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了一篇概率权的文章,在那一瞬间感觉自己被什么敲打了一下,引发了我很多思考,近日下下来,希望与君分享。下图是那片概率权文章的全文框架。

1 概率统治世界
文中引用了拉普拉斯的一句话,在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脑子里回忆起条件概率这些概念。但此刻,我内心是有很失落的。我是一名工科硕士毕业生,在本科的时候就学过概率论这门课程了,从当时到现在完全没有想过如何运用概率去生活,或者说在生活中完全没用应用这些知识。前段时间奇葩大会有一个学化学的博士,有想法就动手做一些东西,比如什么洗袜机啊什么的,虽然失败了,但毕竟尝试过。我内心就在反省,为什么我没有这方面的想法,最后似乎又绕到了我内心中的那个“阴影”,当时大一的时候学习51单片机,自己焊板子,因为焊锡焊错了使用吸锡器吸锡的时候不小心把导电的铜片也吸走了,最终导致数码管一直不亮,以至于以后我对硬件这一块一直望而生畏,现在想想,还是不明白当初的我为什么这么蠢,那后来就是我一直避开硬件,最终硕士也选择了机器视觉图像处理这一块。再一想,写了这么多代码,我似乎也没有让电脑帮我做什么提高效率的事情啊,就连很多重复机械的操作我还是鼠标键盘人为操作的啊。最后我决定以后学东西不要尝试去触碰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学点实在的,能应用到现实中的,不要脱离生活的知识,比如如何变成去完成那些机械重复的工作。我也希望每个人的学习的知识都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去达到那脑子里的幻想。
2选择稳定等于放弃概率权
我硕士毕业后来到了国家电网工作,当时所有人都羡慕我。但其实我还是很羡慕他们的,他们选择了上海的奋斗,而我选择了家门口的安逸。我也跟我父亲争执过,但每次都是我先退出了,因为我知道我父亲是一个传统的人,只认国企的工作,判断别人的工作好坏也只看是不是“铁饭碗”。文中引用了一个例子,两个按钮选择一个,见下图:

文中说道,拿到了100万,成不了富翁,失去了获得财务自由之路。我们每天早起晚归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获得财务自由吗,想想100万能做什么,房子全款是不够的,够首付了(在我的城市)。选择绿色按钮的都成了社会底层人群,红色按钮成为了富人阶层,每一个有idea的人去找风险投资的时候不都是一定概率获得金钱吗,如果这次失败,损失的只是时间,还可以找下一家风险投资商,但是一旦成功,就可能完成人生蜕变。富人并不比我们聪明,是因为他们善于把握概率,坚持做大概率会赢的事情。文中的这句话敲醒了我,正式因为他们一次次的做大概率会赢的事情,一次次的成功,最后才成为了富人,不管中间有多少磨难,最终都会距离“西经”越来越近。
3 大概率会赢的事情:投资、读书、创业、就业
文章主要介绍了四种大概率会赢的事情:价值投资、读书、有班底的创业和大城市就业。
虽然我们不可能像巴菲特一样,对股市把握这么完美,对每一家公司的分析这么透彻,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选择投资基金,基金风险相较于股票小一点。我是在硕士毕业有了工作的时候开始投资基金,当时的我也想进入股票市场,但是考虑到不可能有那么多精力花费在股票上,最终选择了基金,并且采用定投的方式。毕竟我还年轻,即使投资失败,也不会一无所有,抗风险能力还是有一点的,所以选择了几个激进型的股票基金,基金是一个长期的投资方式,现在我才行了还不到半年,相信两三年后,我会看到结果,如果不理想我在改变投资策略。用每个月攒下一点钱去投资,只能要抵制通货膨胀,我就不赔,这是我的投资理念。
读书,在上学的时候,读的书都是专业书,承载着专业知识,少量也会阅读一些人物传记。上学的我确实时间有限,毕竟每天写代码调试调参占用了大量的时间,或者说诱惑太多,借的书每次看一点就还回去了,从头到尾看完的书很少,很内疚的说,很多教材我都没有仔仔细细的看完一遍。但是我一直知道看书很重要,工作了以后每个月我都会买两三本书,有时间就看书。世界这么大,在我们因为各种羁绊不能亲自走出去看看的时候,我们只能通过书籍去行万里路。
最后是有班底的创业和大城市的就业。创业离我还比较遥远,但是我见过的创业者不管做的大大小小,但都比我富裕,我唯一比他们好的是有业余时间多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我临近毕业的时候也有人劝过我创业,还要带我去南京的一个创业展,我知道创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可以从各个方面锻炼自己,但是当时的我,包括现在的我都不知道创业我想做什么,除此之外我的家庭十成不会允许我去创业。再一个是大城市就业,我在上海读的硕士,在上海我捡到了很多别的城市见不到的东西,两方面我印象深刻,第一是节奏快,似乎每一个在上海生存的人在路上都是匆匆忙忙的,时间不够用用,我见过冬天早晨五点出门坐公交车换乘地铁上班的,也见过晚上十点赶地铁的,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要去争取每一分一秒。第二个就是机会多,上海确实是一个人才聚集地,只要你有能力有一技之长就不愁在上海找不到好工作,在临近毕业的时候去各大高校听宣讲会,去各个招聘会,每一次招聘公司都是满满的,不希望错失一个人才。先进技术传进中国,最先吸收的肯定是北上广三座城市,在中国北上广可以比别的城市更早的接受新技术,更强大的技术团队研究新技术,更早的转变成生产力,在促进城市发展。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北上广这些大城市会是你的第一选择。
4避开大概率危机:失业、35岁前生孩子、生病、离婚
文中列举了这四个例子。失业,不要认为“公务员”、“事业编”这些工作是铁饭碗,只有手中握有无可替代的技能或者在任何条件下都有生存下去的能力才是铁饭碗,所以学习应该贯穿我们的一生,应该不停的学习不停的进步,1.01^365 = 37.78,可见,每天只进步一小点,一年之后的积累也是很可观的。35岁生孩子这个事件文中列举了一个研究数据,说35岁之前生孩子,孩子得某种病的概率还很小,但是到35岁以后生的孩子,得这种病的概率大幅度上升。对于这点我不做任何评论,可能我还年轻,对生孩子这方面没有任何考虑。生病确实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一旦生一次大病。可能一辈子的积蓄就花光了,中国人现在抵御疾病的能力还是欠缺,我觉得生活习惯和生病之间是有某种联系的,鉴于本文只是我简单的阐述一些看完《概率权》这篇文章的一点感想,就没有去搜寻证据。我个人觉得,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中年人都应该遵循作息习惯,不要熬夜按时吃饭等等,尤其是睡眠,每天一定要充足,不要因为一时的愉悦透支未来的生命。离婚,额,感觉离我更遥远了,我还是一只单身汪!
读完这篇文章,再联系我自己的实际情况,最深入的结论有三,一是学习、读书不要停,要保持自己随时的进步,量变促进质变,二是平时尽量学一些自己生活中用得到的东西或者尝试如何将学过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三是规律作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