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知道并做到。
知和行之间有一个巨大的鸿沟。有一个概念就叫知行鸿沟。
知与行之间是超越智商的,从知到行有三个因素,分别是:情绪,技术,自省。
比如,我在短视频上看到了一道菜,看起来特别好吃,首先我产生了情绪,我想给家人做一顿美餐。
其间,涉及到一些技术方面的细节,要准备哪些食材,要放多少调料?
第三就是自省。我要做吗?做这件事情有多重要?
三个因素决定了我最终能否成功作出来。
“福格模型”总结出了一个公式,来让行为改变——
行为=动机+能力+触发
在动机中,你的个人体验感越深,动机就越强;
那能力,怎么样展现呢?有个方法,就是你可以写下来,加深你的记忆,写得越具体,越有表现力,越有可能实践。
触发器是在动机和能力同时存在时才有用。有体验的你才会行动。
我最喜欢的一个句式,就是当……我就……
比如说,当看到书上有一个好的方法论,我可以先记下来,然后再仔细思考用于实践。
这里的行动指引,可以是:
插件式——遇到了急用;
习惯式——每天积累一点点,日久成习惯;
项目式——腾出重要时间,专心做;
清单式——由很多插件组成
很多人都会说,“为什么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
很简单,因为那些道理,他们一条也没有照做,没有知行合一。
但凡能做到一条,都能过好一生。
知道很多大道理,却做不到,书读得太多,践行得太少。
所有你做不到的事情,不是因为你知道得太多,而是因为你知道的不够多——
你没能从心智模式、思维习惯、适用情境等各个方面真正深入透彻地理解一件事情。
你没有理解到极致的事情,怎么可能做得到呢?
知到极处便是行,行到极处便是知。
在研究儒家学术上躬身入局的华杉老师,他介绍自己,除了是华与华营销咨询公司的创始人,更重要的一个是“儒家思想的实战派”,包括对华与华的经营和管理,那也只是他践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场域。他说,学习不是为了晓得一些说法,而是一种行动反射,最终培养成一种修养和习惯,这才是学习的目的。
我们认识一下这个“习”字,在繁体字里是上面一个羽毛的羽,下面一个白,《说文解字》解释说叫“鸟数飞也”。
就像那小鸟练习飞行一样,练啊练啊,最后飞起来了!它成功了!
这么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你就赢了!
这里是袋鼠亲亲读写营,让我们一起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用爱陪伴,用心阅读,善思会写更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