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样的展览也要80元,上当,不值!"
“这条裤子料子差点,还379买回来的,不值!”
.........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类似的抱怨。那么,购买的商品怎么才算值呢?
二
记得,五月份在某校在职上课。上午下课后,和几个同伴一起在该校附件垃圾街解决中饭。两位女生熟识,和A男曾一同是同事,另一男B和我都算是落单的。
初夏,天气热起来。我们几个人先是购买冷饮,冷饮店这时排队的人较多。我便提议,先两个人去找餐馆点菜吃饭,其他三人排队点冷饮。
我和A来到几家比较集中的饭店,扫了几眼店名,有东北菜,重庆菜,山东水饺等。之前大家都说饿死了,我想东北菜比较实在,就说:“就东北菜吧~!”A说:“好啊,没问题!”于是,我俩走入东北菜馆,寻了位置点菜。考虑到大家并不熟,不知味口喜好,尤其估摸着A在追求E中,在征求了A的意见后,点了菜。
大约10分钟后,其他三人也到了。下午还要上课,就催着老板娘上菜。但毕竟是小餐馆,虽然一共才七八个人,仍然跟不上用餐。上了一菜,基本都说味道一般,又上一个还是如此评说,再上一个又嫌太辣,仅有一个水煮鱼说还算过得去。两位姑凉就这样评价着,这菜也点的太.......连说好几遍,且E时不时的看着A说。A连忙辩解着说不是他点的,言下之意,啧啧。
我没沉默,先是对A说道:“刚才点菜,可是征求了你意见的,别没担当。”
对不起,咱真不熟,不替你扛。
又对两位姑凉说:“拜托,人均20多的消费,你想吃什么,这里是垃圾街,不是高级餐馆。”
“开玩笑开玩笑。”E开脱道。
不再详叙。
三
时隔多月,重提此事,仍旧想讨论的是:到底怎样才是值得?20多元的午餐,我觉得价值已经到位,菜的口味,上菜的及时性(整个店就是两个人在打理,仅有一个厨师在烧,另外一个就是老板娘兼服务员),这个样子我很理解。而两位姑娘可能根本没有考虑这些,只是直觉上要求“饭菜要美味,上菜要迅速,服务要周到”。咱暂且不讨论男女思维方式的不同,因为另外两个男生对此也并没说啥。那么,购买的物品和服务怎样才算值得?以及购买之前评估值得,还是使用物品或享受服务后评估价值?
我们一起来分析下:
1、商品是如何定价的?
虽是小餐馆,但明码标价,是不允许讨价还价的,最多是付款时抹去零头。当然,这个档次的餐馆普遍质量堪忧,甚至饭菜价值可能都不配应该提供的质量,这个“应该”就需要另外一个主题来讨论了。不是本文的关键,就不展开了。实际上,也并没有什么“应该”。
2、商品值不值得,是什么在作怪?
对客户来讲,会评估商品的价值,当商品价格高于自己心里认为的商品价值,客户不会购买;反之,则会购买。我们两位男士拿到授权,选择午餐地点,经口味等信息简单收集最终决定,共同选择了餐馆,里面仅有两个人用餐,菜价也是可以接受的。用餐后不满意,是不匹配的过高期望导致的。卖方的价格,高与低,就在那里,没有变化,是自己的心理发生了变化。
当然把服务等价值糅合进来,整体用来衡量值不值得,理论上也没问题。但不够理性,获得良好服务等价值,对于20多元的快餐是奢侈的期望,这是当下小餐馆普遍的现状,20多元只能保证温饱和一定的配菜花样。因此如此计算可以认为是拉高了这顿餐的心理价值,会更大程度上导致“不值”。
3、明白这些有何卵用?
买卖前,买方根据自己收集的信息对商品价值进行评估,比照价格,成交在于你认为值得,因此此时就是值得;消费后,你获取了关于商品的更多信息,然后比照之前的出价重新评估,无论亏了还是赚了都是你之前的选择,个人选择的价值已经融入了这个商品价值里。即你已经成为了商品价值的一部分,讨论值不值得很不理性。
那我们应该怎么才能尽量避免“不值得”呢?有两个启示:
1)买卖前,尽量高效收集尽可能多的商品信息,评估价值,比对价格,并作出相关预测,如对餐馆的用餐服务判断,对展览的质量预判等;
2)消费后,尽量理性看待。避免无谓的埋怨,说亏了,其实就是在说自己没眼光。还惹得郁闷、上火甚至发脾气,伤身啊!更加不值得。
四
说到这里,好像两位女同学在我眼里真是那啥...... 其实不是这个意思,她们大多数时间都是美丽智慧的,状况的发生可能原因是男女比例不协调,以及其中的一男正示爱一女,女性攀比、骄傲罢了,然后把我这个与主要矛盾不相关的人牵扯进来......
嘿嘿,对不住了,不侍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