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网:对于出生于成长于北方某偏远小镇的小心而言,童年+少年共计长达十多年的时间,根本是谈不到“社交”二字的。镇上的总人口只有那么多,每天上下学路上看到的商贩都是一样的,在学校里看到的老师和同学面孔也是一样的,回到家里街坊邻居自然不必多说也是一样的。这样走到哪儿都是熟面孔的生活状态,显然社交的意义就会无限趋近于——你好,吃了吗?
如此一来,积年累月之后,小心对于社交这件事情,本身就没有多大的兴趣和爱好。加之性格又喜静恶闹,所以就更不喜欢往人多的地方去凑。为了适当对冲这样的心性,上学选择专业的时候,还特意选了和自己性格反差颇大的营销专业。然后事实上,毕业几年后小心虽然尝试了不少的工作,但对于营销类的岗位始终也没能提起太大的兴趣。
几经辗转后,小心最终从事了互联网和媒体相关的行业。互联网的本质是信息连接,媒体的本质是信息传播。所以兜兜转转,小心与社交之间的关系,始终都没有脱离太远。
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社交,一般是如下的场景设定:
比如两个人面对面,西装笔挺,正襟危坐,每人拿一只笔,然后保持微笑,这是社交;
或者两个人先是共进晚餐,然后一起唱歌,一起喝酒,一起大牌,这也是社交;
再比如说两个人煲电话粥,视频聊天,互发微信,互发QQ,这当然也是社交。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最先影响和改变的,就是传统的社交方式。我们曾经用着非智能手机的时候,手机内存很小,最多只能储存几百条短信。而那时QQ还没有手机版,微信更是很久之后的事情。和朋友的短信,很轻松就会聊上几十上百条。想要保存那些想要留做纪念的短信,就要删掉之前的一部分。否则,手机就会提醒你空间不足,无法接收新的短信进来。
对于人生第一部手机就是智能手机,短信基本已经只剩下作为验证码作用的新生代互联网原住民而言。他们多半无法理解,为什么曾经有一拨人,对于短信聊天如此热爱。删除短信的时候,还要一条一条去翻,再三选择删除哪条,留下哪条。
从前慢,所以信息的一往一返之间,还有片刻的等待时间。对于很多人而言,这等待短信的时间,或许是焦急的,或许是兴奋的,或许是甜蜜的,但最终还是幸福的。
所以觉得老年人广场舞LOW的人,往往忽略了时代背景。近三代的中国人,经历了中国历史上变革最快的时代。老中青三代人,生活环境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他们的社交方式,往往是定型于他们的青少年时期的。
所以老年人的广场舞社交,本质上和中年的饭局社交,青少年的游戏社交,没有什么差别。再过十几二十年后,我们同样会看到下一代更拥有更新社交方式的年轻人,一样会觉得曾经无比潮流的游戏社交方式,简直是LOW爆了。
人只要活着,每时每刻,每分每秒,不都是在社交进程中的吗?有一种说法是,人生逃离不开三件事:生、死、税收。其实,如果你说是生、死、社交,也无甚不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