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了六大美德和24项品格优势,这六大美德也让我们联想到了我国的“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其实早已对此有过研究,不禁从心底里感叹: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试想,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和中国,为什么只有中国没带古字?这是因为中国是唯一一个在过去几千年间,没有消失过的国家。而其他三个文明虽然同样在曾经非常显赫,但是最终都在历史的某个阶段消失了或被其他民族统治,而只有中国还在传承最初的灿烂文化。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重德行、贵礼仪,在世界上素来享有盛誉。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经历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流传、时间的积淀,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和灵魂之中,在时代的更迭中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是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从口头传承到文字记载,内容博大而精深。但归纳起来,在历史典籍里加以明确、历代历朝基本形成共识的内容主要是“仁、义、礼、智、信”五个要素。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至春秋时期,是“仁义礼智信”提出和确立的阶段。《白虎通义》中写道“五常者何?仁、义、礼、智、信也。仁者不忍也,施生爱人也;义者宜也断决得中也;礼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者也;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故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常,仁义礼智信也。”不仅将“五常”正式确定下来,而且进行了明确具体的内容界定,这是历史上官方文书关于“仁、义、礼、智、信”的最早记载。
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仁”的提出,最初与氏族宗族血缘关系相连,主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其完整思想首先是由孔子阐释和传播的。
孔子说,仁就是“爱人”。“仁"体现人的高尚情怀,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完美的情操。古代君主把推行仁政,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仁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一切从关怀人、爱护人、发展人的目标出发,以人为本,富有爱心,使这个国家民族到达和谐的最佳状态,《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能够做到上下相亲,这个社会必须是很和谐的。仁的思想,还体此刻众生平等的状态,孔子的教育观是“有教无类”,社会平等才能体现爱心,如果对待别人,不是出于一种平等的理念,那么善良将成为怜悯,它就不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了。
孔子曾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里“仁”已成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为了维护“仁”,可以“杀身”,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这一道德理念。由此可见,在"仁”的情感范围由家族扩展到社会的同时“仁"的道德内涵和道德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第一要素。
林则徐禁烟
林则徐后清朝后期以为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腐败,英国强盗把一种叫鸦片的毒品,源源不断地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林则徐面对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上上书,陈述鸦片的危害。道光皇帝接受了林则徐的建议,任命其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1989年3月,林则徐来到了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得到展开。6月3日,人们把缴获的鸦片全部投进硝烟池。顷刻间,鸦片全部销毁。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门销烟的壮举,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
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义”最初的含义,既指仪表和风貌,也指适宜和正当,后来泛指一切道义,其作用是维持社会秩序。
义的本义是合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舍生取义证明为了重信义能够牺牲生命。古代讲义气的典型人物,当属关羽第一。说到义字,就会想到朋友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其实这是小义。我们要讲的是大义,一种高于自我的善,一种超越自我的善。任何人,在关键时候不能做出危害国家、民族的事情;在敌人、困难面前,不能变节投敌。在社会上要坚持正义,敢于与丑恶势力做斗争,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当然,作为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对待朋友要讲义气,不能出卖朋友,不能损害朋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在社会上立足的基本素质。
关羽千里走单骑
公元200年,曹操派遣手下大将刘岱和王忠俩人率兵前去讨伐刘备。刘岱和王忠不敌刘备,曹军以失败告终。曹操得知后,决定亲自率兵前去讨伐刘备。刘备难敌曹操的攻击,兵败而逃。刘备下属关羽被曹操所擒获,不得不投身到曹操的军营。曹操早已听闻关羽的威名,便奖赏了给了关羽大量的物品,并任命关羽为偏将军。袁绍和曹操在白马作战时,曹操亲自率领张辽和关羽前去迎战。颜良是袁绍军营中勇猛的将士,关羽骑着马在千军万马中将颜良的头颅割下。面对来势汹汹的官员,袁绍军营中没有一位敢出来与关羽抗衡的将士。随后,曹操封关羽为汉寿亭侯。曹操早已得知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不想让关羽前去刘备军营,曾以各种方法挽留关羽,但是关羽依然不为所动。曹操曾经派遣张辽前去打探关羽的心意,关羽告诉张辽说,曹操对他很好,但是自己已经承受刘备的厚爱在先,恐怕要辜负曹操的美意了。关羽随即告诉张辽说,等到帮助曹操立下大功之时,自己便会离开曹营,前去刘备队伍。张辽将关羽的心意秉明曹操后,曹操反而大肆赏赐关羽。面对曹操的执意挽留,关羽留下一封书信便离开了曹营。曹操手下大将劝告曹操杀掉关羽,但是曹操认为能人志士,各为其主,这不能成为杀害关羽的理由。这件故事流传到后世,百姓称为“千里走单骑”。
杨业誓死不降大宋
杨业是北宋时期的爱国将领,在抗辽斗争中屡建战功,被人们称为“杨无敌”。在杨业镇守北方边陲雁门关的时候,辽国派大军犯境,宋军探马早已报告杨业,杨业在代州附近(今山西代县)设下伏兵。等敌军一到,杨业率数千精骑出其不意进行阻击,敌军顿时乱了阵营。杨业一马当先连斩数名辽将,辽军大败逃走。公元986年,宋太宗大举攻辽。刚开始,战事还算顺利,不久东路军失利,朝廷命令全军撤退,并命杨业的西路军在后面掩护。在分析敌我形势之后,杨业和其他将领约定,由杨业出兵做诱饵,把辽军引到陈家谷,宋军在此伏击,合力歼敌。随后,杨业带兵入雁门关,半路上遭到辽军伏击。虽然杨业手下的军士各个勇敢顽强,但毕竟人单力薄,只能边战边退,来到陈家谷。可是等杨业退到陈家谷才发现,宋军早已撤走。杨业只好率军与辽军激战,血染战袍,最后只剩一百多人,杨业自己身受十几处伤。最后,将士们都牺牲了。杨业的战马中了箭,他从马背上摔了下来,被辽兵抓获。辽军统帅想劝杨业归降,被杨业坚决拒绝。他紧闭嘴唇,再也不说一句话。三天中,他不吃一粒饭,不喝一口水,绝食而死。杨业及他的子孙英勇抗敌、保家卫国的故事流传开来,就是我们熟悉的杨家将的故事。
礼——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一种宗教仪式,经过儒家的改造,其内容由单纯的习俗仪式发展成规范婚姻、血统、长幼、尊卑等关系的行为准则,并逐渐制度化、法律化。
在孔子学说中,礼是一切人的最高行为准则和规范。它涉及君臣、上下、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师生等一切人的言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孔子强调“礼”,去看、听、说、做符合礼制的事情,并提出了仁的纲目,认为人只有在礼的规范下行事。违背礼的原则,就无从谈仁,更无从担起恢复真理、正义与道德的真正使命。“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文明举止,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礼貌。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他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孔融让梨
孔融(公元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为当时著名的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孔融是当时比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刚直耿介生傲岸。最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七岁之师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智”最初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判断迅速准确,后来被春秋时期的儒家赋予明辨是非善恶、自知知人等道德内涵,表示理解、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诸葛亮大唱“空城计”
街亭失守后,司马懿的大军直逼西城,诸葛亮驻守西城只有二千五百余士兵要面对司马懿率领的十几万大军,这西城肯定是守不住了,但他却下令让城里的老百姓都躲起来,又吩咐士兵把军旗都收起来,把四面的城门全打开。然后,诸葛亮又让士兵们打扮成普通老百姓的样子洒水扫街。一切都准备好了,诸葛亮便带着两个书童登上城楼,坐下镇定地弹起琴来。司马懿见所有城门全都打开,而且城墙上也看不到一个士兵,只看到大街上有几个老百姓在清扫,一点都看不出惊慌的样子!而诸葛亮在城楼淡定的抚琴,怀疑城中有埋伏,于是退了兵,诸葛亮在城楼上看到司马懿的大军呼呼啦啦地撤退,不禁哈哈大笑。他没有动用一兵一卒,就成功地保住了西城。。
人不光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过人的胆识,这也是所谓的“艺高人胆大”。所以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才能成为有用的人,俗话说得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真正让人信服的是真才实干,真正挽救危局的也是持久的抗衡能力。你现在还是很小很小的孩子,只要能健康地长大就是最持久的能力、最真的才华、最强壮的力量了。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将让你的一生保持获取睿智的心、强健的体魄、临危不惧的自强和自信。
程母教子
程母侯夫人,是大中公程晌的妻子,程(颢)明道、程(颐)伊川的母亲。她对公婆尽孝道,治家有规矩讲家法。她性情谦和随顺,尊敬丈夫,即使小事,也必须报告大中公而后行。她从不打奴仆,若见子弟对仆人稍有呵责,必定教训说:“人的贵贱虽不同,但同样都是人!”她待婢女仆人很宽厚,处处怕伤害他们;而对孩子,一有过错,小的责问批评,大的请示大中公,一定要其改过才罢休。她曾说过:“子女之所以不孝,都是由于当母亲的隐瞒其过错,父亲不能得知,因而无法及时教训于他。”程母生了六个儿子,死掉四个,只剩下明道、伊川两兄弟,怎么不极其珍惜!孩子才几岁,走路跌倒,仆人急忙抱扶,程母总是斥责孩子说:“你若慢慢走,会跌倒吗?”吃饭的时候,她让孩子坐在自己身边,若孩子要尝名贵的羹,程夫人即呵斥制止说:“小时处处满足他的要求,长大后怎么得了呀!”孩子要是与人争执、吵架,虽然儿子是对的,她也不祖护,说:“担心的是他长大后不能受委屈,不担心他不能伸啊!”所以二程夫子,从小时候对饮食衣服一点挑剔都没有,也绝无恶言骂人。二人长大后,成为宋代大儒。
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信”最初是指祭祀上天和先祖时诚实不欺、不敢妄言,后来逐渐摆脱其宗教色彩,特别是经过春秋时期儒家学者的倡导,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道德规范。
范式张劭交友重诚信
东汉时,张劭和范式一同住在太学里读书,是很好的朋友。学成离别时,两人约定两年后的中秋节在张劭家再见。两年后中秋节,张劭杀鸡备饭,家人都说,过了这么久,朋友一定不会来的。没想到,到了这一天,范式果然从千里之外赶来。两人守约重诺的典故也由此流传。
诸葛亮辅佐刘禅鞠躬尽瘁
公元223年,蜀汉皇帝刘备病逝。临终前,他拉着丞相诸葛亮的手说:“你的才能远远超过了魏国皇帝曹丕,一定能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如果我的儿子刘禅是个明白道理的好皇帝,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低劣无能,你就废掉他,自己做皇帝吧!”诸葛亮听后,痛哭着说:“陛下放心吧,这么大逆不道的事我绝对不会做的,我一定会忠心耿耿地辅佐新主,一直到死。”刘备死后,诸葛亮担负起了辅助刘禅治理蜀国的重任全国上下,不管大事小事,他都尽心尽力地去做好,一点也不懈怠。在他的努力下,蜀国很快变得强盛起来。为了完成刘备生前统一天下的愿望,诸葛亮于公元228年春天率军队攻打魏国,争夺中原。由于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失败了。公元228年冬天,诸葛亮又一次集结军队,出兵北伐。出征前,诸葛亮给刘禅写了篇名为《出师表》的呈文,分析当时的形势,表示北伐的决心。刘禅同意了诸葛亮的出兵计划。随后,诸葛亮带领大军开始北伐从公元228年到234年,由于蜀魏力量相差太大,诸葛亮六次北伐都没有成功,但他统一天下的决心从没有动摇过。这时,诸葛亮的身体情况越来越差,他积劳成疾,终于卧床不起,在遗憾中离开了人世。
后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名句演变为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为竭尽全力,贡献出自己的一切,成为人们表达忠贞之情的名言。
当然,除了“仁义礼智信”这五常,还有精忠报国、无私奉献、勤劳节俭、自强不息、尊老爱幼等多种美德。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种种美德事迹,比比皆是,如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左丘失明而作《左传》、孙膑双脚被膑而作《孙膑兵法》、司马迁被处以宫刑而发愤十五年书写《史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重振越国等等,这些振奋人心、感人至深的事迹都值得我们铭记在心,这是我们民族的印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世世代代不断绵延着,这是五千年华夏文明长盛不衰的真相。
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力量,亘古至今,流淌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映照着中国人的智慧和美德,构筑了中国人坚强不屈的灵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