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上林湖越窑遗址,必须要提到后司岙窑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建明用三个“最”来概括上林湖和后司岙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
“上林湖是唐宋时期越窑的中心窑场,也是唐、五代至北宋时期全国的窑业中心,代表了公元9-11世纪中国青瓷烧造技艺的最高成就。
后司岙窑址是上林湖越窑遗址中最核心的窑址,产品中秘色瓷比例高、质量精、种类丰富,是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瓷的最主要烧造地。”
日前,省考古所与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自2015年10月起对后司岙窑址进行的考古发掘工作已告一段落,发掘成果颇丰。且听郑建明研究员的介绍。
窑址发掘现场
后司岙窑址位于桥头镇上林湖中部的西岸边,编号为Y66,这里是上林湖越窑遗址的最核心位置。
发掘过程严格按照新版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进行。发掘面积近1100平方米。揭露包括龙窑炉、房址、贮泥池、釉料缸等在内的丰富作坊遗迹,清理了厚达4米多的废品堆积,出土包括秘色瓷在内的大量晚唐五代时期越窑青瓷精品。
官字款瓷质匣钵
秘色瓷的产品种类相当丰富,以碗、盘、钵、盏、盒等为主,亦有执壶、瓶、罐、碟、炉、盂、枕、扁壶、八棱净瓶、圆腹净瓶、盏托等,每一种器物又有多种不同的造型,如碗有花口高圈足碗、玉璧底碗、玉环底碗等,盘有花口平底盘、花口高圈足盘等。
胎质细腻纯净,完全不见普遍青瓷上的铁锈点等杂质;釉色呈天青色,施釉均匀,釉面莹润肥厚,达到了如冰似玉的效果。
秘色瓷盆
从装烧工艺上看,秘色瓷的出现与瓷质匣钵的使用密切相关。
瓷质匣钵的胎与瓷器基本一致,极细腻坚致,匣钵之间使用釉封口,以使在烧成冷却过程中形成强还原气氛。
使用瓷质匣钵装烧的秘色瓷盘
这种瓷质匣钵至少在“大中”年间前后开始出现,但普通的粗质匣钵仍旧在大量使用,此后比例不断提高,到了“中和”年间前后完全取代粗质匣钵,一直到五代中期,均完全使用高质量的细瓷质匣钵。五代晚期,匣钵的颗粒开始变粗,密封性下降。
因此,瓷质匣钵及由此带来的秘色瓷生产,当是以后司岙为代表的上林湖地区窑场的重大发明。
秘色瓷扁壶
在窑场格局上,以窑炉为中心进行布局。窑炉为依山而建的南方传统龙窑,基本为正南北向,除窑头部分淹没入上林湖水库中外,其余部分保存较好,保留了包括窑尾排烟室、多个窑门、窑炉两侧的多道挡墙等在内的较完整结构。
秘色瓷熏炉
窑炉西边是丰厚的废品堆积,是主要倾倒窑业垃圾处,废品与窑炉之间使用多道匣钵挡墙隔开。
东边主要是作坊遗址,包括两座房址、多个釉料缸、贮泥池等。它与普通窑场以窑炉为中心、两侧均堆积废品的布局有明显区别。
秘色瓷八棱净瓶
后司岙窑址出土的秘色瓷产品,与唐代法门寺地宫中以及五代吴越国钱氏家族墓中出土的秘色瓷不仅在器型、胎釉特征上十分接近,而且装烧方法亦几乎完全相同,其中八棱净瓶目前仅见于后司岙窑址中。
秘色瓷枕
因此可以确定,晚唐五代时期的绝大多数秘色瓷器当为本窑址的产品。
后司岙窑址是晚唐五代时期烧造宫廷用瓷的主要窑场,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最高制瓷水平。
瓷质匣钵层
其开创的以天青色为特征的秘色瓷产品,不仅是制瓷史上的一大飞跃,同时成了此后高等级青瓷的代名词,影响到后代包括汝窑、南宋官窑、龙泉窑、高丽青瓷等一大批名窑生产与整个社会的审美取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