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心理学是什么、解决哪些问题、有怎样的体系,我还没有理出个所以然,但我感受到了好书的魅力,有许多零散的收获,我慢慢道来。
1.
以前读书没有任何章法,如何选书、如何阅读、如何思考,都没有什么概念,直到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才对阅读有了一点点概念,那么多人喜欢读书,可是我却感受不到那份快乐,原来是方法不对。
先说选书吧,这点很关键,不是说市场上什么热门就读什么书,一定是读自己适合的,与自己匹配的书。这就像我小时候暑假看电影,不知道看什么就从豆瓣搜点评,把评分高的全部刷一遍,可是很多评分非常高的电影我就是看不懂,不知道好在什么地方。当现在我再次重新看那些奥斯卡和高评分的电影时,终于似乎看懂些什么了,那种朴实却直抵人心的表现手法,淡淡的却能表现出人物心中强烈的情感。我明白了当年自己看不懂,不是因为电影不好,而是自己阅历还不够,理解不了那些细腻的情感。
读书也是一样,别人说什么书好就去看什么书,是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自己有独立的观点和判断能力后,阅读可以扩大视野汲取营养,阅读像登山一样是有阶梯的,我们要找到与自己相近阶梯的书,或略高于自己认知的书,有条不紊的提升。避免一开始因阅读非常晦涩难懂的书而影响了积极性,或者因为阅读了没有营养的书而失去了兴趣。
那什么是好书呢?好书有没有什么标准?
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书的三个标准,第一,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付诸行动的力量;第二,这本书的内容有没有发人深省的力量;第三,这本书追求新意和产生新价值的力量。
2.
如何阅读最有收获?
除去我们已经知道的略读、精读、主题阅读、带着问题去读等,我又学到三点新的知识。
第一,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者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其实道理很简单,带着质疑的态度去阅读,不是照单全收。读后要想一想作者当时为什么这么想,还有哪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这些研究能否扩展到其他领域。
第二,陈寿在《三国志·魏志·董遇传》中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重复的力量,我常常有这种感觉,别人在说某本书或某个知识点时,我会伸耳倾听,如果没听过可能会走过了学习学习,如果自以为明白了,可能心里会“切,这个不就是什么、什么和什么嘛~”,殊不知这种心态非常不好,不亚于所知障。当我们自以为明白了,就会关闭好奇心的大门,我们对此事物的认知也就止步于此。
一本书第一遍读不懂,三遍五遍十遍肯定会有更深的理解,而且同样一件事,同样一本书,同样一部电影,我们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情,所感受到的东西其实是不一样的,这是重复的力量。
第三,《孟子·尽心下》中有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其实说白了这就是批判性阅读,在书里我们会学到很多知识,就好像我们得到一筐苹果,可这框苹果不见得全部都是好的,可能有未熟的,可能有坏的,我们要把好的挑出来装进自己的背包里。所以阅读时要多想想不同的观点,同一个问题尝试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3.
严谨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具有严谨的科学实验方法论。在此之前严谨这个概念可能仅局限在我写毕业论文的时候,这一次我学习了更加严谨的研究方法,共有十点。
· 一篇确切、方便查找的原始研究出处的参考文献;(任何问题都有源头,可考证)
· 此项研究的背景简介,开展此项研究的原因;(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决定着研究局限性)
· 此研究检验的理论命题或假设;(假设、验证、总结、再实验,这是科学的研究方法)
· 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的详细介绍;(实验设计体现着作者的研究思路,其实在看到理论假设后我们合上书,在脑海中模拟,如果是自己会如何设计实验,再看作者的思路,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这样可能会更有意思)
· 用清晰、易理解的通俗语言总结结果;(没有结论的实验没有意义,看看结果与当初的设想有多少差距也会很有意思)
· 解释该项研究的意义;(从专业角度,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有什么意义)
· 感研究在领域内的重要性;(在领域内,对行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 外界对此项研究的态度,支持、批评或质疑;(不同的声音可以让我们看问题更加清晰)
· 此项研究近期的应用;(说明此项研究持续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 与此项研究相关的最新参考资料;(可以供对此项研究有兴趣的人进一步研究)
最近的阅读与思考
网友评论