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合肥国庆游(4):包公祠,百姓把他高高举过头顶

合肥国庆游(4):包公祠,百姓把他高高举过头顶

作者: _金樽对月_ | 来源:发表于2019-10-08 18:05 被阅读0次

    在包河的水面中间有一狭长小岛,被称为香花墩,据说是包公青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岛上绿树成荫,花木斗艳,一座白墙青瓦、纯朴典雅的古式建筑呈现眼前,这就是包孝肃公祠。

    “包孝肃公祠”,是祭祀包拯的专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以评价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据《庐州府志》记载,包公祠最初叫包公书院,是明朝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的庐州知府宋鉴将这里原来的一座小庙拆除后改建而成。1539年,御史杨瞻把“包公书院”易名为“包公祠”。太平天国时期,包公祠毁于战火。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李鸿章筹白银2800两加以重建,规模依旧,又增添了东西两院。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祠堂建筑是清代光绪年间由李鸿章筹银重建的。

    包公祠正殿(又称享堂)正中端坐一座巨大的包公塑像。塑像高约八尺,一手执笏,一手握笔,古铜色的脸庞上,浓眉长髯,神情端庄严肃。这座塑像为后来重塑,原来的塑像白面长须,手捧朝笏,威严之中又有慈祥之态,比较准确地再现包公的本来面貌,可惜毁于“文革”之中。包公塑像的上方高悬着五方横匾,正中匾额上的“色正芒寒”四个大字,为李鸿章之兄李瀚章所题。

    包拯塑像的两边分别是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大护卫的站立塑像。

    右匾上“庐阳正气”四字,为光绪年间左锡旋所题。

    左匾上“节亮风清”四字,为清乾隆年间庐州知府肖登山所题。

    正殿的东西两厢是陈列室。东厢陈列有《包拯生平简介》、嘉庆八年版的《合肥县傅郭城图》、《香花墩图》、《宋史》和记载包拯事迹的地志书、《包公办案图》,以及包公当年在贵池手书“齐山”的摩崖石刻拓片等。西厢陈列有包氏宗谱,从宗谱中可以看出自包拯上溯35代,后续37代,共经历了2800多年。其中陈列的《故宫南薰殿藏包公画像》为复制品。包拯生前好友吴奎撰写的《包拯墓志铭》也陈列在此,但因受战乱,碑碎为五块,有三分之一的字迹模糊不清。另外还有出土的包氏族人的木俑、青瓷香熏、影青瓷碗、砚台等文物。

    走出正殿东行不远是一座六角攒尖亭,这就是祠内著名的廉泉亭。亭内有一口名为廉泉的古井。据传廉泉井为包公生前所挖,亭子是后来明朝人在修建包公祠时加盖的,并称井为“廉泉”,亭为“廉泉亭”。由于包公一生清正廉明,后人敬仰包公,故赋予了此井许多神秘的传说。传说廉泉井水清官好人喝了无事,而赃官、不肖子孙喝了都会头痛、闹肚子。李鸿章的侄孙李国蘅曾写了一篇《香花墩井亭记》,里面提到:“闻昔有太守来谒祠,启开汲饮,忽头痛,复堙如故。是说也,余窃疑。命从人开井汲泉,煮茗自饮,味寒而香烈,饮毕无异,目而笑谓诸曰:井为廉泉,不廉者饮此头痛欤!”

    廉泉的井沿上,布满一条条深深的凹痕,这是井绳长期磨擦所致。

    包公故事蜡像馆也是游人了解包公和参观游览的好去处。

    栩栩如生的蜡像,表现了几组为世人熟知的包公故事。

    回瀾轩,里面设有“包拯历史文化长廊”,介绍了包公的家世和对后世的影响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合肥国庆游(4):包公祠,百姓把他高高举过头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ici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