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日本美崎荣一郎 糜玲译 中信出版集团。阅读时间2016.6.6-2017.6.24 时长7小时
买这本书的时候应该是去年年末,当时是怀着想要强烈提高自己记笔记的能力,升级自己的记笔记系统,而看到微博很多人推荐这本书,看了目录觉得还可以,就买了。看完以后,只想和自己说,别盲目跟风,别盲目跟风,下次下单前看完别人的书评要理性判断。读完这边书说实话有好几次我都读不下去。我觉得有写内容说的太琐碎,而为什么记笔记那么重要还有参加培训要思考“带回去什么”这几个问题其实都说很肤浅,都没有直击我内心。可能是因为我听萧秋水学会知识管理课程及彭小六参加培训课前会思考什么给我更大启发。所以在看这本书时,再看这本书觉得作者都写得很肤浅。
虽然这本书有很多不足,不值得花很多时间去仔细阅读和深究。但是开卷有益,还是给我带来了一点启发的。以下内容将是我对该书的概括。
全书一共分为七章,以记事笔记本、航母笔记本、日程笔记本贯穿全书。
序言
作者在开头序言里介绍记录的好处形成自己独特的经验、提供工作效率,扩大工作成果;抵抗遗忘,最后还提到做笔记是一项工作技能。
善于总结和积累的人,可以将经验化为丰富的资历。(包括痛苦的失败和工作内容)。作者还强调,你所能搜索到的都是别人的知识和经验,只有用笔记本记录下来的才是自己独特的经验,才是我们自己的。
看完序言,唤起我记忆的是,让我想起《好好学习》里,成甲详细的介绍记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记录----记录思考过程、我的假设、情绪、结果、过程、原因。从而对比出,在这序言中,作者只是简单提到记录的好处,而且他描述的好处其实没有吸引到我。同时他没有指南我们应该如何记录。
今天回顾的时候,就意识到这本书的序言这点不够好:只谈记录的好处,却不谈如何记录,从而让我联想到秋叶大叔的《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里提到他面对一本不好的书,他会如何处理:思考作者差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他只能写出这样的书,作者的思维缺陷在哪里?我应该如何避免也写出这样的书?
我的思考答案是:作者第一章工作中如何使用笔记本和第二章工作笔记本的选择方法与使用方法内容存在重复以及啰嗦。作者的文字表达没有办法引起我的共鸣和思考。
第一章工作中如何使用笔记本?
在这章节里作者主要向读者介绍,准备三个工作笔记本,并给三个笔记本赋予功能:记事笔记本---收集灵感、思路和任务管理;航母笔记本--集合所有信息;日程笔记本--管理日程安排。
对于目前的我而言,工作并没那么忙碌和复杂到需要用三个笔记本记录。也许以后自己创业可能需要使用到。目前的我使用两本笔记本,一本是记录灵感和思考过程、另一本则是如作者所说的日程笔记本--趁早手册。我认为这两本目前已经满足了我的需要。
第二章工作笔记本的选择与使用方法
在这个章节里,给我启发的最多。作者提到的选择活页笔记本,区分笔记本线条距离这些对我来说太细了,我认为我不需要花费时间去计较这些小细节上。值得我借鉴的几点是:
1.一个主题一页纸的记录原则
(其实这个可以延伸为,一个策划案一页纸原则即所有相关的一个策划案的内容或主题都应该集中写在一起而不应该分散,这样便于回顾,也为避免日后回顾需要多费心力去寻找。)
2.根据内容需要改变笔记本的书写方向。(如图)

书写不是只有一个方向的,人也是如何。书写可以改变方向。
3.标注日期便于日后查找。
这个有在做,只是没有坚持并且意识到它的重要性。现在会注意,每次书写思考、记录都会把日期标注上去。
4.用不用的笔区分记录的内容。
作者在这里解释为什么要注意做原因:通过不同的颜色留下不同的痕迹,将时间这条线索记录在笔记本身。
5.把原始资料粘贴在笔记本上。
“保存像电影票或明信片这些容易唤起记忆的纸质媒介,可以说是一种经历的储藏,最好原物保存”启发我要把拙政园的门票 粘贴在趁早手册上。
6.笔记本中的”宝物带”----收纳袋
这里给我惊喜的是作者的自制笔记本收纳袋,用来收藏名片、发票啊等。
7.便利贴的使用
作者介绍了便利贴的三种用法:1)日期便利贴--贴在书的右侧标注截止日期;2)书签便利贴--贴在书的下方便于翻到;3)检索便利贴贴在书的上方便于马上能查到。

对我有启示的其实是标注出日期。
第三章以笔记本为工具的工作方法
在这个章节,让我认同的内容主要有一下几点:
1.同一个策划案相关内容要记在同一页。(这个和第二章的第一点重复)
在这里作者提到他的工作遵守”PDCA”原则,其实我早就知道这个原则,只是我一直都没有使用。P-PLAN D-DO C-CHECK A-ADJUST。作者在这里提到提高工作效率的重点是检查和改善。其实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复盘。作者的提到做过的事情要有记录,如工作中进展不顺利,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下一次该如何改善,工作进展顺利时,成功的原因何在?老实说他这些都轻轻提到,但我却认为这些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复盘在《好好学习》里面都要提到,并且有方法可直接操作。如成甲的每周/每月回顾,问自己,对本周/月的期望与目标是什么?实际情况如何?做得好的原因是什么?做的不好的原因是什么?我当时的假设是什么?等等。这就是为什么我对比下来,认为《好好学习》此书对我价值更大的原因、
2.用不同的笔对工作流程的三个阶段区别记录。
这个值得借鉴。以后我在记录我的方案和假设的时候会注意区分,什么是我的假设,什么是实际实施阶段,以及结尾的复盘原因分析及经验教训--下一次注意事项。


3.用笔记本激发创意的方法
我觉得作者这里用到一个很好的方法是:规定一个时限(10-30分钟),写出所有的关键词 ,我能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要有限制,最后用思维盗图理清思路。
4.一边移动一边想出金点子。
利用外出时间或者通勤时间--碎片化时间思考。事前需想点子的课题及阅读相关信息。不同主题之间留一页空白页。如图

5.会议笔记本的3W原则(who \when\what)这里还提到有趣的一点是作者提供一种方法如果你不知道参加会议的人名字又想了解,可画出参加会议座位图。我觉得这个适合小型会议,大型培训和会议你压根没时间画。
6.用康奈尔笔记法做会议记录
我觉得康奈尔笔记法不局限于会议记录,可以适用用资格考试的备考和读书笔记。

第四章以笔记本为工具的时间管理法
作者所提供的方法结合我实际情况,我认为都不太适用于我。唯一点是:安排“缓冲时间”处理临时任务。PS他提到日程中3W是:时间、地点、事件。
第五章与自我投资相匹配的笔记法
1.在这个章节,我认为非常可取的内容是适用于获取资格证书的笔记法:在决定参加资格证考试前明确以下事项
1)思考为了什么而考资格证书(目的明确化);
2)想象考取之后的自我价值提升(资格证书的运用);
3)设定考取资格证书的时间并制订计划(设定期限和制订计划)。
我认为这部分内容与我woop可以结合起来。在我看来目的明确化是wish,资格证书的运用是OUTCOME,设定期限和制订计划是PLAN。而唯独缺了OBSTACLE障碍。我认为woop中四大元素缺一不可。作者的三点事项是就如我以前的传统学习方法,都没有考虑过实施过程中我们会遇到障碍,遇到障碍我们该怎么办,而且在实施过程中障碍和困难总是很难避免。我们在制定计划同时,应该充分考虑障碍,以及应对方法。
另外,在这个章节中,我认为作者的”A书评”----ACTION书评方法非常值得借鉴。
2.作者的A书评方法是:在书读完以后,马上从书本内容中筛选出“要做的事”记在记笔记本上。读书笔记等同于“行动计划”。读完这本书以后,会问自己,我该如何运用,并提取书中关键词。
启发:阅读完一本书后,提取我要应用实践的内容到趁早手册,其余记读书笔记(读完书,提取关键词,制订行动计划)
3.参加研讨会或培训时,首先要想好自己打算从中“带回什么东西回去”,并写在笔记本上。
看到这段,让我联想到了彭小六在参加行动派课程时的分享,他参加行动派课程时,会做以下工作:1)了解培训的内容、结构等,他认为参加课程的目的是解答疑惑的,所以课程的讲解内容他会提前预习;2)明确自己参加课程的学习目的,及参加课程后要带什么回去;3)参加课程前他抱着要看看别人是怎么靠这个技能赚他的钱的以及他将要如何听完课后靠这个技能赚回他的学费。我认为彭小六的这几个方法更值得我借鉴。而不是作者的这个简单的“要带什么回去”。作者还有一点值得学习:不知道自己要带什么回去的,可以问问自己对课程有什么期待。这样可以让我联想到我自己参加Susan的社群课程,对这个课程有什么期待。
4.笔记本与名片的管理方法我认为值得借鉴的是缩影。我把它迁移为把我读过的书封面缩影打印粘贴在我们笔记本上。
第六章与数字化工具结合使用的笔记法
1.我认为这章里面,作者提到的把笔记本、名片都变成电子版管理太复杂了。当然她值得我借鉴的一点是把我的正能历笔记拍照成电子版管理。(并且要注明使用的起止时间)。这是变成电子图片只是便于保存,我会尝试。只是趁早手册我便不考虑了,电子版我目前考虑的是把正能历的所思所想电子版保存便于日后正能历没有找到可以回顾。
等到正能历写完后,我会这样这样管理:变成电子图片+封面+目录(内容、使用的起止时间)
当然在这里还发现作者名片管理的方式(相遇时间和地点)和我们照片管理的方式(旅行时间和地点)基本是一致的。
第七章可用于工作笔记的文具推荐
作者推荐的荧光笔我有在用,我感兴趣的其实是日期印章和可以裁剪出波浪线的剪刀。其余的无感。
结语
发现从书的序言和后记便能窥见一点作者写书水平,另外,从《神奇手账》想到,似乎市面上写笔记方法的都是日本人,为什么?
2017.6.24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