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盛开的时节,暑假翩然而来。昨天看刘祥老师《暑假是个什么鬼》一文,于轻松调侃中直陈时弊,在心里暗暗惊讶。读过刘老师几本书,从文字中感觉得出刘老师是温雅高致的大儒,殊不知其针砭时弊的文章有另一番风貌。一边感叹,一边思忖:趁暑假众鬼尚未到来,赶紧读几本书吧。
逡巡在书柜边,第一眼就看见了《中学语文经典文本解读》。这是我常常翻阅的书,休闲小憩的时候,它是一本开阔视野、增广见闻的文学书;思虑阻塞的时候,它是一本启慧添智、指导方法的专业书。有几次,我用朗诵的方式把蔺相如、李白、杜甫的相关内容读给上初中的儿子听。
教材中那些经典篇目,常常让作为教者的我畏难:要想教出新意,教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一望而知,其实一无所知的东西来,实在不容易。我们与经典之间,隔着的,不仅仅是时空,还有惯性思维、权威解读、教参见解、已有经验等等。要跨过这些阻碍,看到经典更深邃更本真的美,刘祥老师告诉我们:从人的视角去阅读。
再次翻阅这本书,依然感觉受益颇多。那些烂熟于心的课文,经刘老师一番解读,恍然呈现出崭新丰美的另一番景象。《曹刿论战》一文中的省略笔法,是课堂中也很关注教学点。但是,常常停留在“突出论战这一中心,凸显人物形象”的层次。刘祥老师却通过这些省略,读出了左丘明隐藏在作品背后的情感倾向和价值诉求。“公将战”轻省一笔,把一场紧张激烈、唇枪舌战的朝堂纷乱消弭在历史风烟中,而让读者对鲁庄公莽撞轻率的形象先入为主。从“请见”到“乃入见”,从三问三答到长勺之战的胜利,中间省略了太多应有的细节和过程。于是,“一种纯净得近乎透明的政治体制,便以极端理想化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在此体制中,君民之间似乎全然没有森严的等级,朝堂的大门似乎永远为有志之士敞开。一切胸怀壮志的才俊,可以像逛菜市场一样自由出入于宫廷”“国君总是那样的虚怀若谷,从善如流;志士总是那般的犀利睿智,才华横溢。”作为史官的左丘明用高超的省略艺术,营造了心目中“美政”的图景,让后世统治者能够因为他的作品成为敞开胸襟接纳天下贤士的明君。而作为阅读者的我们,要学会在文字的罅隙里填补空白,捕捉意义,读出语言深处的风景。
对于《木兰诗》的主题意义,刘老师呈现了教参的定位和其他两位老师的个性化解读,否定了“谁说女子不如男”和“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观点,然后结合诗作形成及流传过程中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社会伦理规范、受众心理等诸多因素,刘老师断定《木兰诗》确立的主题意义是对传统孝道的颂扬,对“女德”的赞美。攻城拔地,立下赫赫战功是木兰以男儿形象完成的壮举,而一旦硝烟散尽,木兰首先需要的是“回归”女儿身。“木兰不用尚书郎”不是淡泊名利、不贪慕富贵的人品高格,而是要返回女儿的天性和天职。读到这一篇解读的时候,想起王君老师《木兰诗》一课的课堂教学。两位老师的相同之处是都把木兰作为“人”作为“女人”来解读,而不用“爱国”“勇于献身”“向往和平”等高调调来扭曲人物和作品的意义。在刘老师解读的基础上,王君老师认为木兰回归“女性”身份这一行动是欣然怡然的,木兰不仅仅是国家的壮士,她还是孝顺的女儿、慈祥的姐姐、贤惠的妹妹、可爱的小伙伴,是一个很特别的女子。她活出了明媚的“自我”,温暖了身边所有人。两相比较,我觉得刘祥老师更多是站在作者意义和作品意义的角度看文本内涵,而王君老师是从读者意义、教材意义来开掘文本价值。读名师的文本解读,观名师的课堂教学,犹如踏上一座桥梁,让我们向着语文更青处漫溯。
《逍遥游》中的“无所待”,蔺相如的“完璧归赵”,诸葛亮的执政困境,《将进酒》中的“万古愁……”诸如此类的解读让我脑洞大开。我最喜欢的是《给夸张作一个注解》《言行不是哈哈镜》和《睁开第三只眼》,切入点精准,解析鞭辟入里,每每捧读,受益匪浅。《给夸张一个注解》通过赏读《阿房宫赋》中的三个夸张句,就把作者的创作倾向和文本的作者意义诠释的透彻明白。“蜀山兀”在夸张中凸显纷奢,“雷霆乍惊,宫车过也”在夸张中揭示人性,“戍卒叫,函谷举”在夸张中警醒世人。《言行不是哈哈镜》通过对《林黛玉进贾府》中“哭”的对比、读书的对比、房间内外陈设的对比,人物称谓的对比等细节对比的解读,挖掘出文本的教学价值点,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精巧厚重的操作抓手。《睁开第三只眼》对《雷雨》中周朴园这一形象的几种误读进行纠偏。刘祥老师将周朴园放在三十多年的岁月中进行全方位的认知,看到了他年轻时的朝气、热情、进步,三十年间被社会风云扭曲得冷酷、凶残。这样的变化原因显然在于社会的病变。这个解读极大地冲击了我的原有认知。小角度,大视野,聚焦一点,深挖内蕴,这不仅是解读文章的好方法,也是课堂教学和为人治学的最佳路径。
我赞叹刘老师见解的独特、文笔的细腻,更钦佩其严密辩证的推理和严谨精深的论述。每一篇解读文字都充盈着思辨的力量。《那一口两千七百年的黑锅》为《诗经·卫风·氓》的男主人公辩护。刘老师先呈现了这起“家庭纠纷案件”的始末,和被告缺席的状况,接着推测导致这样悲剧的原因可能是“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然后联系《诗经》中其他爱情诗歌为佐证,从另外角度推断氓和女主人公当初的情感是纯净透明热烈的,“此情可待成追忆”,而不是某些论述中所说的“氓当初对女主情感虚假,氓与女主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夫权压榨”,再进一步论述把《氓》视为弃妇诗有不得当之处。经过这样一番严丝合缝的论辩之后,刘老师没有忘记《氓》作为教学文本的价值所在,给出了具体贴切的教学建议。
每一次阅读都有新的收获,而这一次阅读,我更多关注的是刘老师这样严密的推理和严谨的论述。细读品悟间,觉得自己的思维也跟着阔开了。在《两种景色,两个世界》一文中,刘老师剖析了《岳阳楼记》中景物描写的隐喻意义。他认为,第三段和第四段不宜只当做纯粹的景物描写,联系范仲淹被贬邓州的身世遭遇、变法失败的背景,“连月不开”的是阴郁的心灵,“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是反对派们各种污蔑、反对与谩骂,“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是宋仁宗丧失的改革热情和正确方针,“薄暮冥冥”则象征着当时的黑暗局面。第三段是现实生活的影射,而第四段则是范仲淹内心理想的政治蓝图。“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象征了君明臣贤、上下同心、国泰民安的政治环境,“沙鸥翔集”四句描绘的是自在美好的社会生活图景,“长烟一空”四句是范仲淹期待的君臣、君民之间的关系。对于这样的解读,我是有些疑虑的。在我看来,三四段是范仲淹在面对滕子京寄来的《洞庭秋晚图》时产生的丰富联想,属于虚写,没有确切的实指。这两段仅仅是个铺垫,第五段才是最剖肝沥胆的抒写。当然,我的感觉或许还没能摆脱固有的经验,但这样的且读且思,却是很享受的一种状态。也许,再面对经典名篇,我也能把从刘祥老师这里学到的方法和勇气作为底气,不唯权威,用“心”的温度,从“人”的视角,触摸经典的内在情感,感悟经典的隐藏意义。
芳芳老师说,在刘祥老师笔下,人类文明的灵魂瞬间归回,一个又一个神秘丰富的世界訇然中开,一段曲折美妙的旅程由此开启。刘祥老师从人的视角探究经典文本的阅读价值,呈现给我们的是语文博雅深邃的美景。流连徘徊在这美景中,怡情悦性,欣然前行,不知不觉就走上一座通往美好课堂的桥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