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柴书院&简书写作营
杨绛在《我们仨》第二部里以梦的形式再现了自己与丈夫钱钟书,与女儿钱瑗在古驿道上相聚又相散的情节,以及离情背后的思念。
有这样一段在梦里相见后又相送的描写:
我曾经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就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
01
万里长梦的内容是这样的:
钱钟书被陌生的车接到古驿道,钱瑗陪着妈妈一同去古驿道看望爸爸。每次阿圆和妈妈从客栈出发徒步到古驿道的船上与爸爸相聚。
后来,阿圆要工作,再后来阿圆生病骨结核病复发住院,阿圆所有的情况都是妈妈穿越梦里的梦里看到的。
钱钟书让女儿回自己家里去。阿圆来和妈妈告别,到自己的家里去了,从此永远地离开了她们。
钱钟书疲倦无力,每天躺在小船上,有时候又发着烧,懒洋洋地不想说话。一年又一年杨绛穿梭在古驿道上,每天陪伴丈夫到太阳落山。
每天分别的时候都要说一句:明天见。
……
有一天杨绛不记得自己前一天是否说了“明天见",钟书的小船变成了一小点不见了,而自己变成了一片黄叶,随着旋风卷入现实,回到了三里河自己的家里。梦醒了,一路离情。
即便是在梦里,杨绛和钱钟书还是以最舒坦的方式相处,没有激情澎湃,没有轰轰烈烈。哪怕是不说话,静静地靠在床头相互偎依,心里也是默契和舒适的。
02
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每个家庭里的妻子、丈夫、儿女都是过尽千帆以后的相遇,都是不平常的。
哪怕开始的相遇注定要目送离去,这过程里的相处,是任何感情都替代不了的,因为这种相处是自然的流露,是发自内心的关怀,没有伪装,没有做作,是最真的舒坦。
余华笔下的福贵,一个老人极尽全力地一遍一遍地回忆着自己的家人,妻子儿女们,诉说着发生到他们身上的每一件事情。
他能够看到自己过去的模样,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
福贵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一次次地重度此生了。
一次次回忆就是一次次和家人团聚,清晰地记得妻子家珍把他从赌场往回叫的时候的情景,家珍是个好女人,跪下求他回去,即便挨了打也不抱怨,家珍爱福贵,可以接纳他动粗,家珍给予福贵的还有更多。
家珍在儿子有庆半岁后从娘家回来了,没有抛弃这个穷困潦倒的家,回来后就成了福贵的帮手。福贵心疼自己的女人,让家珍去田埂上歇会儿,家珍高兴说不累。
福贵娘生病了,家珍把积攒的2块银元给了福贵,给他换上干净衣服,新草鞋,让福贵去城里找郎中。
家珍让福贵后半生一遍遍重温,是家珍带给福贵的是相处是一份温馨和舒适,让福贵永生难忘。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把一同生活的岁月当作回忆寻找当初的一份舒坦。
03
有这样一个现象,夫妻俩吵完架,或者父母破口大骂完孩子后会后悔无比。可是,当脾气再次来临的时候依然还是蓬勃而出。
今年过年那天上午,我听到隔壁邻居的孩子大声地哭喊,孩子一边哭一边说:“爸爸你给妈妈说对不起就好了”。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差点也跟着掉下来眼里,特别心疼这个孩子。
再细听,他的爸爸声嘶力竭地说:“找你妈说去……”。然后又听到这个男人冲着自己的妻子喊:"走,赶紧走,滚……”。
整个楼层里都充斥着这家人大声叫嚷的回音。
最后门哐当一声关上了。
不知道最后是用武力解决了问题还是以柔克刚,用温情解决了问题。
人生短短的几十年,为什么要把最火爆的一面带给最亲近的家人呢。一家人能在一个家里相聚,说明彼此之间会给予更多的不寻常,所以用最舒适的方式和家人相处吧。
不要等到一生快走完了,后悔当初用刻薄,尖锐的方式对待家人,让舒坦成为家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不要期待有来生,也不要说等来生怎么怎么样,不要让回忆成为不可触碰的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