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即墨古城
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去即墨古城了,大约2017年以来几乎每年都去,年年还都是盛夏时节去。印象中古城内树很少,虽然城不大,暑天也走得汗流浃背。有一年带儿子和甥女去玩,街上有专画肖像画的,给甥女画了一幅,要价50元,比起画的前一个女孩的维妙维肖,给甥女画得不大像,儿子不知为什么还闹别扭,气嘟嘟地一个人在太阳下暴晒,那次给我印象很深。无树,热,荫凉处少,不太友好。
这次陪老母亲去的,车停在镜镕路东门那边,虽已进入夏天,天气却很凉爽。进大门时友善的保安热情地邀请,一边叮咛嘱咐老人家小心台阶,先博得我心中一个大大的赞。小小一个举动暖了异乡人的心。母亲是走不多远就要坐下歇息的,到了KFC肯德基门前,两棵大树已经树荫片片,又增加上两个偌大的阳伞,放上几把扶手椅,我们坐着休息,看人来人往。此时天高云淡,微风阵阵,体感舒适,游人稀少,KFC里面没有放吵人的音乐,街道上也没有外放噪音。既无浓郁商业气氛嘈杂凌乱败人胃口,又有闲适游人来去自在端庄俨然,加上若有若无的景区古筝琵琶民乐叮叮咚咚,我和母亲都感觉很好。
又去县衙门口坐了坐,多是附近居民,老人、孩子在此闲聊玩耍,树比几年前多了,休息的坐椅也多了,仍是没有震耳的音乐,熟识的人们说话也轻声细语,待游客友善礼貌,显示出即墨人良好的素养,要不以前听即墨同事说即墨地方有文化呢,果然是有文化底蕴,市民也大都温良恭让。
据说除了县衙这个地址台基以外,地面建筑全是复建的。随手在抖音上发了几幅图片,我的抖音几乎不大登录,也没几个人知道。却没想到家在即墨的同事电话立即打过来,说在抖音上看到我了,坚邀一起吃饭,哈哈,我连忙拒绝了。
先生的无人机飞完,我们又去看了看新修的塔,给我们拍了一张笑的灿烂的合影,就打道回府,去吃古庙烤羊。烤羊自然仍是美味(和韩定食、素餐、金明玉这几项美食都是我们的宝藏),母亲对那新烙的发面饼倒是赞不绝口,多用了一块。
看上去古朴的教堂,几年前去的时候还是大理石外立面。 新建的文峰塔,腰疼的母亲努力挺直腰,原本169的身高筋缩为不到1602.烟台所城里
烟台之行也很令人惊喜,3月底春寒料峭,一共周末两天,先去蓬莱阁,晚上赶到烟台,次日上午逛烟台山,那些100多年前的开埠老建筑令人叹服,山下一条街趣味盎然,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最美书店--“钟书阁”,光怪陆离,烟台的这个钟书阁尤其好,上下四五层楼,每层各有特色。相比我的家乡淄博齐盛湖公园里的钟书阁,我特意跑去看的,规模差了不是一点半点。
我们参观完烟台博物馆,看了颜真卿那幅著名的《裴将军碑》,以我对颜字的了解,以前居然对此碑一无所知,真是荒废了书法许久了!原来《裴将军碑》历经传世,后来被村人砌在猪圈上,一共3块石刻,其中2块是正反面都有刻字,1块只有一面有字,是以共5个面拓在一起。
局部。全部展开要6米。大君制六合,猛将清九垓。战马若龙虎,腾凌何壮哉。将军临八荒,烜赫耀英材。
剑舞若游电,随风萦且回。登高望天山,白云正崔巍。入阵破骄虏,威名雄震雷。
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匈奴不敢敌,相呼归去来。功成报天子,可以画麟台。
清人王澍《虚舟题跋》中称:“此帖书兼楷、行、草;若篆若籀,雄绝一世,余题为鲁公第一奇迹,不虚也。”
在一幅作品中三种字体都有,也真是罕见。
参观完博物馆,我们正要往回赶,瞥见了一片古城---所城里,原来烟台所城里有600多年历史,保存了大量清代、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宅建筑。明代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为防卫海上倭寇下令增设奇山守御千户所,所建城池俗称所城。听烟台山上白发苍苍的退休志愿者导游讲,保留下来的一半卫所,后来经过维修改建,重新对外开放。
烟台偏隅一角,极少来到,所城里更是从未听说。眼下一见,惊为天人,与繁华烟台市区一路之隔,一边高楼大厦,现代洋派;一边古色古香,恢复300年前清人生活日常。而且建设运营的好,商业气氛和民居日常结合,既不是门可罗雀、游人零丁,又不是车喧马叫、闹闹哄哄,安静祥和,店铺林立。游客走走逛逛,累了就往四合院里一坐,大部分的四合院都改建成了规模适当、干净有特色的饭店,院子特别小,我们吃的是一种小火锅,价格虽不便宜,胜在环境独特,饭菜味道也不错。由于赶时间,我们惊鸿一瞥,没有逛完,就赶回青岛了。
3.周村大街
生于斯长于斯,周村大街对我来说,不仅是故乡,更是满载着亲朋好友感情的寄情之地。我的小姑,去世以前就长居在大街上歪脖子槐树里面一个小胡同里。小姑年轻时很泼辣厉害,对我们这几个侄女却一向很好,尤其是当她们住在博山时,我们几个每逢暑假就长月的住在她家消暑。后来她年纪大了,回到家乡周村居住,先在老家屋里住了几年,后来在大街买了处带院子的小房子,父亲经常去帮着修这修那的,我也去看望过她多次。
每逢去大街,也总是左瞅右看的,那时还不收门票;后来发展成了周村古商城,有一阵收门票,一说去亲戚家,门人立即挥挥手让进去;好象连带着许多年,对外地人都是收门票的,这几年才真正不收费了。
小的时候元宵节去大街看灯看扮玩,那种绚烂辉煌,摩肩接踵,呼儿唤女,人山人海,热闹的如同煮沸了的一锅汤,好象再也没见到过。周村的“抬芯子”是当地一绝,选几名五六岁的男童女童,穿上古装妆扮起来,置孩童于几十米的高架子之上,几人抬着走,有些还有些造型出来,若扮许仙和白娘娘,在许仙的扇子上绑上白娘娘,看起来白娘娘的一条腿还飘在空中,金鸡独立。我们孩子仰头看着,光那高架子造型的惊险就够我们张口结舌的了,何况寒冬腊月,几十米高的芯子上孩子还穿着单衣,寒风中小脸儿冻得通红,偶尔还要甩一甩长袖,或者踢一下腿。我的小姨家所在的村,每年都遴选出几个上芯子的孩子,听说高居一天的所获不菲。
逛周村大街,须空腹去逛。尤其这几年古商城建设后,因为大街内各种的小胡同里一直有市民居住着,是活生生的大街众生相,吃喝用度,都在街上。以前没开发时,卖烤地瓜的、卖炒栗子的、各种的当地小吃非常多,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众。现在开发好了,更是花样繁多。这已经有五六年没去过大街了。当年只有一家现烤的“周村烧饼”,是在烧饼博物馆里现场制作,现场烤制的新出炉的热烧饼,另有一些如水煎包、周村煮锅等店铺。这几年应该是更多了吧。
相比即墨古城、烟台所城里,周村大街更有逛头,土特产、美食、博物馆、民居、当铺、邮局、布店、绸缎店、茶叶店、古玩、文艺范的杂货铺等,作为丝绸之乡、旱码头,周村的商业气氛一直很浓郁,商人的精明,加上淄博人天性的善良热情,游人宾至如归,想必玩的很开心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