被忽略了,她可能是在表达“被忽略”的情绪。于是,我匆匆收拾一下厨房,把准备下锅的食材先放一旁,关掉煤气、洗完手,走了过去。我坐下来和小D说:“是不是之前妈妈给你的抱抱用完了啊,我们来抱抱吧!”然后,我一把把她抓入怀抱,给了她一个很大的拥抱,直到她在我怀里又笑又挣扎。我抱着她说:“妈妈好爱你,妈妈好喜欢抱你,妈妈想一直这么抱着你,永远永远。”松开手后,小D看起来很开心,然后我对她说:“妈妈要给小D做饭,你可以帮忙收拾玩具吗?来,再给妈妈一个拥抱。”之后,小D很配合地开始收拾玩具(虽然没有收拾好,但至少有这个意识了),然后,她一个人心满意足地玩起玩具来。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游戏。孩子在捣蛋时(这里的捣蛋是指孩子那些不触及原则的行为),往往也是他们缺少爱的时候,他们通过捣蛋来寻求大人的关注。很多时候,捣蛋的孩子内心是非常脆弱的,他们会质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被爱。因此,当孩子捣蛋时,家长先要看见他们背后的情绪,先接纳情绪,然后才能从内在激发
当孩子和父母对着干时(Be Ready)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规律:每次小D做完大运动康复之后,都会和我对着干。后来我慢慢明白了,原来这是她和我之间的“权力斗争”。因为大运动康复时,她感到了自己的“无能”(无法自由地控制自己的身体),于是她需要在其他方面来证明自己是“强大”的。这种情况对于1岁以后的孩子很普遍,比如你刚强迫孩子完成了一件事,却发现接下来的事情他不再配合了。他们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寻找掌控的欲望,因为之前被压迫,所以现在就要反抗。后来,小D再出现和我对着干的情况时,我就会停下手中的事情,不再强迫她做事情,而是邀请她和我一起玩游戏。我扮演大怪兽抓小D,我跟在她后面,有时爬有时走,还大叫着:“我要抓住你,你逃不掉的。”我每次都故意爬得很慢或故意被绊倒,然后哀求她:“哎呀,你等等我,我要抓住你。”每当这时,她就会停下来看着我,好像是故意在等我,要放我一马似的。适当地展示出我的“无能”,会让小D感到自己比妈妈更“聪明”、更“强大”,能够让她找回掌控的感觉。现在我们还经常玩一个游戏:假装小D有个远程遥控器,她可以遥控我——“睡觉!起床!走!不许动!”我完全服从她的口令,配合做各种动作。这个游戏也让小D有一种自己做主的感觉,这对于管教孩子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孩子越能感觉到自己有能力,就越不容易和大人对着干。
在管教小D的问题上,我和老公是不存在“黑脸”和“红脸”之分的。我们在每个阶段都会选择3个管教的重点,触及这3个重点的地方,一步都不退让,温柔而坚定地执行,其他方面尽可能给予小D足够的自由。而对于小D并没有触及规矩时进行的捣蛋,我们会通过以上分享的这些游戏来化解问题。这样的游戏让我们和小D之间更加亲密,而最关键的是,当下次我们真的对小D说“不”时,她就会知道爸爸妈妈是认真的,因此更愿意接受我们的管教。父母要记得,好的管教永远是90%的亲子关系加上10%的规矩。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作为前提,任何管教都是空谈。
家长在说“不”的同时,要给孩子解释原因
我知道你很愤怒,但你需要让自己平静下来。我就在你身旁,等你的身体平静下来为止。”5分钟后,女孩渐渐平静了,她一边抽泣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