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诗词大会古诗新读诗友会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作者: 古诗新读 | 来源:发表于2018-07-29 07:46 被阅读2次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赏析

    在安静的午后,凭空拂来一阵细细的风,霎时间,呆呆站在园中的女子衣带如练,裙摆飘飘。正是这一阵轻轻的微风让佳人眉头微蹙,眼神变得急切又迷茫。就算是策马而过的路人也想停下来问一问,是什么让她慌乱又略显无聊。

    其实,在茫茫人海中的找寻本就是如此,一面有心摘花,一面无心插柳,任岁月流逝,彼此寻找的人早已习惯了这样的时光。美丽的女子或许已经过去了那个在人海中寻求的阶段,却不知命运究竟要将自己置于何处,明明已经找到了,却要经历不知伊人何时归的分离,要经受着消磨自己大好时光的等待。

    晨起时,只见镜中女子蛾眉轻蹙,只觉那池中春水所泛起的波涛那般惹人心烦,就好似晨间染红唇瓣的红色花纸,揉不烂,扯不碎,再想抚平却紧紧缩成一团。但见那花纸在檀木妆匣前慢慢地展开,褶褶皱皱的样子好像终日在家中等待的自己一样,心里百味杂陈,纵然与旁人不曾多言,到底意难平。

    所幸的是,这只是春日里最寻常的一阵清风,若是如同那冬日的狂风,恐怕这一池的水也早已冰冻刺骨,到那时是否还有一番心意来怪这终日寂寂的等待?

    一个人的时光到底还是容易打发些,女子闺房之趣也常因时令改变而多彩缤纷。然,纵使外头百般景色,也到底是无那心思与志趣去考量了。这一下子等起来,心便慢慢地冷却,哪里有多余的温度再去捂热旁的事物?

    想到这里,却发觉日子终要在这风卷云舒之间熬过去,也许那一熬之后,便能见到等的人踏着石径满面笑容地归来。但见那一池水中,鸳鸯愈发得多起来,平日竟然从不觉得这水中的鸟儿有几分碍眼。常常和等待的那个人一同观看,嬉闹间满眼皆是数不尽的风情。于是女子在水榭楼台香花翠柳之间逗弄起那浮水而过的鸳鸯来,只见那鸟儿竟似懂得女子心思一般,毫不理会仍旧结伴而过了。

    女子玩得累了,却仍不尽兴,只恨这时光为何如此之慢,就算快上一点会老了几分自己的容颜,也无事罢了。思索时,这春日的杏花簌簌而落,满头满眼皆是胭脂粉与水月白的轻灵花雨。红酥手那么轻轻一伸,便收了满满一捧。开始看着美,闻着亦是清香,可在手中竟然看到的也是烦闷。于是不耐烦地随手扬尽,转眼却又见那枝头欲放的花苞。置身在这春日繁花间,女子想起自己年少的时光,那时的自己尚且懵懂不知,没有忧心也没有牵挂。怀念吗?怀念那略显空白却又毫无烦恼的青葱岁月,还是更喜欢现在这每天思念都漫上心头的少妇时期?女子轻轻扯下那枝头的花苞,反复揉搓着这小小的骨朵,那花蜜馥郁清香,沾满水葱般的柔荑。

    这一春日的时光,只做低头思索,垂目发呆状,竟然对时光的流逝浑然不觉。再抬起头时已过去了大半天的时间,回首望着来时的小路,方觉每一根围栏已都被自己倚靠了个遍。那水中不得消停的野鸭,也好像都和自己相熟了一般,在水中嬉戏。女子想看看水中的自己,再重新整理整理如花的容颜,谁料自己因为一直未曾仰起脸庞,而将头上的发髻也弄得低垂松散了许多,连同那紧紧嵌入三千青丝中的玉搔头一起斜斜得摇摇欲坠。罢罢罢,如此这般还有什么可梳妆打扮的呢,终日等待的那个人他不曾回来,自己胜过这春日的绰约风姿又有何人能够多看几眼呢?

    倘若凡事未有变化,那人生将少了多少乐趣。就是因为不知道下一个瞬间会发生什么样精彩的邂逅,而碰撞出什么样微妙的情感,生活才比故事更为精彩。忧从中来的美丽女子恍惚间担心那归人悄悄在身后出现,又怎么会喜欢自己的头发乱了的模样呢?于是伸手向脑后,欲重新挽起那一头如瀑的青丝,却忽然听闻那枝头不知何时落了几只鹊儿的叫声。忽然想起老人常说的喜鹊叫,喜事到。女子不觉微微一怔,停下了手中的动作,嘴角轻轻上扬。也许,这一次,便是他真的回来了吧!

    这样的如花美眷,这样的似水华年,这样的景致全靠一位词人的描写,说他是词人不如说他更像一个画家。在人们空白的心底总是能勾勒出一幅又一幅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画作,仿佛看词的人就身处在彼时的场景,仿佛曲径通幽处就绕出一位翩翩佳人。

    时光延续着,我们无法去揣测到底这时光背后的终极是些什么,但是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感知来将这一切很认真地记录下来。很多知道的人会觉得冯延巳不是个很好的政治家,可他是个很好的词人。或许,我们会给予他的评价是一个懂得感受生命与时光的看客。冯延巳的词句在俊朗飘逸间总是会多出那么几分婉约,却与盈盈弱弱的浮花弱柳不同,清淡而坚挺。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如是评道:“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与中·后二主词皆在《花间》范围之外,宜《花间集》中不登其只字也。”若不是看见了满目的沧桑,若不是悟尽了世间百态,又怎会执笔写下这样跨越生命宽度与长度的诗词?

    冯延巳的忧愁总是朦胧的,《点绛唇》含而不漏,或者《醉人眸》无声无响。也许这般深藏的忧愁与其几任为官又不得不卸任有关,在仕途之中走得久了,难免会有所厌倦,也难免会有所顾虑。所以冯延巳的词作从不大张旗鼓,也没有满腔仇慨,只是淡淡一写,你若喜欢便当一件爱物在手中把玩,吟哦几句,唇齿留香。你若真的是懂,那便将之当件珍宝,只需细细品鉴就好,也无须费心揣测,因为写词的本意就并未有多深。所以,冯延巳的词一直是没有大悲大喜的,淡淡地撩动着读者的心弦,或者也是为自己寻一位知己或挚友最好的方式。

    只愿求得一心人中,这一心人对于历史上的文人墨客来说,未必就是那个厮守一生的女子。也许更多的人是为了求得那个懂自己,无需多言的知己。三杯两盏淡酒下咽,你知我心,我明你意,这般的交往平日看着也许平淡如水,却情深义重。

    冯延巳的才情,使得李璟对他多生了几分信任同好感。悲春伤秋的文人,会让人心生敬意和好感。那是感受于生命的温和,那是感知于世界的平静。冯延巳的才情,让他的敌人都感到不安,觉得因着那些过人之处而被冯延巳不入眼里,踩在脚下。据《钓矶立谈》记载,冯延巳特别能言善辩,且为人诙谐幽默,这样一个人在皇帝身边,却最后未成什么奸佞之臣,也足以见得冯延巳本无作恶之心。

    李璟身为一国之君,或许早已发现这一点,但是纵然冯延巳如何淡泊明志,却终拗不过皇帝想将其留在身边。古录中记载,冯延巳的辩说纵横,如倾悬河暴雨,听之不觉膝席而屡前,使人忘寝与食。也许,心中有真实所想,胸中有宽广抱负,只因身处帝王身边,位高权重反倒无法自由地说出任何关于政事的内容,因此冯延巳的心意或许都寄托在了自己的词中,也许那不明来路的忧思便出自于此。

    冯延巳同样善工书法,《佩文斋书画谱》列举南唐十九位书法家的名字,其中就有冯延巳的名字。冯延巳本就是这样一个文人,潇洒于尘世本也可以放浪不羁。然,命运还是喜欢捉弄人,也或许,若非那些仕途官场的经历,我们也看不到那些不同的花间派、晚唐派词作了。

    冯延巳同李璟或许就是这般淡泊如水的交往。毕竟一君一臣,太多的束缚让两人无法如伯牙子期一般奏一曲高山流水。所以,李璟给冯延巳最厚重的礼物,便是自由。

    自由,并非就是去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反而更多时候是可以去不做那些不想做的任何事。对于冯延巳来说,为官,未必就是一件好事。虽然满腹经纶,虽然才高八斗,但是政治上的纷争总会让这个可以在山水间吟词作赋的人变得看不清未来。

    同样,几次免官也是李璟对于冯延巳最大的保护。究竟,冯延巳心中是否明白早已无从查证,而他同党羽一同被除,却得以保全自身,又何尝不是最大的证明?或许冯延巳心中明亮如镜,或者他政治上的无所作为也有许多迫不得已的理由,可由此而发,无奈于自己看重的挚友是一朝天子,词中隐隐透着那淡淡的忧愁也就有迹可循了。

    春风乍起,让人顿觉温暖,一心想着这结局必定美丽如画,想必女子最后如同那枝头啼叫的黄莺,多子多福。而冯延巳,却一直在自己的生活里,看着别人的故事,他自己的剧集却如同秋风一般,劲浪而清爽,吹过之后总是让人心头留下一丝淡淡的忧伤。

    山一重,水一重,冯延巳的忧愁在山水间被一点点放大。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样看似杂乱无章的几缕惆怅就这样被摆在眼前,想去做些什么,终究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忧愁,最后又好似放任其自由发展一般,随秋风一同消失在天际。

    冯延巳的惆怅,也许就如同这词作中写的心情一样,被捡起,然后放下,往复不止的纠结,直至临终,依旧自喟自叹着一生所经历的事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hqz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