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认为环境决定了内心状态。
有人说内心状态能决定所处环境。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遇到什么样的朋友,从而不断改变自己的环境。
这两种说法看似都有道理,那到底是环境改变内心,还是内心改变环境呢?
一、环境改变内心
1、心理学认为人的性格是在童年的时候形成的。童年的成长经历,是性格形成的主要因素。
受到爱就会输出爱,受到伤害就会输出伤害。
有的家庭环境比较好,家庭气氛比较放松,愉快,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一般性格都很乐观开朗。因为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学习的都是这样的沟通方式。也因为这样的性格。生活中一般也比较顺利。更强化了这种乐观开朗的性格。形成的是一种正向的循环。
有的家庭气氛比较紧张。家长经常有负面情绪,或者经常闹矛盾。经常说自己家不如别人家,从小就给孩子的内心中一遍遍的植入自卑感,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孩子。一般就不会太乐观开朗。因为从小吸收了太多的负面情绪。没有一个好的气氛,自然也就没有形成好的心态,没有学会比较轻松愉快的沟通方式。自然就比较孤僻。
本来应该遵从内心的真实想法去形成自己的人格。却因为家长各种过多的要求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在一个不该成熟的年龄。却表现出了各种不正常的“成熟懂事”,而内心深处却是深深的无奈和无力感。
过早的听话懂事的代价,就是顺从别人,失去自我,失去主见。而如果没有主见,基本不会有自信。因为根本没有自我。这也是所谓的童年创伤。心理创伤一般是在童年的人际关系中形成的。自然也要在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中疗愈。
自信就是一个人内心的活力足够滋养自己。
热情比自信更高一级。就是一个人内心的活力除了滋养自己外还有剩余。可以流淌出来滋养别人。
以上说明。在童年成长时期。环境对内心的影响力巨大。
2《管子·牧民》中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温饱是一个人的最基础需求。这种需求如果没有解决,心中一般不会有别的需求。
以上说明在基础需求没有满足时,环境对内心的影响力占主导作用。
3孟母三迁
孟子小的时候。家住的地方离墓地比较近。孟子就学会了一些祭拜之类的事情。玩起了办丧事之类的游戏。
孟子的母亲就说这个地方不太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就把家搬到了卖东西的集市旁。孟子于是就学会了商人叫卖和屠杀的一些事情。
孟子的母亲又说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决住。又把家搬到了学宫旁边。孟子学会了鞠躬行礼以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适合孩子住的地方。孟子后来学成六艺成为大儒。
以上同样说明。在童年时候。外部环境对内心的影响很大。
二、内心改变环境
1、心理成长
我们在童年时,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童年创伤。这些创伤在你遇到一些特定事件的时候就会被激发出来,引起你的负面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有的时候被错误的处理了。导致这个伤痕永远无法修复。其中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情绪的伪装。有了负面情绪之后没有很好的接纳这个情绪,把它强行伪装成了正向情绪,这会导致你与内在心理的中心失去连接,引起分裂。把创伤封闭了起来。
正确的做法是。当某个创伤被激发出来引起负面情绪时。不要排斥。你“知道”自己有了负面情绪。这个“知道”很关键。这个“知道”,就是觉察力。
你只需要用“觉察力”去,一直“看”着这个情绪。这时你就与这个负面情绪拉开了一定的距离。慢慢的你感觉到这个情绪可以承受。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东西。负面情绪也是一样。等它出现时只要你不去压抑它,也不去排斥它。只是静静的用觉察力“看”着它,渐渐的情绪会融化消失。这个伤痕下一次引起的负面情绪,会越来越小,这样做的次数多了慢慢的这个伤痕就会被修复。
而你的心灵就得到了一次成长。
2、相由心生
相由心生的第一个解释的相是长相和言行举止。
《丹溪心法》中说“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 ,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想要知道内部的变化(本质)。就要详细的对外面的现象进行望闻问切。因为内部有什么样的本质。就会在外部表现出什么样的现象。
同样的人的内在气质和思想境界,会在外在言行举止中表现出来。
有的人慈眉善目。
有的人面目狰狞。
有的人热情似火。
有的人冷若冰霜。
。。。。。。
相由心生的第二个解释,相的意思是世间万相。
也就是世间各种各样的事物。你对世间万事万物的感受,是由你的精神状态和心境决定的。
就比如一个人看到一朵花,觉得这朵花色彩艳丽,气味芬芳。让人心旷神怡,诗意盎然。
而另一个人看到这朵同样的花,却想到美好的事物总是那么的短暂。花朵终会枯萎,花开花落。黯然神伤。
有人讨厌下雨天阴沉沉的感觉,有人却喜欢在下雨天安静的听滴滴嗒嗒的雨声。风唦唦吹过,雨轻轻滴落。
下面有个有意思的哲学问题。
什么是美?美的本质是什么?如果花朵是美,为什么有的人觉得它不美?如果雨天是不美。为什么有的人觉得雨天也很美?
美是“欣赏的心”
你戴着什么颜色的眼镜去看世界,世界就是什么颜色。
3“吸引力法则”的理论。
吸引力法则认为,
当你把思想集中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你吸引而来。因为宇宙万物,都有各自的振动频率,当你把思想专注在某个领域时,你跟这一领域的振动频率是相同的。所以你生活中就会遇到相同震动频率的人、事、物。
《易经》乾卦的《文言传》里面有句话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
相同的声音会产生共鸣,相同的气味会相互融合。有相同的目标志向和兴趣爱好的人,自然就很容易组成一个团体。
说的道理跟吸引力法则很类似。
综上所述。因为人不能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所以总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但我们却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自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一部分的环境。
正如马基亚维利在《君主论》中。对命运是否可以改变的论述。
命运是我们半个行动的主宰,但是它留下其余一半或者几乎一半归我们支配。
命运就像是一条河流。河流有时会泛滥。当它泛滥的时候拔树毁屋,势不可挡。让我们感觉到非常无力,毫无能力抗拒它。当我们的力量没有作好准备抵抗命运的时候,命运就显出它的威力,它知道哪里还没有修筑水渠或堤坝用来控制它,它就在那里作威作福。
但是我们却可以在天气好的时候,河流还没有泛滥的时候筑好堤坝和水渠来防备。等将来水涨的时候顺河道宣泄,水势不致毫无控制而泛滥成灾。
你所处的环境和你的所作所为影响着你的眼界,你的眼界又影响着你的选择。你的选择改变着你所处的环境。
我们小的时候总是喜欢区分好人和坏人。黑和白。这种简单的二元对立论。在我们小的时候对认识世界确实有很多的帮助但却并不能解释这个复杂的世界。
好的事情从另一个方面看有可能是坏的,坏的事情从另一个方面看有可能是好的。
比如过度的礼貌是拒人于千里之外。
比如有很多问题理性不能解决。因为人是一种感性的情绪动物。
世界就是如此矛盾。因为世界是一个的庞大系统,这个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相反的观点,融会贯通了之后可以都是有道理的。
愿我们都能被世界温柔的对待。
穿越生命中的沙漠。
撕开一层层的迷惑。
跳出限制你的漩涡。
找到真正的自我。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东风徐来原创。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东风徐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