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旧阁”与“层观”真的有联系!
感谢伟大的“历史真相发明者”,长期以来曲解《魏郑公谏录○太宗移旧阁》,宣传误导他人唐太宗建层观望昭陵是史官捏造,把不相干的两件事捆绑在一起,混淆视听,企图抹灭太宗对长孙皇后的深情,这促使我们仔细阅读了《太宗移旧阁》[1]一文,惊喜地发现,“移旧阁”与“层观”还真的“相干”!
魏徵为什么没有误会其他事,偏偏误会“移旧阁”是要造“望陵台”?
如果太宗从来没有过望陵的举动,魏征怎么会凭空脑补出“望陵台”?
这恰恰说明太宗之前的确有过望陵的举动,而且很可能搞得轰轰烈烈,弄得魏直言都杯弓蛇影、心有余悸了(魏徵:不是臣脑洞大,是皇帝你有前科!)。
那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还原事件的真相吧:
长孙皇后安葬昭陵后,太宗建了层观,登高望陵,怀念妻子,天真地以为魏徵我们关系好,拉着他一起看,结果被魏徵无情地拍了砖,哭哭啼啼地放弃了[2]。
皇帝不情愿,魏徵也知道皇帝不情愿,于是这件事的后续影响终于以“移旧阁”为导火索在几年后爆发[3]。“移旧阁”明发敕旨是为避湿,但大臣们还是忍不住私议皇帝的终极目的是“望陵”——北门造阁,位置高,在整个皇宫中位置靠近北边的昭陵,可与望陵两相兼顾,也难怪大家疑神疑鬼。这时,初唐第一嘴炮魏徵再次华丽跳脚,散布皇帝要造“望陵台”的谣言,但由于没有证据,反被皇帝将了一军。这正是:
昔年层观成杯弓,今朝移阁谤望陵。
不是群臣私非议,只缘君王太用情。
以上就是“望陵毁观”和“移旧阁”的经过,“移旧阁”分明是望陵毁观事件的佐证,却被某些人扭曲成史官无中生有的捏造,实在是天下之奇谈怪论也哉。
------------------我是用史料拍死你拍死你的小分------------------
以下为史料分析,不想看文言文的亲可以跳过了。
[1]
○太宗移旧阁
太宗谓侍臣曰:“我疹病,移一旧阁,伊乃谤我作望陵台,公等须为我鞫问取。”谓杨师道曰:“卿道姜行本作处,用十车铜,闻谁道。”师道奏曰:“魏徵道。”太宗问公曰:“何以生此?”公不应。太宗再三问,对曰:“道十车铜,是谏争语。臣若道姓名,某即是讪谤,必不益圣德。”太宗曰:“我有事,皆向卿道,今卿乃为在下,不向朕道,是朕尽心向卿,卿不尽心向朕也。”因令御史引出鞫问之,乃谓治书侍御史杜正伦曰:“朕于天下亦是有功,每至祠祭,虽不亲行,常心怀悚惧。魏徵于朕,非义从府臣,朕于罪人之中擢与富贵,得朕借问,遂有所隐。朕事天即能畏敬,魏徵即事,便不尽心。昔萧何有大功于汉家,祗为请上林地,汉高祖尚系械之,计魏徵勋庸,岂得与萧何为等,朕为其能谏争,遂宠遇至此,乃恃宠自骄。朕昔问房玄龄事,答云‘不知’,徵当即奏称:‘岂有人臣报主得有所隐’。朕今借问,便不尽心。遣御史推问,乃负气作如此行步,若朕儿能谏争,还作此骄慢,亦须扑杀。朕到伊上,岂有顾惜,看伊意况,似国家不得伊时即不得理。古来帝王,未有魏徵,亦得为化,在朕今日,何藉魏徵。”敕杜正伦速按问。公附奏称:“此阁初移,臣等面奉敕旨,本为避湿,所造不多。但众庶无知,或有谤议,臣初闻望陵台名,即欲内奏,仍共杨师道平章云:‘此名必是浪语,若出合名,百姓自然不惑’。师道语臣:‘有便即奏至尊,听其与说。’不愿即显姓名,非是欲私其人,故隐不道。陛下深居九重,细事不可亲见;臣作股肱耳目,非问无由得知。臣数日前见少府监官某乙,问访比来作司事务多少,云:‘更无造作,事亦不多,但北门造阁处,须钉鍱甚急,恐少,便须市’。供作司唯恐阙乏获罪,臣即语云:‘移一旧阁费用几何’?报臣云:‘虽是旧事料理,钉鍱须十车五车。’臣即向师道说:‘前日面奉进止,所造盖亦不多,役人又是丁匠,何因人有此语?’师道共臣平章。只是至尊每事存养,无所造作,人见小小事,即以为多。百姓不可家至户说,那可彰其言语。”遂释不问。太宗御百福殿,公奉谢,太宗令韦挺谓之曰:“卿罪重于千钧,朕任卿使卿,逾于管仲,自近代已来,君臣相得,未似今日。昨问卿事,遂隐不言,朕今思量深可怪恨,向若遂即不道,终不与卿相见。欲论十年任使,一朝遂失,朕意可不惜邪。赖卿出外列其姓名,朕录卿忠诚,所以不责。”公对曰:“臣本九泉下人,蒙陛下拔擢,职在枢近,已经十年,情有所守。昨日遂被闻奏,罪合万死。陛下平一海内,爱养生人,天授明德,情存至化,军国机务,皆出圣躬,臣承受不暇,有何功绩。昨日若死,今日无由奉见圣颜。”
[2]
《新唐书》魏征传》:文德皇后既葬,帝即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引徵同升,徵孰视曰:“臣眊昏,不能见。”帝指示之,徵曰:“此昭陵邪?”帝曰:“然。”徵曰:“臣以为陛下望献陵,若昭陵,臣固见之。”帝泣,为毁观。
《资治通鉴》卷194》:太宗葬文德皇后于昭陵,上念后不已,乃于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尝引魏征同登,使视之,征熟视之曰:“臣昏毛,不能见。”上指示之,征曰:“以为陛下望献陵,若昭陵,则臣故见之矣。”上泣,为之毁观。
[3]
《太宗移旧阁》(魏徵)对曰:“臣本九泉下人,蒙陛下拔擢,【职在枢近,已经十年】,情有所守。这段话很重要,尤其是魏征提到的“职在枢近,已经十年”,“枢近”[a][b]这绝不是个随随便便就能用的词,这个词向我们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枢近”是指接近皇帝的中央政权的枢要职位,也就是说起码要获得参预朝政权。但无论是魏征早先担任的谏议大夫及尚书右丞都远不具备这个的条件。贞观三年迁秘书监,开始参预朝政,成为了宰相,符合“枢近”条件,那么从这里算起,十年工龄在贞观12到13年。可是有几条史料中提到魏征“枢近”[b]时都是在担任侍中时,魏征贞观6年任代理侍中,7年任侍中,成为门下省长官,与尚书左、右仆射、中书令共为宰相正官。十年为特进,虽然魏征的要求是想做散官,但唐太宗仍授其知门下省事,朝章国典,参议得失,自徒流以下罪,详事奏闻。其禄赐及国官防合等,并同职事。其仍拥有宰相权利。所以从魏征的侍中“枢近”十年工龄贞观6算起,移旧阁的时间应该在贞观15到16年。
[a]
《册府元龟》◎宰辅部•闻望》:陆象先,睿宗初为中书侍郎。太平公主将引中书侍郎崔湜知政事,密以告之,湜固让象先,主不许之。湜曰:“象先人望,宜在枢近,若不登用,则湜亦请辞”。公主遽言於睿宗,遂命象先同平章事。
《新唐书》:陆象先......初,太平公主谋引崔湜为宰相,湜曰:“象先人望,宜干枢近,若不者,湜敢辞。”主不得已为言之,遂并知政事。
————————
太平公主想引荐中书侍郎崔湜做宰相,崔湜坚持要让给陆象先,说他受人仰望,更适合任枢近之职(宰相),公主不同意,崔湜就请求辞职,太平公主不得已向睿宗推荐,于是两人同时被授宰相。
《旧唐书》:崔损......十二年,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给事中赵宗儒同日知政事,并赐金紫。初,二相有故,旬日中外颙望名德,损比无声实,及制下之日,中外失望。
《旧唐书》:赵宗儒......十一年,迁给事中。十二年,与谏议大夫崔损同日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俱赐紫金鱼袋。十四年,罢相,为右庶子。
○罢赵宗儒平章事诏
任人之道,必在无私;审官之宜,所期适用。给事中平章事赵宗儒,早以文学,累更职任,自居枢近,颇历岁时。虽夙夜载勤,而政理犹郁,式移秩序,以叶朝经。可太子右庶子。
————————
贞元十二年十月,赵宗儒与崔损同日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知政事,赐紫金鱼袋。十四年七月赵宗儒被罢相,为太子右庶子。唐德宗在《罢赵宗儒平章事诏》中提到了罢相的原因:“......给事中平章事赵宗儒,早年文字出众,多次更换职务,自从担任枢要之职(平章事),也有超过一年时间。虽然他日夜勤劳,但处理政务迟疑不决,现在决定撤销他的职务,调整朝廷的管理秩序,改任太子右庶子。”
《册府元龟》:二月,吐蕃赞普遣其臣悉诺勃藏来贺正,贡献方物,兼以银器遗宰臣(宰相),侍中裴耀卿、中书令张九龄、礼部尚书平章事李林甫等奏曰:"臣等忝职枢近,不合辄受吐蕃饷方物,并望敕鸿胪进内。"帝不从。
[b]
《资治通鉴》:(武德九年七月)丁酉,遣谏议大夫魏徵宣慰山东,听以便宜从事。......(贞观三年)二月,戊寅(初六),任命房玄龄为尚书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尚书右丞魏徵为秘书监,参预朝政。(贞观十年六月十四日)六月,壬申,以温彦博为右仆射,太常卿杨师道为侍中。侍中魏征屡以目疾求为散官,上不得已,以征为特进,仍知门下事,朝章国典,参议得失,徒流以上罪,详事闻奏;其禄赐、吏卒并同职事。
《魏郑公谏录》○让左光禄大夫
公诣朝堂,抗表让左光禄大夫,附崔确奏称:“臣在隋朝,备经丧乱,如臣流辈,死亡略尽,臣得奉太平,又特蒙拔擢,恩泽既深,唯思报效,但臣先有眼疾,比加风疹,转加增剧。天才阴晦,数步之外,全不见人;仓卒转动,即觉心识闷乱。方今天下无事,英彦如林,无容痼疾之人久在枢近,非但不可,更加二品,仍乞解侍中之职,授臣一二品散官,不离左右,足申愚见,拾遗补阙,非敢虚饰,此实臣志愿。”太宗令崔敦礼谓之曰:“国之安危,资于辅弼,得其人则日隆日化,失其人则败不旋踵。公宽以接下,忠以奉上,朕每有乖僻,公未尝不言,社稷安危,唯公是寄。假使公全无两目,犹当舁公置于左右,朝夕谘询;况公所患非重,便欲拂衣高蹈,匪独乖于朕意,佥议以为未可。”
《册府元龟》 ●外戚部 辅政
杨师道尚桂阳公主,拜驸马都尉。贞观中,为太常卿。魏徵既辞枢近之职,太宗乃擢授师道为侍中,参预朝政,亲待甚隆,常在左右。
○许魏徵逊位手诏
留侯名相,济北之志已高。疏传人师,东都之迹弥著。后进仰其遗烈,前策以为美谈,谅可以砥节砺行,化俗宏风者也。左光禄大夫侍中郑国公魏徵,器量沈敏,轨仪详正,文思优赡,学业该通。自参赞机衡,绸缪帏幄,知无不为,心力备尽,格言弗隐,正义日闻。一德载宣,四聪斯达,实赖嘉猷,用康治道。而深执谦损,志怀冲退,词诚恳切,良用怃然,杼轴於怀,屡移气序,而固陈丹款。义在难违。今使伸其雅志,以成厥美,可特进,封如故,仍知门下事,朝章国典。参议得失,自徒流以下罪,详事奏闻。其禄赐及国官防合等,并同职事。
————————
贞观3年2月魏徵任秘书监,开始参预朝政,6年任代理侍中,7年任侍中,成为门下省长官,成为宰相正官。十年魏征上《让左光禄大夫表》,以多病不能久占侍中(枢近)恳求辞职,唐太宗没有答应,后魏征再次提出,唐太宗不得已同意其辞枢近之职,贞观十年六月十四日,杨师道代替魏征任侍中。魏徵为特进,虽为散官,但唐太宗仍授其知门下省事,朝章国典,参议得失,自徒流以下罪,详事奏闻。其禄赐及国官防合等,并同职事。其仍拥有宰相权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