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孔子的气节“标准”

孔子的气节“标准”

作者: 陈建军 | 来源:发表于2023-11-20 08:53 被阅读0次

    ——《论语》学习之《卫灵公篇》大义及首章

    【原文】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白话】卫灵公向孔子请教关于军阵的事情。孔子回答说:“俎豆礼乐方面的事情,我曾经听说过;军旅用兵方面的事情,我没有学习过啊。”第二天就离开了卫国。

    【思考之一】《卫灵公篇》到底讲什么?

    《论语》下论十篇,越读越觉得含意更深刻,寓意更丰富,旨趣更有趣,有故事有人物,生动形象,意蕴悠长。

    首先从篇名上,继《先进》之后,就是《颜渊》《子路》《原宪》三个不同阶层的孔门代表,紧接着是《卫灵公》《季氏》《阳货》三国鲁国.领.导.层(诸侯、大夫、陪臣)的代表,然后又是《微子》《子张》《尧》三个历史时期的代表。这难道是巧合?是无意为之?还是有意安排?下论的编纂主持人,应该是孔门再传弟子为主,再传弟子中以谁为主?恐怕非子思子莫属!子思子述《中庸》,作《五行》,笔法意蕴真有点高妙深远,一般人难以一下子读得懂!

    那么,《卫灵公篇》到底讲什么?如果说《泰伯篇》讲的是泰伯之德、周公之德、上古圣王之德的话,本篇就应该是诸侯之德、臣之德。也就是说给诸侯们、臣子们立个规矩、标准。

    唐文治先生《论语大义·卫灵公大义》说:“夫圣人,万世之标准也。言有道,行有道,为学有道,治心有道,处世有道,以及观人接物,洪纤巨细,莫不有道。道者,标准也。读《卫灵公》一篇,如游森林,众干毕露;如泛巨舟于海,可用以作指南。

    又曰:“全篇皆道,全篇皆标准也;万事皆道,万事皆标准也。凡学者学圣人之道,必先立一标准,勉勉焉以望之,孳孳焉以赴之,而后可以几于圣人。夫求标准者,读《论语》而已矣,读《卫灵公》篇而已矣。先儒尝谓人之初生,知有父母而已。及其少长,征逐忘返,遂与父母渐疏。终身慕父母者,虞舜一人而已。人之初学,知有《论语》而已。及其既长,博习忘返,遂与《论语》日疏。终身读《论语》者,朱子一人而已。反复此言何其亲切诚挚若此也然而学者苟浮慕焉,虽明明标准在前无益也。”

    【思考之二】孔子真的不懂军事吗?他为什么不愿意谈?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干七十余君”(《史记》语),还属与卫灵公相处时间最长。他十年在卫,五进五出,虽然曾“言卫灵公之无道”,但同时又认为卫灵公是当时的“贤君”了(《孔子家语·贤君篇》)。

    卫灵公向孔子请教军旅之事,而夫子以“军旅之事,未之学也”为由,推说自己不懂军事。夫子是否真的不懂军事吗?其实不然!史籍虽然没有孔子带兵打仗的记录,可是夫子以“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授弟子,文武皆修,这个骑马射箭应该属.军.事范畴,所以孔子对于军.事应该是理解的。

    《史记》《左传》《孔子家语》《越绝书》都记载了孔子居卫期间,齐.国攻打鲁.国,孔子挑选子贡出使齐.国,以免鲁.国之难。结果,“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史记》)。《孙子兵法》云:“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难道说孔子不懂军.事?

    另外,孔子在鲁国当过大司寇,参与过非常重要“夹谷之会”。《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公元前500年,齐鲁两国的夹谷会盟,充分展示了孔子智勇双全、文韬武略的才能。在齐强鲁弱的情况下,不但挫败了齐国的阴谋,捍卫了鲁国的利益,还让齐国退还了侵占鲁国的三块土地。

    还有,鲁哀公十一年春,齐鲁两军交战,齐军人多势众,没把鲁军放在眼里,冉求在樊迟的帮助下,创造性地改革战法,用长矛替换传统车战兵器戈,指挥左军击溃齐军,反败为胜。战后,鲁国大臣季康子问冉求:“你是天生会打仗还是跟人学的?”冉有回答说:“学之于孔子。” 从学生取得的战果中可以得到证实,孔子在军.事方面的能力也是非常卓越的。

    孔子为什么不把握好这个机会,而缄口不谈军旅之事呢?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发现,夫子对于战争的态度一向是很谨慎的。“子之所慎:齐,战,疾。”子贡曾问夫子为.政.之道,夫子给出过著名的为.政.三要素是“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军.事确实是.国.家的.大.政.之一,可是他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大.政.是百姓的安乐与足食;更根本的是百姓对.政.府.的.信任与依赖,所以民无信不立。“足兵”作为三要素之一,在“必不得已而去”时,首先就是“去兵”,可见夫子对军旅之事是很不待见的。夫子非常赞同“胜残去杀”的理念,主张消除残暴,废除刑罚杀戮。即便不得已,也要教民七年,才可勉强驱使人民“即戎”打仗,如果不教育训练百姓而让他们上战场,就是“弃之”,就是置百姓之生死于不顾而遗弃了他们。

    【思考之三】“明日遂行”,可以看孔子什么样的态度?

    孔子周游列国唯一的目标就是推行仁政,他的内心是非常坚定的。卫灵公在位时间达42年之长,且又知人善任,在当时列国中算有为之君。故孔子几次入卫,寻找行道机会,他很想帮助卫灵公恢复礼治。卫灵公待孔子也不薄,给夫子的待遇与在鲁国时一样—— “奉粟六万”,可惜他缺乏长远眼光,不愿意学习礼治,即使给孔子再好的待遇,孔子也不留恋。“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夫子周游列国绝不是一路走秀,求职做官,谋取俸禄,捞取名利,他的目标是要实践仁.政.王.道的.政.治.理想。“道不同,不相为谋”“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卫灵公与夫子的执政理念不同,夫子自知无法唤醒、改变一意孤行的卫灵公,于是第二天就毅然抛下这丰厚不菲的待遇离开了卫国。“明日遂行”,非常坚定果断,毫不拖泥带水,绝不瞻前顾后,也许有些悲怆,有些遗憾,但又是何等的刚毅洒脱,何等的超然豪迈!为后世树立了“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典范。

    唐文治先生说,夫子“不对军陈之问,在陈绝粮’,君子立气节之标准也。

    这就是圣人的行谊,这就是圣人的气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孔子的气节“标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hsm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