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机动车保有量2.64亿,其中小汽车1.54亿辆。然而中国智能手机用户差不多5亿。相对于移动互联网行业,汽车领域应该会有一个更大的爆发才对,但确实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出现让人兴奋的新产品了。
对于例如北上广深等一二线大城市而言,汽车数量即将接近饱和。停车难是继城市拥堵之后的第二大难题。从2014年开始,很多创业者想通过互联网思维来解决停车的问题。但鲜有崭露头角者,更多的是为融资而造势的新闻软文。停车产品为什么没有像打车产品那样,迅速崛起,在短时间内爆发呢。
其一是停车场的管理模式,国内的停车场一般都会承包给私人或者物业公司。但是也有像北京一样,特殊一些,停车场有专门的公司统一管理。每个城市对于停车场管理,收费定价方式都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停车场管理零散,例如深圳全市拥有近5000家停车场,但很难有一家互联网公司去整合全部的停车场。停车场一家一家的谈,靠商务公关,过程缓慢。而且区域比较难集中,好不容易花了半年时间谈了几百家停车场,却很不均匀的分布在城市各个角落,很难由点铺成面。这样好不容易上线了一家停车场,车主们欢欣喜地的下载APP,安装试用之后却发现很难在第二个停车场里面用。好不容易积累的用户却轻而易举的流失了。
其二是成本投入,智能停车产品基本上由两种模式,纯软件或由硬件支撑。纯软件的停车产品需要用户在出入停车场时扫描二维码,这对于通行速度要求极高的停车场出入口来讲,是极大的时间浪费,花费较长的时间是车主难以忍受的。windows的开机速度慢一点无所谓,大不了去接杯水。但在停车场出入口停上1分钟肯定会被后面的车主骂死,根据汽车冲击波原理,早晚高峰时间也很容易造成拥堵。硬件支撑方案普遍在出入口加装车牌识别摄像机,按照目前市场上成熟的产品,单个通道成本在1万元人民币左右。并且依据现场物理环境不同,施工周期和车牌识别摄像机发挥的效果都不尽相同。这种重资产的项目在没有资本市场的支撑下是很难活下去的。
很早之前,支付宝和微信都有涉足停车场业务,但都只不过是实现个别明星项目,宣传推广品牌才是第一要务,从来都没有大规模推广过。但以上所说的问题并不是不可解决的,如果真的没有任何困难及门槛,那才是最没有价值的。第一政府出面引导或主导,就像深圳的宜停车,第二在硬件识别效果及成本上有所突破。完成以上两点之后,智能停车产品才会迎来全面的爆发。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yingtaoqich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