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加了不少群,大多与声音艺术或者演讲表达有关。在这些群里,我常被称为“学院派”。
之所以如此,想来不外乎两方面原因:一是借了传媒大学的光。我在传媒大学播音学院读博士,在播音专业中,广院算得上是学院中的学院了。二是因为我一直在高校播音专业教书,这里的“学院”,大概是相对于“实战”而言的。不过,相较于“学院派”,我更愿意做个“学习派”。一来自己离真正的学院派差的还远;二来,不管是山东师“院”儿,还是北京广“院”儿,我都不想把自个儿关在里面自得其乐。声音之道奥妙无穷又与时俱进,只是待在“院”儿里,不出来见天地、见众生,难免闭门造车,抱残守缺。把“院”换成“习”字则可以提醒自己,不论是播音、配音,还是朗诵、主持,最终都要在舞台、话筒或者镜头前见真章、论英雄,最终都要接受市场和受众的检验。再高深精辟的理论如果不去习练、实践,还是纸上谈兵。
既然是学习派,我就谈谈自己学习过程当中的一些体会,一共是三句话。需要说明的是,这三句话都不是我的发明,都是我从别人那里学来的。
第一句:“耳朵要富贵”,这是传媒大学王明军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所谓耳朵要富贵,就是多听经典,多听大家的名作。我在课堂上跟学生分享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国学大师王国维有收藏古董的爱好,据说有一次他把小皇帝溥仪请到家里,来鉴赏他收藏的历代珍宝。没想到小皇帝看了一遍之后,随手就指出其中有几件是赝品。王国维想:我浸淫此道多年,经验丰富,眼光老到,你虽贵为皇帝,毕竟生在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有什么见识指摘我的宝贝?等小皇帝回去,王国维请了北京琉璃厂的鉴宝高手来家里鉴别,没想到被小皇帝指为赝品的那几样,还真的有问题。这下王国维对溥仪大感佩服,第二天专门进宫向小皇帝请教,说皇上神目如炬,您怎么就看出我这东西有问题呢?小皇帝微微一笑,说:“我也不懂什么古董什么年代,但有一条,凡是你家里东西跟我家里不一样的,八成都有问题。”王国维听了大为叹服,连连点头。这个传说的真伪暂且不论,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想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一定要从高处入眼。而鉴别鉴赏能力又是创作能力的重要基础。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所以我们不但要多听,还要精听、细听,从耳力上下功夫,耳力有了,嘴上的功夫也会水涨船高。
第二句:“给每一句找依据”,这是张颂老师《朗读学》的话。我理解张老师这句话的意思是,对有声语言创作者来说,文本是现成的,就摆在我们面前。可是,我们的创作绝不仅仅是由文字到声音的自动转换,而是要深入理解文字蕴含的思想与精神内涵意义,深入感受文字所呈现的形象和逻辑,深入了解创作的背景和目的。需要强调的是,对张老师这句话的理解不能抠字眼,“给每一句找依据”并不是让我们对文本的字字句句都要掘地三尺。语言创作既要从细微处入手,更要从大关节上着眼。而且应该把创作语境与生活中的交流语境融合在一起,找到语言表达的规定角色和规定情境,这才是这句话的真谛所在。孙悦斌老师在他的《声音者》里分享过一个案例,他曾给LG公司的一款产品配广告,广告词就一串数据,非常枯燥干瘪。开始时他也找不到感觉,后来忽然记起自己前不久给英国演员罗杰·摩尔配过音。罗杰·摩尔的银幕形象潇洒倜傥,是标准的英国绅士。孙老师于是就移花接木,用罗杰·摩尔的感觉说出这一连串数据,赋予产品一种贵族格调。导演在外面听着就拍大腿:“要的就是这个感觉!”孙老师的这种“移植”看起来是灵机一动,实质上却是将商业语言角色化、情境化,为自己的创造寻找到了依据。找到了依据,语言就变得鲜活灵动,有了温度、灵魂,也有了市场。“给每一句找依据”,简简单单七个字,里面却蕴藏着重要的创作方法论。
第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论语》开篇第一句,也是我这些年最大的感触。我虽然在电台、电视台工作过几年,但真正开始学习有声语言艺术是从书本起步的,从事的主要是教学工作而不是表演创作。对我来说,这样的起步方式有优势也有局限。书本给了我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实用的分析路径和综合客观的判断标准;教学使我时时面对大量学生的种种问题,提高了我的听辨能力。但是,只有书本和课堂显然是不够的,想到不等于做到,听出问题未必能解决问题。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还是要时刻谨记教学为创作服务的宗旨。谈创作一定案例化,脱离作品、脱离语境的理论难免成为空谈,无法为学生解决从书本到话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这些年我一直尝试着各种语言体裁的创作,朗诵、解说、演播、主持,都有涉猎。这些直观的、具体的创作实践和实践中产生的体会对我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论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它帮我把理论落地,实现了理论的具体化、案例化和可操作化。反过来,理论的学习对我的艺术实践也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让我在创作中少走了很多弯路,提高了很多效率。其实,理论是规律的提升,它从实践中来,又指导着实践前进的方向。有人说,理论就是最大的方法,这是有道理的。此外,作为一个热爱话筒、热爱讲台、热爱舞台的人,每当我在创作中与作品融会贯通,与作者悠然心会,每当我在舞台上激情迸发,在课堂上妙语如珠,内心的快乐无与伦比,这不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一种境界吗?

�Q�`�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