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怨女
作者:张爱玲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出版
这本书说的是一个小户人家的姑娘出嫁到一个没落中的大户人家,嫁给那家有病又瞎眼的二儿子,在婆婆、妯娌、仆人、情人、儿子、儿媳和家长里短之中,在鸦片烟里,过完一生的故事
整篇故事的基调特别压抑,没有人是有亮色的,没有人是真心快乐的,没有人不是罪人,可是也没有人不是受害者。对于老上海的规矩、排场、丝丝入扣的心理分析和边边角角的珠翠败絮,都是描写得入木三分
那些人也曾经活过,活得那样没有自我,但是也还算是活过,因为有一个叫张爱玲的人看到了,记住了,而且写出来了,最后她自己也被人写,被人怀念,被人研究,虽然可能是她如果在世也不愿意的。
听蒋勋的说红楼梦,他说最好的作者都是悲天悯人的,没有判断,没有审判,只是写出来有这么一种人存在,并且写出来他们的可爱、可怜和可恨,不是说作者没有偏爱,而是这种偏爱只是体现在更深入的剖析和悲悯,没有其他的。说真的,人是没有权利审判另一个人的,特别是针对这个人本身,而不是这个人做的事情。这么一想,对别人,对自己也就能宽容一些:如果要是放我在那个位置上,可能我会更不堪,谁也不必谁好多少,都是程度的不同,没有本质的区别,这样就不会对某些人有特别的崇拜,也不会对某些人有特别的鄙视,众生平等,可以说是众生都同样不堪,也可以说是众生都同样的美好
这本书还描写了空虚,极致的空虚,干什么都无法填满的空虚,生命力本身要求终极的满足和付出,但是用获得来取代付出,总是好像和生命的本源背道而驰
张爱玲写人真是厉害,一支笔,句句见血,比如写到银娣因为和小叔子有了情爱上的纠葛,怕小叔子说出去自己没法做人,所有要悬梁自尽。张爱玲根本没有写到底自尽了没有,前一句还在写:
其实,她并没有想到身后怎样的情形——不愿意想。人死如灯灭。眼不见为净。就算明天早上这世界还在这里,若无其事,像正太太看不见的姨奶奶,照样过得热热闹闹的。随它去,一切都有点讨厌起来,甚至于可憎。反正没有她的份了,要她一个人先走了。
然后下一段立刻就是:
绿竹帘子映在梳妆台镜子里,风吹着直动,筛进一条条阳光,满房间老虎纹,来回摇晃着。二爷的一张大照片陪着黑漆框子挂在墙上,也被风吹着磕托磕托敲着墙。那会是他叫起来,把她救下来的。他死了,他也没穿孝,因为老太太还在,现在是戴老太太的孝。她站着照镜子,把一只手指插在衣领里挖着,那粗白布戳得慌。
十六年了。好死不如恶活,总算给她挺过去了。
就这样一句话,就把人的十六年写过去了。这比写出来这十六年如何难熬还要狠,这十六年的青春,虽然说做什么都会过去,可是就只用四个字就能带过,还是太惨了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